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材料及研究方法
1.1數據來源
以中國2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以下簡稱城市)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主要取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1》、《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11》,除人均綠地面積為市轄區數據外,其它都為市域數據。
1.2研究方法
1.2.1熵值法可以克服多指標變量間信息的重疊和人為確定權重的主觀性,所給出的指標權重值比層次分析法和專家經驗評估法有更高的可信度,計算過程如下:
1.2.2Moran'sI指數通過對GlobalMoran'sI的全局自相關統計量的估計,分析區域總體的空間關聯度和空間差異程度,文中通過Arcgis9.0軟件的SpatialAutocorrelation(GlobalMoran'sI)模塊實現。
1.3指標體系建立
在遵循指標選取的系統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量可比性的原則的基礎上,根據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產業發展四要素及兩個附加要素)和產業周期理論(產業初級階段的要素投入),依據數據的典型性、可獲得性和代表性,從資源環境支撐、社會經濟支撐、科技創新支撐、政策體制支撐四個方面選取35個三級指標,構建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條件評價指標體系(表1)。
2結果與分析
2.1資源環境支撐條件首先,對2010年資源環境支撐條件6項指標的286個城市的原始數據進行整理,利用熵值法計算出286個城市資源環境支撐條件優越度,將所得數值錄入ArcGIS9.0軟件,通過自然斷點法按四級分類得到如圖1a,同樣按照上述過程得出社會經濟、科技創新及政策體制支撐條件的空間分異。資源環境支撐條件優越度最高的十個城市分別是鄂爾多斯、河源、嘉峪關、威海、石嘴山、許昌、十堰、伊春、黃山和金昌。最低的十個城市分別是宜賓、晉中、南平、臨汾、呂梁、宿州、孝感、茂名、內江、貴港,十個最高值地區和十個最低值的均值相差3倍之多。從我國整體區域來看,資源環境支撐條件較好的城市較為分散,且很少是大城市,而條件較差的城市大部分位于成渝地區、秦嶺淮河一帶和廣西西南部。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資源環境因素主要是人均建成區面積,權重約0.443,其次是人均綠地面積0.377、未達標工業廢水排放量0.028、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0.014、工業煙塵排放量0.044、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0.093。戰略性新興產業趨向擁有優良環境、寬松工業園區用地的城市布局,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具有寬松的用地條件和優良的城市環境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建設基礎,為從業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而排名后十位的城市向外拓展受限,人口又相對集中,人均用地面積、人均綠地面積相對較小。
2.2社會經濟支撐條件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有交通與通訊,權重約為0.477,金融環境0.286,經濟基礎0.119,市場環境0.117,可以看出支撐一個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大的社會經濟因素是交通通信條件和金融環境。從圖1b中可以看出社會經濟支撐條件較好的城市主要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及中西部的省會或重要城市。排名前十的城市有上海、北京、深圳、蘇州、天津、廣州、東莞、重慶、寧波和大連,大部分都處在東部發達地區的核心區,這些地區經濟基礎較好,有著沿海及沿江便利的交通通信條件,也是我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及次金融中心,人口眾多,人民生活和消費水平較高,市場較為成熟,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對外交流條件、金融環境和產品市場。排名后十位的城市,如平涼、白銀、固原、思茅、麗江、武威、昭通、臨滄、定西和隴南,處在經濟較為落后的西南偏遠地區,這些地區交通通訊設施較為落后,金融環境及招商引資的條件相對較差,人民整體生活水平及消費能力較低,十個最高值地區和十個最低值地區的均值相差31倍之多。
2.3科技創新支撐條件科技創新因素主要有科技支撐,權重系數為0.582(普通高等學校個數0.141、專利申請量0.28、國家重點實驗室個數0.161),人才支撐權重系數為0.418(科學研究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0.059、信息傳輸及計算機軟件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0.046、文化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比重0.027、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0.286)。科技創新支撐條件較好的城市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京津地區、廣州、深圳及中西部省會城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北京、重慶、上海、蘇州、廣州、武漢、西安、成都、杭州和南京,這些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及從事計算機軟件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有關創新和高科技行業的公司數量眾多,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數量較多,專利成果數量占國內比重較大,如2010年北京高校89所,兩院(科學院、工程院)科研院所60家、科技創新從業人員102.72萬人,專利授權量3.4萬件在全國都居首位。排名后十位的城市有白銀、石嘴山、鶴壁、防城港、黑河、雙鴨山、中衛、鶴崗、克拉瑪依和金昌,這些地區大多是中西部的資源型城市,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少,從事科研、計算機軟件及文化創意產業的人員也相對較少,城市創新環境欠佳。排名靠前的十個城市和排名最后十個城市均值相差25倍之多。