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音樂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民間音樂指的是一種來自社會底層的、由平民百姓集體創作的、真實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情景、生動表達了他們的感情愿望的音樂作品。民俗音樂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具有明顯的農業社會生活背景,保留了較多傳統色彩和地域特征,是一種以通俗活潑的形式所自發創造出來的隨心的、率性的、無需太多顧忌的用以娛樂民眾自我和抒發內心情懷的文化形態。同時,它也是普通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民間音樂具有創作過程的集體性、傳播方式的口頭性、音樂曲調的變易性。另外,在表演過程中還有集體遵從、反復演示、不斷進行的特點。因此,民間音樂具有增強民族認同,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民間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要求,對于農村文化的建設需要結合歷史性和現實性的因素,充分的考慮到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通過民間文化的發展提升農民的文化視野和文化素養,實現農村經濟文化建設協調發展,進一步推進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營造和諧的農村發展環境,實現農村文明發展的友好又快的實現。民間音樂作為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其發展經歷了長時間的磨合和創新,其鮮活的生命力是悠遠流傳的重要保障。僅以寶雞市為例,就有“西山酒歌”“姜馬察回”““陳倉對對戲”“西府曲子”“西府道情”等一系列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音樂的傳承,體現了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實現了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繼承和發展。“西山酒歌”作為廣泛流傳于寶雞西部山區鳳閣嶺一帶和甘肅隴西部分地區的一種民間音樂,其藝術特征非常的明顯,具有地域典型性的特征,準確的把握其文化規律能夠為新農村的建設帶來積極的推動性作用,能夠實現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多樣化發展,以傳統文化的發展為現代藝術文化的發展帶來重要的啟示。
一、“西山酒歌”的藝術特點
寶雞市鳳閣嶺鎮位于陜西省的最西端,向西與甘肅天水市北道區三岔鎮隔河相望,位于秦嶺與隴山的交匯之處,是先秦“陳倉渭水道”重要關節點。而“西山酒歌”便是廣泛流傳于這一地區的一種具有極強地域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酒歌,即飲酒時以歌代令或歌令結合的群眾性自娛自樂的一種說唱藝術,它將民歌民調、民間歌舞小曲與行拳酒令相互溶合,從而形成了不拘一格、隨性率真、唱詞幽默樸實且寓意深長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參與的民間藝術形態。從歌詞的內容來看,主要部分來源于人們在漫長歲月中對生產、生活的察覺、感悟和理解,這類酒歌歌詞詼諧幽默、抑惡揚善、勸化教人、寓意深刻;另一部分來源于民歌,唱詞流暢樸實,內容豐富,唱腔優美動聽;還有一小部分是古代文人的作品,世代流傳下來,其歌詞工整,唱法嚴謹。從曲調與發音來看,西山酒歌是我國民間文化的大聚合,曲調有當地社火戲曲調、關中眉戶調、陜北民歌調、青海花兒調、四川號子調等等。音有南腔也有北韻。許多外地好的曲調、唱詞與酒令在這里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一種極為特殊的地方民歌——酒歌。
1.歷史悠久的傳承性西山酒歌是民間群眾性自娛自樂的一種說唱藝術,沒有固定的傳承法則,只是世代相互傳唱,延續至今。翻閱當地文史資料并根據鳳閣嶺鎮毛家莊村的老人們講述,西山酒歌最早極可能是源自先秦宮庭及軍隊,盛行于兩漢時期,并在民間廣為流傳,經久不衰。
2.外來性與本土性相結合的特色西山酒歌,雖起源于西北地區,但由于主要傳承地鳳閣嶺鎮地處陜西省最西端,位于秦嶺與隴山的交匯處,是陜西省的西大門,“陳倉渭水道”上的重要關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里也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交通發達,商貿繁榮,但凡南來北往,西去東進的商旅都要在這里宿營駐店。因此,也就給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注入了更多不同地區的新的精神和文化元素,從而形成了東西南北文化的大聚合、大交融。所以,西山酒歌既有粗獷豪邁的當地社火調,也有蒼勁悠揚的四川號子調,還有聲色清亮、委婉纏綿的青海花兒調以及陜北民歌調等等各不相同的詞曲音調。而這種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也就賦予了西山酒歌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又包容萬千的藝術特點。
