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推進文化強縣建設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全會精神,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打名城牌,做“古”文章,挖掘歷史文化,吸收先進文化,整合文化資源,豐富名城內涵,打造文化高地,建設文化強縣。
(二)主要目標。通過5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把打造成公民素質全面提升、文化事業充滿活力、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市場繁榮有序的全國文化強縣。主要目標:
公民素質全面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城鄉文明自覺和文化自覺得到明顯提高。通過弘古創新,形成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文化,公民文化修養和整體素質全面提升,誠信形象得到展示。
文化產業得到蓬勃發展。通過不斷挖掘、培育和打造,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建成1-2個具有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成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文化精品不斷涌現。著力完善縣、鄉(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文化藝術專業隊伍,扶持“楚風演藝有限公司”正式運作,各鄉鎮組建1-2支民間文藝演出隊。通過政策引導,不斷激發文化藝術創造活力,力爭創作出1-2部在全省、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藝術精品,對外影響力大幅提升。
歷史文化名城知名度不斷提升。以“楚風漢韻”為代表的春古文化全面挖掘提升,名城得到全面保護,文化旅游特色更加鮮明,將“歷史文化名城”打造成為全省重點旅游城市,逐步成為享譽全國、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
二、工作任務
1.加強輿論宣傳引導。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義風尚,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之成為全縣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力,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傳播手段、傳播渠道和傳播格局的歷史性變革,進一步提高輿論引導力和文化傳播力,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牢牢把握正確導向,增強輿論引導的權威性、公信力和影響力,鞏固和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建立健全新聞發言制度和重大主題宣傳策劃機制、突發事件輿論應急調控機制、輿論監督協調機制、新聞輿論引導和新聞機制、新聞質量評估機制,整合縣內各類媒體資源,加快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和輿論引導新格局。大力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提高網上輿論引導水平,形成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強化新聞職業道德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新聞工作者隊伍。
2.加強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的資源優勢,對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統化縱深挖掘與整理。一是啟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活動。成立專門組織,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對縣內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形成以鄉鎮為單位的歷史文化資源臺帳檔案及全縣歷史文化資源庫。二是啟動名勝名人撰志活動。對縣內的名勝古跡及孫叔敖、曹淵等不同時期的歷史人物及相關資料進行系統收集整理,逐一編纂成冊。三是啟動民俗文化挖掘活動。組織專門力量,對全縣民俗文化進行系統整理,編纂《民俗文化系列叢書》。四是啟動文化遺產參選申報活動。在充分挖掘、整理的基礎上,對一批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精品打造,全面包裝、積極申報,力爭列入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文物保護單位。
3.加強文化精品打造。一是啟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精品提升工程。以縣城保護和改造為龍頭,分步實施正陽關鎮、隱賢鎮、瓦埠鎮的保護改造工程,形成“一城三鎮”的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格局。按照“建設新城、保護古城、提升名城”的構想,縣城重點組織實施護城河、四角塘、定湖門(樓)、留犢祠巷古街區、高大門(狀元第)等歷史文化遺跡修繕工程,適時啟動老城區主街巷外立面改造工程,確保修舊如舊。