另外,圖1c中科技創新條件較好的一、二級優勢區范圍較小,286個城市的平均創新支撐條件優度為0.055(資源環境支撐條件0.25、社會經濟支撐條件0.072、政策體制支撐條件0.158),我國整體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2.4政策體制支撐條件政策體制因素主要是科學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例,權重系數約為0.616,政策環境0.384。支撐條件較好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山東半島及京津地區。十個最高值城市分別是深圳、北京、上海、廣州、中山、蘇州、佛山、合肥、杭州和珠海,十個最低值城市為廣安、武威、欽州、防城港、阜新、廣元、七臺河、貴港、隴南和松原,十個最高值城市和十個最低值城市均值相差43倍之多。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山東半島和京津地區的產業環境及對外開放程度決定了這些城市對新技術及新產品的重視程度較高,政府層面上分配較大部分的財政支持新技術及新產品項目的研發,可以及時察覺到國內和世界范圍產業發展動態,為實現產業結構快速轉型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2.5綜合支撐條件的空間分異
綜合支撐條件測度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綜合支撐看作一個底面是正方形,四條棱(資源環境支撐、社會經濟支撐、科技創新支撐及政策體制支撐)都垂直于底面,長棱和短棱頂端相連的不規則物體,其條件優越度為這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圖2),則體積計算公式為。其中,Imax為資源環境支撐、社會經濟支撐、科技創新支撐及政策體制支撐中值最大的,Imin為四方面支撐中值最小的,Ia和Ib為其余兩個方面的支撐,R是底面正方形的邊長,這里假設為1,由此得到286個城市綜合支撐條件的值(表2)。基于模型測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綜合支撐條件優越度屬于無量綱且取值范圍在0~1之間,經過Arcgis9.3軟件空間可視化并將綜合支撐條件的值與其均值、四分位點值進行比較,參照自然斷點法將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綜合支撐圖3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綜合支撐條件差異Fig.3RegionaldifferentiationofcomprehensivesupportconditionforthedevelopmentofstrategicemergingindustryinChina件分為:優勢突出區域(≥0.18)、優勢良好區域(0.18~0.13)、優勢一般區域(0.13~0.08)和優勢不顯著區域(0.08~0)四個等級(圖3)。采用Moran'sI指數,在Arc-GIS9.3中調用SpatialAutocorrelation(GlobalMoran'sI),計算得到Moran'sI=0.25,Z=18.89。正態分布99%置信區間雙側檢驗閾值為2.58。正的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I,說明286個城市綜合支撐條件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即存在發展支撐條件好的地區相互鄰接,發展支撐條件差的地區相互鄰接的現象。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優勢突出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的津京地區、山東半島臨海區、珠三角核心地區、長三角核心區、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遼東半島、福建南部和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會或重要城市。這些區域的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科技創新和政策體制支撐等都有較好的基礎,綜合支撐條件得分較高。優勢良好區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外圍區、山東半島西部、長三角外圍擴展區、珠三角外圍擴展區及中西部地區的一些省會或重要城市。優勢一般區域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及東部的部分地區。優勢不顯著區域主要集中在甘肅中部和南部、四川北部和南部、廣西西南部地區。
3討論
(1)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處在產業發展初期階段的產業,具有高技術和資金投入的特點,決定了在四個支撐條件中,科技創新和社會經濟支撐是基礎。政策體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初期起著關鍵作用,新產業發展初期階段力量十分薄弱,需要依靠政府的指引和資金投入促使其逐漸進入成熟階段。資源環境可以更加突顯一個地區的優勢或劣勢,但并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產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技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作用是巨大的,技術可以促使產業發展呈現成長、淘汰和穩定的過程,因此,科技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產生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我國科技創新條件較好的一、二級優勢區范圍較小,286個城市的平均創新支撐條件優度為0.055,整體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采用不均衡發展戰略,在同時具備四個支撐條件的地區優先重點發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再向外圍地區梯度推移。因此,在遼東半島、京津地區、山東半島、長三角、珠三角及省會城市優先重點發展,再向外圍地區推移、輻射,形成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心外圍結構。(2)結合實證討論,如《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全面發展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較為合理。因此,廣州市等優勢突出區域應利用其綜合優勢全方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多元化、層次化和高端化,利用優惠的政策環境、發達經濟基礎、強勁科技創新活力加強與世界各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合作和競爭,提高出口創匯能力和國際市場占有率。