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差異對于學生外語交際能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是培養“純語言能力”,而忽略了語言實用性、得體性。因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講得體英語的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應注意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教學指導。
一.引言
外資企業的興起,中國加入WTO,2008的腳步的臨近,這一切使我們常常有機會與外國人面對面交流。但是傳統英語教育片面追求通過考級,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學生學了不少孤立的語法的知識,但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往往對方不能理解其要表達的內容,有時雙方甚至會產生沖突。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傳統英語教學忽略了語言實用性、得體性。我們在教學中常常忽視語言是文化環境中的產物,作為記錄人類歷史和人類思想的工具,每一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色。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種種信念和做法而存在。脫離了文化的語言,只是沒有血肉的軀殼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隨著時間流逝而消逝。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出來。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如果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就形成了俗稱的Chinese-English。
二.注重文化意識引導,靈活運用英語
傳統的英語教學只是培養“純語言能力”,即具備“造出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能力?!钡?這些“正確”的句子往往會造成所謂的“文化錯誤”。因此,成功的英語教學法還必須使學生“具備言語的得體性意識”。人們常說要用英語來進行思維,實際上是用英語文化進行思維。而要教會學生用英語思維,就要使學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學習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交際規則、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還必須不斷引導學生加強對自己國家文化的學習,使他們逐步提高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識,在比較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實踐基礎上把握二者之間的差異,從而達到準確理解和正確、靈活運用英語的目的。
1.引領學生進入情景,感受中西文化差異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生動展現目標文化的各個方面,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全面感受目標文化。中國有一部名為《刮痧》的影片,該片是講由于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梢娭形魑幕^念差異是比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觀念,往往帶來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
2.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培養文化意識
在英語課上把文化概念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教學中當教師問候完學生之后,學生常簡單地把漢語直接譯成英語Goodmorning,teacherZhou來作答以表尊敬.這時就可以適時的提出根據英語國家說話的習慣,中國學生應說:“Goodmorning,Mszhou.”這樣的稱呼。在我們英語教學中,應該使學生知道英語中各種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稱呼,特別是那些區別于漢語的表達方法。語言的應用通常是通過談話的方式來進行的,在課堂中綜合運用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simulation,seminar等方法鼓勵學生進行雙邊或多邊交際,在交流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如朋友們間通常會互致問候來促進人際關系,我們中國人在打招呼時常用的是:“你吃過飯了嗎?”這是中國人問候的常見方式。其實并非真想知道對方是否吃過了飯。然而在英語中,這種問候語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請對方一塊進餐的意思,而且通常你會為對方付款。
漢語中另一個常見的問候語是“你到哪兒去?”我們可以隨便給個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問候人到哪兒去。如這樣去問西方人,他們往往會不高興的,會認為這樣的問題干涉了他們的私事。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誤會。在交流過程中要根據中外文化差異,選擇確切的話題進行交流。我們中國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喜歡問很多諸如“你多少歲了?在哪工作?結婚了沒有?”等問題,但是在英語國家中,這些問題會使對方不悅??傊?課堂教學要盡量利用外語課堂的真實情景或模擬真實的社會語言情景。思想信息交流活動是通過在情景中以理解語言表達意義的方式來實現的,離開了情景,語言就失去了交際的本質功能。通過情景操練打招呼、祝賀、告別,表示同情、關愛等日常會話,或通過角色扮演和英語短劇等教學形式,教師既可以將學生置身于英語語言之中,也可以使之置身于英美文化之中。利用情景教學,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英語和客觀的社會語言情景的直接聯系,懂得什么時候用何語體和語言形式及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情感。
3.課文文化背景
在講解課文時講解文章中的文化知識,為他們理解課文掃清障礙。如在講解《新起點大學英語基礎教程》中“AmericanPresidentandChineseChopsticks”一課時,如果不給學生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很多人可能只是以為文章只是給他們呈現了有關尼克松的一個小故事。因為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而言筷子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吃飯的家伙什,一雙在手方便實用,除了湯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甚至有些人對老外的刀叉很不以為然,就是吃個飯嘛,還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長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塊的食物還要雙手啟動,實在是麻煩。此時就需要老師及時的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理解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后來走向定居生活后,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面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讓他們了解這些文化背景知識之后很多人就會理解尼克松之所以使用筷子是出于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也正是他這個小小的行動贏得中國領導人的尊重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同時向學生介紹一個由于不了解對方文化而造成彌天笑話的故事,在中國近代史上,李鴻章曾應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禮儀,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當時俾斯麥為了不使李鴻章丟丑,他也將洗手水一飲而盡,見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通過這兩個故事讓學生意識到對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開辟多種形式,運用得體英語
鼓勵學生課外大量閱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蘊含著民族的心理狀態、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多方面的信息。通過閱讀這些涵蓋大量“文化點”的文學作品,學生能直觀地感受英美文化的氣息,逐漸培養中西文化差異意識。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學生可成立英語協會、開辟英語角、舉辦英語演講、英語晚會等活動,模擬現場,在運用英語中學好英語。
三.承認差異,分析原因,尊重差異,靈活運用
形成東西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的差異,并且具有與其他文化成員交際的真誠“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同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障礙。在教學中要及時分析差異存在的原因,才能使學生真正的理解差異,尊重差異。才能使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會自己去發現和總結規律,使客觀指導和主觀努力相結合,才能實現正確理解和靈活運用英語的目標。形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社會背景上講,西方人強調個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種以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而中國社會卻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一種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社會。如在描述自身情況時中國的學生常常會說成“ourschool,ourteacher,ourcountry.”這就是因為受到中國的文化意識的影響,中國人在描述自身時常常喜歡把自己置身于集體當中。西方人獨立的觀念很強,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間不被打擾,比如他們不喜歡在公共場合大聲談論自己的私生活,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等等。即使是父母進入子女房間也要先取得同意。新晨
其次,中西文化最大的區別在于思維方式的不同。這種差異自西方黑格爾哲學體系形成以后愈趨明顯,而不同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不同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上,中國學生習慣用漢語的語義結構來套用英語。如:打電話時,中國學生習慣說:"Hello,whoareyouplease?"而英美人的習慣是接到電話先報自己的號碼或單位、公司的名稱。如:
A:Hello8403229B:Hello,thisisMary.CouldIspeaktoJim,please?打電話的套話,必須這樣用。因此在學習英語時要拋棄中文思維,把自己置于英語的語境,文化環境中才能進行順利的交流。同時中西方因為個人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在語言表達中自然也會形成不同的風格。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日積月累學習語言文化中人們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風土人情等。語言的社會意義和情感意義。詞語的文化背景,特別是那些文化內涵豐富的故事、成語、諺語、慣用語等,和中國文化有著完全不同聯想意義的詞語。同時要注意非語言交際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手勢、體態、面部表情、觸摸行為以及時間和空間的利用等。
文化背景知識在跨文化交際中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以后的外語教學中,我們應走出只重視語言知識傳授而忽視文化背景知識的誤區。我們要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對于在母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英漢詞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我們要使學生自己自覺意識到不規范語言產生的根源和如何避免的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范語言的意識,使他們在文化意識的影響下,能夠講出符合情境,符合身份的得體的英語。
參考文獻
[1]Samovar,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3rded.[M].Wadsworth,1998.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Leech,G.N.《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don:LongmanPress,1983
[4]谷健飛.《運用Grice會話含義理論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
[5]楊治中.《新起點大學基礎英語教程讀寫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胡文仲.《試論跨文化交際研究》[J].語言文字運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