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面向全國乃至世界引進文化旅游戰略投資者,高起點對古城區、八公山區實行整體或區域整治、保護和修繕,重點組織好定湖(西)門復建、古城墻遺址展示、古城墻環境整治修繕、古城北部區域綜合整治、春文化產業園等多項文化旅游工程建設,力爭通過3-5年精心打造,使歷史文化名城成為國內外叫得響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啟動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實施“四個一”工程,即編創一臺以“楚風漢韻”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藝項目;拍攝一批反映本土題材的影視劇;編創一部黃梅戲《時苗留犢》;編輯出版一套包涵孫叔敖、劉安、孫家鼐等歷史名人叢書。積極爭創“中國書法之鄉”,啟動文化藝術精品提升工程,建立“政府扶持、協會組織、全縣聯動、人人參與”的文化藝術精品機制,每年舉辦一次大型文藝精品展示節,促進文化交流,擴大對外影響。三是文化遺產精品傳承工程。對正陽關肘閣抬閣、鑼鼓、三月十五古廟會、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藝、紫金硯制作技藝、大鼓書、民歌等地域性文化,進一步挖掘、保護、包裝和提升,使其成為文化品牌。培養壯大“非遺”傳承人隊伍,對一些瀕臨滅絕的“非遺”項目及時進行搶救性保護;對一些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非遺”項目,適時推行市場化運作,促其自我發展、自我保護。
4.加強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切實落實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強化歷史文化街區(村鎮)、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完成縣城區域古建筑恢復以及正陽關、隱賢、瓦埠等3個歷史文化古鎮保護開發利用規劃工作,確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景區景點的深度結合,實現旅游文化化、文化產業化。一是實施古街區連片綜合整治和重點古居所的保護與修復,打造歷史探索文化游。二是實施生態農莊等項目,打造生態休閑文化游。三是實施烈士故居修復等工程,打造緬懷先烈文化游。四是實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楚都影視創意基地、文化產業園、窯等項目,打造古城文化體驗游。五是通過實施山水文化實景演出和影視基地建設等項目,打造時尚文化游。此外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改造傳統工藝,研發文化品位高、經濟開發價值大的文化旅游產品,進而形成縣域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5.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優化公共文化設施布局,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總體規劃體系進行同步規劃建設。新建或改擴建城市小區、街道、廣場及公園等文化項目,高標準配套文化設施。建設一批文化標志性工程,高規格規劃建設縣文化藝術中心(含新影劇院、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培訓中心、“非遺”傳習基地等項目)、縣廣電中心、縣體育中心和特色文化街區,全面提升縣博物館展陳水平。整合和完善鄉(鎮)、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民生工程建設任務,切實管好、用好已建成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力爭5年內5000人以上的村都有1個文化廣場、一套室外文化體育設施。大力推進廣電、移動、電信三網融合步伐,實現電視、電話、移動通訊“村村通”,形成功能完善的文化信息基礎網絡,不斷創新農村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鼓勵鄉土文化能人、文化藝術愛好者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筑牢基層文化陣地。
6.加強文化人才培養激勵。重視文化人才培養,營造文化人才成長環境,優先調增急需文化專業人才,精心打造宏大文化人才隊伍。一是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管理,完善基層宣傳文化人員管理機制,重視發現和培養鄉土文化能人。二是整合提高文化藝術人才隊伍。開展一次全縣文化藝術人才資源調查,建立人才信息檔案。完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和分配激勵機制,在各類文藝評獎、文化交流和職稱評定中,民間文藝團體和民間藝術家與公辦文化事業、企業單位人員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加快文化人才資源配置市場化步伐。采取項目合作、技術入股等多種形式,吸引文化人才到創業;鼓勵文化單位、企業通過高薪聘用、客座制等方式,面向市場引進高層次文化藝術專業人才;積極引進名家大師來建立創作室、藝術館,帶動全縣文化藝術向更高層次拓展。四是著力培育和激勵文化精英。制定文化人才培養計劃,建立文化藝術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定期選送理論、新聞出版、文藝和文化經營管理等優秀人才到高等院校、先進發達地區集中培訓,鍛造一支與我縣文化發展相適應的隊伍。設立文化貢獻獎,獎勵在文化強縣建設中有突出貢獻的各類人才和實際工作者。對德才兼備、有影響、有貢獻的文化資深人士,縣政府給予一次性獎勵。
