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二語習得的認知語言學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認知語言學主要是在認知科學的理論背景下建立起來的,這一術語首先出現于1971年,用來指真正研究大腦的語言(Lamb,1998:381),其與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聯系緊密。認知語言學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直至80-90年代取得較大發展。1989年由德國語言學家勒內•德爾文(ReneDirven)組織的在德國的杜伊斯堡(Duisburg)召開的第一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標志著認知語言學的正式確立。此次大會宣布于1990年發行《認知語言學》刊物,成立國際認知語言學協會(ICLA),并出版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系列專著。
1.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理論產生的哲學基礎是體驗哲學。概念和意義來自人們對世界及自身的認知,而人類的認知來源于無休止的對環境自身的體驗。Lakoff&Johnson(1980)首先提出了體驗哲學的概念,認為客觀世界是人們體驗和認識的對象。認知是人們對現實和自身體驗的理性過程,是人們對客觀世界感知與體驗的過程。
1.1基本理論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主要包括概念隱喻理論和構式語法理論等。大多數人將隱喻作為一種語言修辭手段,而與思維和行為無關。Lakoff&Johnson(1980)認為隱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不僅存在于語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維和行為中。人類思維和行為的概念系統本質上是隱喻的,因此,人類思維的方式、體驗和行為也是隱喻的。他們指出隱喻和轉喻的區別,隱喻是兩個相互沒有交集的域之間的映射,而轉喻為同一域內的映射。Bencini&Goldberg(2000)提出了與動詞中心論相對的構式中心論,即一個句子是以構式為中心,而動詞只部分影響意義。構式中心論可以彌補動詞中心論的缺陷,解釋了眾多動詞中心論無法解釋得語言現象。
1.2研究方法認知語言學采用觀察、調研、記錄和比較等方法對實際的語料進行分析,然后再得出結論。雖然這種研究方法并非完美,其全面性和可靠性有時也會受到質疑,但相對于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結構主義派的內省分析法而言,已經是一個不小的進步。此外,內省法過于理想化、形式化和內在化,對客觀環境都不予考慮,容易造成“先入為主”的觀點。
認知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是后天學習的,重視語言習得的過程。語言習得不僅依賴語言習得機制,而且更重要的是隨著認知能力(如記憶和注意)的發展而發展。
2.1記憶記憶分為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和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涉及信息儲存能力和加工處理能力,與二語習得的加工和產出最為相關。工作記憶最先由Miller,Galanter和Pribram提出的。Baddeley&Hitch(1974)區分工作記憶的三大系統:(1)中心管理系統即注意控制系統;(2)語音環,與言語和發聲系統有關;(3)視覺空間概要,提供視覺對等物。Baddeley(2003)修正了最初的工作記憶模式,并提出了其第四大系統即不定時的緩沖。修正模式,與最初的模式相比,不是注重各個子系統的分離,而是注重信息融合的過程。二語習得研究中運用的記憶理論主要有工作記憶的能力論、注意控制論、激活論等。
2.2注意HulstijnandHulstijn(1984)表明如果教師讓學習者每次注意不同的特點(如,發音,語法,語速等),某些語言任務就可以被不斷重復。VanPattern(1994)運用一位西班牙語學習者學習虛擬語氣的實例說明注意對二語結構習得是很有必要的。那位學習者對別人表達中的虛擬語氣的使用給予了注意(即觀察別人在何種語境中使用虛擬語氣),之后漸漸在自己的表達中學會運用,然而,事實上,這位學習者并未有意識地掌握虛擬語氣的使用規則。注意源于心理學,與其相關的有五個假設:注意是受限制的;注意是有選擇性的;注意部分從屬于自愿控制;注意控制能接觸到意識;注意對學習是必要的。心理學傳統觀點認為受限制的能力是注意的首要特征,而且這種觀點廣受二語習得研究者的青睞。注意的選擇性,作為注意的第二特征,是受限制的能力的結果,因此,注意必須被有策略地分配。此外,最持久的爭議在于注意的選擇性出現在語言處理的早期還是晚期。Bialystok(1994)認為二語習得中注意的選擇性比其受限制的能力更重要。注意部分從屬于自愿控制,二語習得中教學的重要作用有助于集中學習者的注意。Neumann(1996)指出注意與意識是密不可分、同等重要的,同時區分了以下假設:(1)選擇是推動語言處理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2)選擇的點就位于信息處理系統不受限制的能力與受限制的能力之間;(3)被選出的刺激體現在有意識的意識中,而未被選出的刺激則無法體現。大量研究表明無注意的學習幾乎是不存在的。注意通常與記憶模式聯系緊密,注意是長期記憶儲存的必要條件。在二語習得領域,注意是輸入能進入進一步的思維處理的關鍵要素。
3.結語
本文將認知科學的理論與二語習得研究結合起來,存在理論和方法上的可行性和多樣性,但是,總體看來,這一結合仍處于發展的初始階段,有限的研究有待在范圍上進一步拓寬,并得到更多的驗證。認知理論為解釋二語習得所提供的全新視角能夠解釋傳統語言學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動態性和發展上的問題,還能在某些方面對二語習得的結果作出比較精準的預測,對外語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理論基礎和很高的應用價值。
作者:孫凡黎 單位: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