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應用型高校的法學實踐教學改革應立足社區,利用社區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可以與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合作,讓學生作為志愿者參與開展社區矯正、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活動;與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合作,讓學生參與司法活動;與街道、居委、村委、企業等合作,讓學生參與法律咨詢、法律宣傳、法律服務等活動。應當將這些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使其課程化、規范化、常態化,形成一種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并制定一系列配套規章制度予以保障落實。
[關鍵詞]法學;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制度
保障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社會科學,法學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實踐性,而實踐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參與法律操作、解決實際案件和實際問題的能力。應用型大學的法學專業更是面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就成為他們不二之選。然而,我國法學教育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未擺脫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傳統。故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實踐教學模式,成為當前應用型大學必須解決的課題。筆者結合廣州商學院法學院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探索,認為實踐教學社區化是一條可行之路。
一法學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的內涵及其優勢
(一)法學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的內涵
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就是指高校以所在社區為依托開展法學實踐教學的一種新模式。就是高校和社區的實務部門或機構合作,讓大學生參與具體的法律事務中進行實踐的教學模式。高校可以將這些實踐活動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高校通常以為地方的發展服務作為自己的辦學理念,因而其可利用自己的法律資源為社區提供法律服務。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在社區開展實踐教學,就是讓大學生真正地走入社會,在社會中學習和運用法律,獲得真實的體驗。
(二)法學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的優勢
傳統的實踐教學一般分為校內和校外兩種。校內的實踐教學一般采取案例教學、模擬法庭等方式來實現,校外實踐教學則采取和法院、律所等實務部門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的方式來實現。經驗表明,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法學實踐教學都存在諸多弊端,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得不到真正的實踐體會。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和傳統的實踐教學相比,有著天然的優勢。首先,它立足于社區,學生走出校門就可以參與實踐,不需要投入大量經費進行基地建設,學生參加實踐的時間也更靈活;其次,社區實踐活動多種多樣,既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也可以吸納大量學生參與實踐,不至于讓實踐活動成為少數人的“福利”;最后,大學生參與社區法律實踐,既能使其直接感知法律運作,獲得實踐經驗,也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為社會做出貢獻。可以說,實踐教學社區化,是高校與社會“雙贏”的活動。
二法學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的思路
(一)大學生參與社區矯正、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實踐
基層司法機關往往擔負著社區矯正、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等工作,高校可以與他們開展合作,選派大學生參與這些工作,獲得直接的實踐經驗。自2010年開始,廣州商學院與黃埔區司法局合作開展協同育人活動。首先是從大學生志愿者參與社區矯正活動開始,后來又擴展到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先后共有500多名同學參加了這些實踐活動,獲得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社區矯正是指國家將那些受到刑罰處罰,但不需關押的罪犯,放到社區進行教育改造,由基層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執行的一種刑罰執行方式。在校法學專業大學生們既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又有參與專業實踐、回報社會的熱情,非常適合作為志愿者配合工作人員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社區矯正所涉犯罪領域廣泛,又涉及公檢法等多個部門,對大學生志愿者來說,通過參與社區矯正,可以了解刑事犯罪從立案、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到執行各個環節的工作,也可以熟悉社區矯正從接收、心理評估、心理矯正和行為矯正、法制教育、日常管理及解矯等一整套程序的運作,非常具有實踐價值。高校可以指派有實踐經驗的老師帶領大學生參與社區矯正活動,也可以由一線矯正工作人員帶領學生參與社區矯正的各個環節。人民調解是指當事人在發生民事糾紛時,可以不通過訴訟解決,而是合意交給人民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解決。人民調解是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但基層司法行政機關負責指導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可以吸收高校教師作為人民調解委員,然后由其帶領學生開展工作,也可以指派學生到人民調解委去參與調解實踐。法律援助是指國家對符合條件的人員無償提供法律幫助的一項保障制度。這項工作也主要是由司法行政機關下設的法律援助中心負責。法律援助活動可能涉及法律體系的各個領域,而且參與訴訟還需要有律師執業資格,所以只能由擁有律師執業資格的老師帶隊參與實踐。高校可以和司法行政機關合作,由法律援助中心定期給帶隊教師指派法援案件,帶隊教師則帶領學生團隊辦案,學生可以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辦案的各個流程和技巧。