7.加強文化產業發展。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市場化的理念、項目化的途徑、招商引資的手段,使我縣成為長三角文化產業重要交流基地和全國文化旅游目的地。一是著力抓好文化項目招商引資工作。按照“謀劃一批,立項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指導思想,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圍繞演藝、影視、傳媒、“非遺”展示,力促文化生態旅游。打造一批具有較強活力、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產業主體,重點培育一批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群,創建一批文化產品專業市場和文化產業要素市場,發展一批規模大、結構優、效益好的文化民營龍頭和品牌文化產品,鼓勵、支持、引導和發展一批高新技術文化企業,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新型文化產業體系。二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園區。編制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重點抓好新橋國際產業園、楚都影視創意基地、春文化產業園以及君湖劉老根生態農莊等文化旅游開發項目建設。正陽關、瓦埠、隱賢等歷史文化名鎮、文化發展重點鄉鎮要結合實際,適時推進鄉鎮文化產業園區建設。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縣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文化強縣工作領導組,下設辦公室,各鄉鎮和縣直各有關單位成立相應機構,鄉鎮文化強縣辦事機構設在黨政辦。實行文化強縣“一把手”負責制,納入縣委、縣政府重點工作目標考評,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確保文化強縣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強化投入保障。設立文化強縣專項資金,用于文化規劃、遺產保護、宣傳營銷、人才培養、表彰獎勵等。2012年安排300萬元,以后隨財力增長逐年增加。各鄉鎮要逐年增加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確保年增幅不低于當年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國有文化資產的出讓、轉讓收益,專項用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屬于文物性質的旅游開放點,要拿出其門票收入的20%繳入財政專戶,專項用于景區景點文物保護、維修;認真貫徹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興辦實體、捐贈、贊助、免費提供設施等方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整合有關單位項目資金,適度向文化傾斜,增加文化投入。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支持。商業銀行對符合信貸條件的文化企業,可在國家允許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內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對民族文化貿易和民族文化用品生產企業給予政策規定的利率優惠。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拓展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特點的貸款融資方式和相關的保險服務。將金融機構向文化產業貸款情況,納入縣對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獎懲范疇。
(三)強化政策保障。一是在注冊及稅收方面予以優惠。對注冊投資億元以上文化產業類企業,可降低準入門檻,分期繳付注冊資金;對固定資產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文化娛樂項目,自營業之日起五年內所得稅縣級所得部分的50%獎勵給企業;對經認定的動漫文化企業,除享受國家規定的所得稅優惠政策外,自經營之日起三年內按銷售收入的10%予以獎勵。二是建立文化產業貢獻獎勵機制。在登記注冊的動漫企業,在本省版權登記、本縣立項生產的原創影視動畫,凡在中央、省級、市級電視臺播出的,給予原創企業一次性獎勵,最低金額不低于20萬元。列入文化部“中國原創動漫扶持計劃成果”的原創作品或創作團隊,被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為優先播出的優秀動畫片,一次性獎勵10萬元。三是項目建設用地優先保障。在國家政策許可范圍內對文化項目及配套設施用地予以重點保障。新建或擴建的公益性文化設施用地,符合法定劃撥用地目錄范圍的,可劃撥方式供應;經營性文化設施用地,按有償方式供應。鼓勵利用老工廠、倉儲等存量資產用于文化創意產業經營。
(四)強化體制保障。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全面完成文化體制改革,實行政企分開、管辦分離,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效率的文化微觀運行機制。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創新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堅持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建立起公益文化事業的管辦責任體系和監督考核體系。落實文化事業單位在用人、財務、業務運營等方面的自主權。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五)強化宣傳保障。整合媒體宣傳推介。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主流媒體作用,在縣廣電臺“文化旅游”頻道,開設《講堂》、《人物》、《名城故事》等專欄,引導民眾參與文化建設活動。搭建文化交流平臺。辦好文化藝術節,展示交流全縣文化作品。組織好梨花節、四頂山三月十五民俗文化周、玄帝廟會等一批有特色、有一定影響力的民間傳統文化物資交流活動。向外集中組織展示。精心策劃、深度包裝古城文化、正陽關三閣、鑼鼓、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藝等文化品牌,集中在國內文化中心城市和通過全國性文化交流活動平臺進行對外展示,擴大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