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腔種植技術的運用心得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口腔種植成功的標準
根據1986年Albrektsson和Zarb等提出的口腔種植成功標準:(1)臨床檢查單個的種植體無動度;(2)放射學檢查,X射線片上種植體周圍無透影區;(3)種植體功能負荷1年后,垂直方向的骨吸收小于每年0.2mm;(4)種植后無持續性和(或)不可逆的癥狀及體征,如疼痛、感染、神經疾患、感覺異常及下頜神經管損傷等;(5)患者對修復體美觀滿意。1.5復查及隨訪對患者進行6~24個月的隨訪,并于術后1、3、6個月進行復查,以后每年進行復查。復診時檢查種植體一般情況,并進行攝片檢查。
2結果
2.12010~2013年患者及種植體植入情況總體來看,患者和種植體植入數量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見表1。
2.2種植情況分析見表2。
2.3修復方式106顆種植體均采用了固定的修復方式,單顆牙固定修復51件,多顆牙聯冠或固定橋修復28件。5顆螺絲固位,101顆采用黏結固位。
2.4療效觀察55例患者植人106顆ITIStraumann牙種植體,并行義齒修復,全部患者均成功實施手術,目前為止生存率為100%。經術后1~3年的觀察,種植體區黏膜色澤正常、無松動、無叩痛、咀嚼功能良好,外形滿意。X射線片檢查所有種植體與骨的結合良好,種植體周圍無X射線透視區,垂直方向的骨吸收每年小于0.2mm。55例患者中,有51例(92.73%)患者對種植義齒的美學效果表示完全滿意,4例(7.27%)患者因食物嵌塞表示比較滿意。
3討論
種植牙是指在牙種植體支持、固位基礎上完成的一類缺牙修復體,其長期的穩定性、理想的功能效果和美學效果是評價口腔種植成功的3個要素,尤其是美觀方面,包括種植義齒牙冠形態及種植體周圍軟組織形態美觀。ITIStraumann種植系統的種植體是由含1%氧的Ⅳ級鈦構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組織相容性,抗壓力強、不易折斷。采用ITIStraumann種植系統修復牙列缺損,手術效果好,成功率為100%,而且能夠滿足患者的美觀需求。骨量不足是種植患者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骨量過少或骨質疏松直接影響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在牙齒缺失后由于生理性吸收以及外傷性骨缺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存在骨量不足的問題。本科通過膜引導骨再生術、上頜竇內提升術及上頜竇外提升術等骨增量術來解決臨床上骨量不足的患者,拓寬了適應證。
2000年Kan等首先提出了不翻瓣種植(flaplessimplant)的概念。Becker等的臨床觀察測量數據證實,相比傳統植入技術,微創種植技術能更好地減輕創傷和患者的緊張感,減少手術時間和骨吸收,更有利于修復的美觀。本科選擇骨量充足的,尤其是有足夠的牙槽嵴寬度的患者12例進行了微創種植手術,由于手術時間短創傷小,患者在術中和術后的反應都比較小、感覺良好,完全改變了他們原先對種植手術的恐懼感,目前12例種植體修復后無一例感覺不適,成功率高達100%。隨著科室種植能力的提高,作者還完成了一些復雜種植和高度復雜種植,如上半口7顆種植體固定修復、雙側上頜竇外提升同期完成即刻種植以及各類即刻種植。與傳統的口腔種植技術相比,即刻種植具有很多優點,可以預防牙槽骨由于牙缺失而引起的吸收萎縮,保護自然牙齦弧度和牙齦乳頭形態,定位定向準確,骨損傷小,療程短,避免患者承受長期缺牙的痛苦。種植技術在選擇合適病例的基礎上,成功率可達到94%~100%。本科完成的7例即刻種植術后觀察6~24個月,無一例感覺不適,患者均表示滿意,成功率達100%。
綜上所述,口腔種植修復牙列缺損具有臨床效果好、術后符合美學要求、患者滿意度高等優點,采用ITIStraumann種植系統更具有手術簡單、操作容易、術后創傷小和成功率高等優點。只要選擇好合適的種植系統、把握好適應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循序漸進,種植技術同樣適合在中小型規模的口腔科開展。
作者:許玨李鈞張姝單位:上海郵電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