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科技發展管治意見范文

科技發展管治意見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發展管治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技發展管治意見

一、科技發展成就

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保持財政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長,達到7000萬元,年均增幅達129%。制定了《關于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對引導企業自主創新起到了促進作用。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區內企業共建成省級以上各類科技平臺20個,其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省級以上公共服務平臺5個,企業院士工作站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博士后流動站1個。2009年,全社會研發投入(R&D)達41669.15萬元,技術合同成交額3226萬元。年專利申請量達394件,其中發明專利達128件,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軟件產品53個。有5個企業成為省(市)知識產權示范企業。

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發展。全區累計引進和培育各類科技型企業300多家,其中:經認定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4家,認定高新技術產品38個,涉軟企業53家,經認定的省級軟件企業22家。2009年實施科技發展項目63項,其中獲得國家省市立項45個;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促成企業與科研院所結對22個,企業自主研發水平明顯提高,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得到優化,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2.74億元,年均增長38%;軟件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87億元,年均增長70%。

科技創新人才進一步集聚。全區科技人才總量從底的不足2萬人快速上升到目前的6.4萬人,年均增長26.2%;高層次人才總量達9791人,年均增幅22%。落地的國家“千人計劃”、省“雙創”人才等部分特殊人才總量位居全市區縣前列:累計引進國家“千人計劃”、長江學者、自然科學基金等領軍人才4名,省“雙創”計劃、“333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創新創業人才42名,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500余名。

科技惠農作用進一步體現。期間組織農業科技項目20項,獲得扶持2100萬元。先后引進200余新品種,累計培訓農民10000余人次,培育科學種植示范戶40余戶,帶動農民增收年均1500萬元。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已基本形成以葡萄采摘為主、農俗文化及餐飲相輔的生態農業產業結構。

科普服務民生進一步深化。全力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貫徹落實《科普法》,進一步完善區、街、社區三級科普網絡,堅持科普服務民生。全區建成8所社區科普大學,培訓社區居民5萬余人次;建成科普畫廊500余米,電子科普畫廊2座,社區科普體驗館一個,有效拓展了科普宣傳陣地。積極開展科普周、科普日、科技三下鄉等重點活動,組織廣場咨詢、科技展覽、科普講座等宣傳活動,有效提升了大眾科學素質。

二、科技發展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按照“三個發展”的總體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和科技創新工程。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軟件產業,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設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和成果轉化基地,在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重點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創新跨越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整合集成科技資源,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區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加快普及科學技術,不斷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為建設“四個適宜”現代生態新城提供強大動力。

(二)主要目標

基本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政資介緊密結合、充滿活力的區域科技創新創業體系,基本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的產業集群。爭取建成一流的技術創新中心、知識創新中心、高層次人才聚集中心,成為國內獨具活力與特色的創新區域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繼續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形成“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科普工作的新局面,建設全國科普示范城區。

繼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全區財政科技投入占當年財政預算的6%,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5%,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

區內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0家,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超過13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0%。

科技園實施完成“533”工程:建設500萬平方米的產業發展載體,引進300家科技企業和30位科技領軍人才,切實增強建鄴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競爭優勢。創建市級以上孵化器3家以上,孵化載體面積達10萬平方米,創建國家級創業中心1家以上。

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000件,授權量達到300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達30%。爭取建成知識產權示范園區2-3個,培育省市知識產權示范企業20家,新城科技園建成專利技術產業基地。

到“”末,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10個,建設科技創新創業載體1000萬平方米。

全區每年引進10名海內外領軍人才、100名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1000名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

建成一座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區級科技館;每個社區建成一處應急避難場所和一支訓練有素的科普志愿者隊伍。

三、重點任務

(一)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支持大中型企業建設研發中心。引導企業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成為創新主體。到末,大中型企業建立技術研發機構達100%,技術開發費用不低于當年銷售收入的3%;高新技術企業和軟件企業技術開發費用總體平均占銷售額8%以上。有效實施知識產權推進與保護計劃,引導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鼓勵區內企事業單位制定或參與制定國際、國內標準。實施專利技術產業化發展戰略,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著名品牌和核心技術的優勢企業。有計劃地引進一批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進駐我區,直接面向區內企業從事專利、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活動。

(二)推進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通過聯合開發、委托開發、代培人才、共建機構等形式,加強產品技術研發合作,加快技術成果的應用和集成,到末,高新技術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實施研發合作達100%。優先支持產學研聯合體申報各級科技計劃項目。

(三)加快產業載體建設。

推進科技孵化器建設。完善區創業中心功能,各街道建成一個3000平方米以上的科技創業孵化器(園),增強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能力。

推進產業載體建設。一是以新城科技園為中心,加快科技創新綜合體建設,建成500萬平方米產業載體。二是以CBD南延為重點,建成300萬平方米產業載體。

(四)打造科技綜合體。立足新城科技園,重點打造巖纖維材料、移動互聯網項目、IC設計等一批科技綜合體,探索豐富科技綜合體的功能和內涵。

(五)培育產業集群。重點培育信息技術、規劃設計、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技術服務業等產業集群,引導和促進各類要素向具備一定產業優勢的領域流動,擴大重點產業規模,通過重點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加快形成新興優勢產業集群。

信息技術。以新城科技園為主要載體,推進“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園”建設,打造軟件研發中心。圍繞“傳感網”重點引進和發展嵌入式系統軟件、數據庫軟件、應用軟件,大力發展支持多功能的“傳感網”系統集成技術與應用軟件開發。軟件企業達80家,年軟件總收入超過30億元。