《石家莊市"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建立以生物產業為優勢、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特色,建立全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但該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存在較多問題如:高端人才缺乏、產業外向度低、相應的基礎設施等還不太完善以及面臨著京津發達地區產業重構和競爭的挑戰。因此,如石家莊市這樣的優勢良好區域應避免基礎設施、人才隊伍等某一方面的掉隊,全方位用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建立起從設計到生產、從城市到重點鄉鎮完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運行體系,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另外,應發揮本區特色避免與優勢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趨同,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和調控作用,引導和規范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有序化發展。《玉林市"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將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都作為發展的重點領域,而本地區最具優勢的是以柴油機為重點的動力機械制造業和現代中藥產業,其他行業優勢不足。因此,如玉林這樣的優勢一般區域應充分發揮本地優勢,集中財力、物力、人力,重點建立一兩套完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體系,其他行業的新興產業應以配合優勢區域和優勢良好區域為主。優勢不明顯區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很大阻力,而根據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應該生產本地區具有優勢的產品再通過貿易來獲得不具備優勢的產品。所以,優勢不明顯區域應以提高人民福祉和保護生態環境為主要任務,通過市場貿易來滿足本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的需求,只有在一些經濟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主要城市發展一定量如生物質液體燃料制取、天然生物制品醫藥和現代中藥等不需要高投資、高科技的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3)正的全局空間自相關指數Moran'sI說明286個城市綜合支撐條件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即存在綜合支撐條件好的地區與綜合支撐條件好的地區相鄰接、綜合支撐條件差的地區與綜合支撐條件差的地區相鄰接的現象。因此,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采用集群發展模式,形成兩個一級產業集群[20]即:長株潭-珠三角-閩南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贛北-皖中-長三角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五個二級產業集群[21]即:哈大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遼東半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京津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山東半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呼包鄂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集群內部要協同發展,避免產業選擇趨同和重復建設。
4結論
文中基于地級城市相關數據,利用熵值法計算出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科技創新、政策體制支撐條件的值,通過體積模型計算出綜合得分,采用Moran'sI指數分析出286個城市空間集聚狀態,并將我國劃分為優勢突出區域、優勢良好區域、優勢一般區域和優勢不顯著區域,最后得出各區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對策建議,研究發現:(1)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發展支撐條件空間差異巨大,各地區應利用好優勢條件發展本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采用不均衡發展戰略,在遼東半島、京津地區、山東半島、長三角、珠三角及省會城市等同時具備四個支撐條件的地區優先重點發展,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再向外圍地區梯度推移。(2)綜合支撐條件的優越度表明了地區承載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力的大小。因此,在優勢突出區域優勢全方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良好區域應彌補某一方面的不足,建立完善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體系,避免與優勢突出區域重復建設和競爭。中西部和一些東部的優勢一般區域挑選適合本地區的一兩種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優勢不明顯地區應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在中心城市區域適當發展一些對資金、科技要求不高的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通過市場貿易來滿足其它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的需求。(3)綜合支撐條件具有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結合該特征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采用集群發展模式。在集群內部要協同發展,避免產業選擇趨同和重復建設。需要注意的是:1)文中指標體系雖然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如何構建更為科學的評價框架體系是今后研究的難點。2)文中只是較為宏觀的研究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撐條件,而細分到每個區域適合發展的具體行業較少涉及,更為微觀的行業研究是今后所致力于的重點。
作者:溫可雷軍段祖亮單位: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