(二)大學生參與司法活動
訴訟可以說是法律事務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全方位的鍛煉學生的法律職業能力。學生如果在學校就讀時就能參與司法實踐,無疑對其職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但法學院校與醫學院校不同,醫學院校可以自己辦醫院,教師同時也是醫生,學生在校是就可以參與臨床實踐,而法院是國家機關,法學院校不可能辦法院,所以對法學院校來說,學生無法直接到法院去實習。不過高校可以利用地緣優勢,與所在社區的法院或人民法庭建立合作關系,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司法活動。由于訴訟中法官、律師等有一定的資質限制,學生參與訴訟活動,只能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如整理卷宗、撰寫文書、提供咨詢、記錄等,當然還可以旁聽。高校可以與法院或人民法庭合作,指派學生到法院或法庭去值班,在法官或書記員的指導下從事各種實踐活動。自2012年以來,廣州商學院與九龍人民法庭簽訂協議,由廣州商學院定期指派學生去值班,在法官的指導下進行文書寫作、法律咨詢、旁聽庭審、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大學生參與法律咨詢、法律服務、普法等活動
除了和以上機關單位合作開展實踐教學外,社區還有大量的資源可以利用,如居委、村委、街道辦、企業等機構,它們也都有法律需求,高校可以與他們簽訂協議,指派師生去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法律咨詢,開展普法活動等。自2014年以來,廣州商學院與九龍鎮政府、居委等部門簽訂合作協議,指派學生去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定期開展法律咨詢及送法下鄉活動,學生們參與積極性很高,收獲很大,也得到了合作機構的好評。
三法學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的保障
(一)納入人才培養方案
我國的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應在實踐教學課程的設置、實踐教學的組織和運行、實踐教學的質量評估和實踐教學的保障等方面構建橫向多元、縱向動態的法學實踐教學體系。實踐證明,若要讓實踐社區化模式得到切實落實,必須進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改革,將其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既要配置有學時、學分,又要有培養目標、實踐內容、考核方式、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使實踐教學正常化,也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二)加強實踐教學師資的培養
在開展實踐教學社區化的實踐中高校普遍碰到的難題是缺乏師資。因為目前大部分法學院校的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就開始當老師,根本沒有實踐經驗,即使有些教師取得了律師執業資格,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實際辦案機會很少,實踐經驗也不足,難以勝任指導任務。所以在實施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時,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自主培養,讓持有法律職業資格證和律師執業證的教師有機會出去接案,這樣既可以讓老師獲得實踐經驗,也可以讓學生參與辦案,獲得雙重收益;二是和合作單位簽訂“雙師互聘”協議,由合作單位派工作人員擔任實踐指導老師,或者由高校指派教師去合作單位掛職,由合作單位負責培養;三是外聘,就是聘請校外的法官、律師等人員擔任實踐教學指導老師,當然由于這些人員有自己的工作,而且不好管理,效果并不理想。
(三)加強制度建設
1完善對教師隊伍的獎懲制度在將實踐教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后,實踐課就可以和理論課一樣,可以給教師計算工作量,教師也就無所顧慮了。并且學校也要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擔任實踐教學的教師以同等待遇甚至優先考慮,只有在這些方面都有公平合理的制度規定,教師們才能安心開展實踐教學。2制定對學生的獎懲制度把實踐教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后,無論是作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對學生都有吸引力,但任何一種課程時間久了學生都可能產生懈怠心理,他們可能會找各種借口逃避參加實踐,所以必須有制度加以保障。高校應當相應的制定合理的實踐課學分認定標準,只有達到標準才能取得學分。并把學生必須在學制期限內取得一定的實踐學分作為獲得學歷證書的條件之一,這樣學生們就必須踏踏實實的去實踐。3制定實踐教學經費保障制度既然將實踐教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就應當有相應的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經費,并將其列入學校教學經費預算之中,給予充分保障。因為雖然實踐教學是在社區開展,和傳統實踐教學相比,支出大大降低了,但畢竟是在校外,可能會發生交通、餐飲、購買師生人身意外保險、外聘教師的工資等支出,這些必須納入學校財政預算才能得到切實保障。
參考文獻
[1]董萬程.加強我國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
[2]劉秋芷.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社區化模式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
[3]王太芹.法學本科實踐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3).
作者:李晟 單位:廣州商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