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醫德醫風建設的前沿,關系到黨和人民醫療衛生事業的興旺發達以及青年醫學生的成長發展。黨的報告指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進行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已成為多數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本文從加強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必要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在聯系、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分析三個方面進行討論,從而提出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途徑。以意識培養、行為引導、自我教育為三大途徑,實現其目標,培養出一批社會責任感強的杰出人民健康衛士。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醫學生;社會責任感
當今世界風云變幻,時代瞬息萬變,西方多元化思想的沖擊,傳統優秀美德的缺失,社會戾氣的加重,使得如何讓青年學生,尤其是醫學生擁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成為國家和現代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共同關切的問題。近年來,黨和國家的相關報告、文件指出,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加強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育和職業素質教育。據此,在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過程中,應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導向。
一、加強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必要性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指明要“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2014年6月30日,《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由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要求將醫德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1]。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醫學生是保障人類健康的重要力量,是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是構建和維護和諧醫患關系的主體,然而,當今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卻有所淡化或存在缺失,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可見,加強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醫療衛生工作者的基本條件,是個人完整成長發展的源生動力,是社會人才需求的重要體現,是醫療衛生行業和諧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要求,是黨和人民的共同期待。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在聯系
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存在著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下面從理論、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
1.從理論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提供了理論遵循。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個人的價值準則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是社會主義社會及其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深層結構。它解釋了社會主義社會如何區別于其他一切社會形態,體現著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規定。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實現核心價值觀在民眾中的普及,而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囊括了當代中國民眾所有的基礎規范要求。醫學生社會責任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蘊與精神,它的培育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理論依據,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就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醫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面臨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主要的社會責任[3]。
2.從實踐上看,培育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要求。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與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醫學生社會責任感體現了個人對國家、社會和自我的責任承擔和社會價值,是社會對個人品質考核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要求全體社會成員切實將理論力量轉化成實踐動力,提升為行動自覺,要求每個個體切實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將每份責任的承擔與落實凝練成中國力量,從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提供了道德方向和行為準則。在實踐上指明的行為方向,體現為培育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要求,這也是對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落實。
三、醫學生社會責任感情況分析
從總體上看,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情況是不容樂觀的。分析其影響因素,主要在于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個方面。
1.社會因素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我們正處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思潮此起彼伏。東西方文化在年輕人的生活中,你方唱罷我登場。就是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中,不少的年輕人會出現迷失方向與自我的情況,也包含有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與此同時,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造成沖擊的還有社會的輿論導向和醫患糾紛而導致的惡性事件,這些都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沖擊著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學校因素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當前的醫學人文教育各個院校有著自己的做法,沒有形成統一模式,總體存在點散突擊的情況,不成體系[4]。與此同時,醫學人文教育課程也處在弱勢,其重視程度與醫學專業課程無法相提并論。這樣的雙重影響下,醫學生接受人文教育的程度便會大打折扣。人文教育方面的力度不足,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力度自然會受到影響。
3.家庭因素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家庭環境對醫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影響不容忽視。成為一名醫學生之前,學生會受到家庭十七八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影響。長久以來的觀點認為單親家庭和原生家庭環境下,孩子在社會責任感上的表現是有差別的。家庭的教育、貧富情況、農村與城市的區別、接觸社會實踐的先后與程度等,也會影響孩子在此方面的認識以及之后的所作所為。家庭是最小的社會構成單位,孩子在其中經歷的一切都有可能映射到日后的社會生活中。
4.個人因素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影響。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每個人有自己的成長過程,不同的經歷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對社會責任感自然就有著不同的理解,在社會活動中也就表現出不同的社會責任感。惡性傷醫事件會給醫學生留下心理陰影,名利至上風氣會讓醫學生迷失理想信念,人文教育缺失會讓醫學生社會定位模糊,家庭、師長、朋輩的錯誤示范會讓醫學生誤入歧途。這種種的外部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醫學生的思維,形成其個人特點,慵懶或勤奮、拘泥或創新、卑微或正直。這一系列的個人因素又影響著社會責任感。
四、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途徑
新時期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要把握一個導向,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向對了,路才好走。有一個根本遵循,就能處處發芽,遍地開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們意識形態的形成指明了方向[5],而社會責任感就是一個意識形態上的問題。以下將從三個方面討論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途徑。
1.社會責任意識培養。意識培養,就是人文熏陶,是在理論教育基礎上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的途徑。各醫學類院校,應積極探索,主動作為。以各級黨組織、團組織為主體,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依托,輔導員團隊為助力,形成思政教育的有機整體。加強對醫學生的理想信念、醫德醫風教育,不斷創新推出相關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增進學生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認同,也能在文化精神傳遞與創造中全面喚醒醫學生的內在責任感”[6]。也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做好網上思政宣傳教育工作,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模塊、一學一做網絡小課堂、名醫圖譜鑒賞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應積極邀請各界各類模范人物到校講座,也可以嘗試設立校園道德之星榮譽稱號。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營造“真、善、美”的成長氛圍,積極培育孩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2.社會責任行為引導。行為引導,就是實踐引導,是在實踐教育基礎上對醫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的途徑。這一途徑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就是社會實踐。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體驗生活的主要途徑,是體現其社會責任感擔當的基礎[7]。社會實踐就是真切的感受社會、認識社會、學習社會,是醫學生快速提高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積極組織志愿服務,如敬老院義工、社區街道志愿服務隊,讓醫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責任意識。在有條件、有能力的情況下,也應該嘗試組建醫療救援服務隊。在實踐過程中,提高醫學生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讓其形成愛國家、愛社會、愛崗位的人生追求。同時,也應充分利用見習、實習的機會,發揮帶教老師的榜樣作用,為醫學生樹立醫德醫風及社會責任感的學習對象。
3.社會責任自我教育。除上述兩類途徑,還應充分發揮醫學生主觀能動性,尊重醫學生在自我社會責任感培養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其在自我社會責任感培養過程中的自主意識和創新意識。鼓勵其設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下醫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創新途徑,從而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也同時提高了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有效性。學校應積極提供條件、創設環境,啟發、引導學生利用條件和環境,創新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活動,探索一條以寢室、班級、年級或其他學生組織為主體的社會責任自我教育道路。
作者:束玉潔1,王文宇1,余結根2 單位:1皖南醫學院臨床醫學院,2皖南醫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