規劃設計。省建筑設計院為龍頭,帶動工業設計、城市設計等規劃設計類企業迅速集聚。

生物醫藥。重點引進和培育生物工程、藥品新產品研發、中藥的綜合開發利用、生物治療技術為龍頭的研發生物工程技術產業。醫藥企業達20家以上,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10億元。

新材料。有序推進“高技術綠色纖維材料產業產學研聯合創新重大項目”建設,開展穩定量產關鍵技術攻關,集聚上下游相關企業10家以上,產業規模達25億元。

新能源。集聚新能源研發型企業8家以上,產業規模達10億元。

高技術服務。以萬得資訊、舜禹信息、佰騰發發等為重點,帶動一批知識服務類企業快速集聚。

(六)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圍繞重點產業需求,建設一批服務中小企業、研究開發產業共性與關鍵性技術、提高區域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平臺、專業技術平臺和數據信息平臺。重點打造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依托雨潤集團,建設肉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東南大學,建設巖纖維國家工程中心;依托康緣藥業,建設中藥創制國家工程中心;依托中電十四所,建設高端芯片研發設計中心;依托郵電大學,建設有機顯示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中科院計算所和北緯通信,建設移動互聯網開放實驗室。

(七)強化國際科技合作。依托省、市技術轉移平臺,促進區內企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新城科技園爭創國家國際科技合作示范園(基地)。

(八)培育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專門的技術轉移機構,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支持社會力量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入駐功能園區,為企業提供信息、技術、咨詢、策劃、培訓、融資、法律等方面的服務。加強培訓和交流,擴大技術經紀人隊伍,繁榮技術市場。

(九)促進科技金融合作與創新。引導各類信用主體積極研究和創造條件,適度介入研發期、成長期科技企業信貸市場,扶助創業創新。同時引進一批擔保機構入駐CBD和新城科技園,面向科技企業開展擔保服務。研究出臺有關扶持和引導政策措施,開辟多元化融資渠道,債券市場直接融資。

(十)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通過實施人才隊伍建設“十百千”計劃,重點抓好科技創業型企業家、科技創新帶頭人、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人才隊伍建設。

(十一)加強科普和防震減災工作。圍繞宣傳科學發展觀,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圍繞素質教育,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圍繞民生科普,大幅度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圍繞和諧社區建設,深化創建活動;圍繞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水平;完善科普組織網絡,建設高素質科普工作者隊伍;加強科普工作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科普工作服務能力。以社區和學校為主要陣地,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形成學校—學生—家庭—社會相互配合、有機聯動的良好氛圍;以技能培訓和應急隊伍建設為主要抓手,提高社會公眾防震避震的基本技能,進一步探索與推廣在社區組建有效的防震減災志愿者隊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區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科技創新工作辦公室。領導小組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區有關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成員單位包括組織、發改、教育、科技、財政、人事、勞動等部門和單位。全區科技創新工作,由區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組織實施,相關部門積極支持配合。

(二)健全工作機制。根據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明確各級部門的工作職責,確定年度目標、具體任務、工作進度和責任主體,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強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能,加強對重點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將科技創新工作作為全區目標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嚴格考核獎懲,充分調動各部門、各街道的創新積極性,形成推動科技創新型城區工作的強大合力。

(三)強化政策支撐。研究制定更加靈活、更加開放、更加優惠的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特別是有利于資源整合、成果轉化、產業發展和資本、技術、人才引進的激勵政策、產業政策、招商引資政策和人才政策,形成政策優勢,充分激活社會各方面創新的活力。在全社會培育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開放包容、崇尚競爭的創新文化。

(四)增加財政科技投入。把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幅要較大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改革和完善現有科技經費管理方法,建立嚴格規范的監管制度。逐步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績效評價體系,設立區科技計劃和應用型科技項目的績效目標,探索改變單一事前資助的方式,建立面向結果的追蹤問效機制,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五)營造創新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改進服務方式,。推進和諧建鄴建設,加快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環境,努力營造有利于區域創新創業的綜合環境。

(六)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和防震減災意識。深入貫徹落實《科普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依法加強科普和地震工作。加強領導,健全科普和地震工作的組織管理;建立科普工作運行機制,增強科普工作活力;加強科普設施,提高科普陣地教育效果;繼續開展科普宣傳周、送科技下鄉、科普進社區和科技擁軍等大型科普活動,力求在注重實效的基礎上創“品牌”、顯特色。強化法律監督,使防震減災工作規范化、制度化。加強防震減災知識宣傳,努力提高全民的防震減災意識和民眾防震減災知識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三级视频在线|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免费下载| 宝贝乖女好紧好深好爽老师 | 色吊丝永久性观看网站大全| 国产白嫩美女在线观看| 99re这里只有精品6| 性欧美videos高清喷水|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校草被c呻吟双腿打开bl双性|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看**视频一一级毛片| 四虎影视www四虎免费| 靠逼软件app|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狼色精品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拳头交一区二区| 777精品成人影院|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射| 中文字幕乱码人在线视频1区| 正在播放julia女教师| 免费在线一级毛片|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桶视频免费| 国产午夜爽爽窝窝在线观看| 日本h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巨胸喷奶水www视频网站| 久9这里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激情在线精品video|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FREEXXXX性麻豆| 靠逼软件app| 国产午夜免费秋霞影院|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 在线免费你懂的| 国产精品成人自拍| 55夜色66夜色|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一区| 夜色私人影院永久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