3.群眾廣泛參與,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藝術價值西山酒歌形式多樣,不同的時間和場合有不同的酒歌,有歡慶豐收時唱的《雀雀算賬》,有朋友聚會時唱的《大吉利》,有結婚喜慶時唱的《鬧洞房》《秦晉兩國相交好》,有給老人祝壽時唱的《祝壽歌》等。還有一部分則是來源于民歌,如《石溝子擔水》《女賢良》等。西山酒歌不同于我國少數民族的酒歌,在當地,酒歌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里的人有酒必有歌,酒歌為當地的民眾生活增添了許多喜慶色彩!西山酒歌是當地群眾廣泛參與并且適用于很多種場合的一種酒歌,像歡慶豐收、老人過壽、男女婚嫁、孩子滿月、朋友聚會、喬遷新居以及過年過節都是酒歌登臺獻藝即興演唱的好機會。西山酒歌并不是一個場合只唱一種詞曲,它是喝酒人即興唱起的,歌詞也是可以即興發揮的,唱起來風趣幽默,嘲諷戲謔,似乎天下萬物、人間百事無不可入歌詞,無不能成藝術。唱歌的人邊喝酒邊唱歌,興致高漲時,聲情并茂,前仰后合,手舞足蹈。歌者豪放的性格和澎湃的激情,將他們熱愛生命、渴望美好生活的內心情感在歌舞之間表達的淋漓盡致。
4.具有非常強的教化作用寶雞鳳閣嶺有這樣一段順口溜:“村有酒歌,老人青年都樂,家庭祥和,鄰里之間少隔閡,學唱酒歌,不偷不搶不賭博,尊天倫循事理過好生活,創新酒歌,政府支持,民眾參加,好酒就唱好歌。”如此看來,群眾在農閑時節除自娛自樂外,還能通過參加“酒歌”的創作和演唱,減少年輕人接觸社會丑惡現象的機會,降低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并且在創作和學唱酒歌的過程中,還能學到許多民俗禮儀和民間文化方面的知識,接受優秀民間藝術的熏陶和感染。
二、“西山酒歌”是西部山區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當地世代流傳,影響很大,具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和容易傳播性,它不僅娛人娛己,還具有教化和引導民眾的功能,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現已經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穩定基礎,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新農村建設需要注入與時代精神密切相關的內容,需要補充和構建和諧文化等先進文化內涵。而“西山酒歌”是陜西西部山區民間音樂文化的重要代表,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包含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互助的文化理念,是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文化根基。農村是傳統民間音樂產生的原生地,具有適宜的土壤與環境。當前,傳統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令人堪憂:(1)西山酒歌這一古老的原生態群眾說唱藝術形式,基本上是采取口授心記、代代傳唱的形式往下流傳,前輩藝人不斷相繼故去,后代藝人在傳承記憶中就會不斷丟失一部分。(2)后繼乏人。由于現代先進文化娛樂形式的普及,傳唱酒歌的人越來越少。加之,老一代藝人文化水平有限,搜集整理工作難度很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繼承和發展農村民間音樂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機。新農村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是要構建與城市不同的文化空間、倫理價值觀等。另外,文化能提升幸福指數,在傳統民間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教化育人的資源可以傳承,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和文化方面的支持。
三、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民間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民族精神,其文化內容展現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民間音樂文化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色,其表現方式和文化內容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傳承性文化。對于這些古老的藝術和文化內容,我們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去傳承和推廣藝術的發展,實現民間古老文化的現實價值。尤其在信息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新農村建需要有自身的特色文化作為支撐,對于民間藝術文化的深入探討和發掘,以時代責任感和民族責任感實現其對新農村發展的重要價值。首先,民間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文化責任。對于農村建設發展而言,農民應該有一份對于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通過民間音樂的發展凝聚農民文化建設的力量,以農民的淳樸、勤勞、善良的美德實現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豐富。在民間音樂的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應該善于創設文化氛圍。以“西山酒歌”為例,不僅僅能夠通過音樂的表現來慶祝節日和豐收的喜悅,還可以通過音樂的本身實現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創新,通過創作新的歌詞內容,結合現代新的視聽手段等形式,向農民灌輸正直誠信的價值觀,培養農民勤奮、團結、自強、奉獻的主人公意識,起到寓教于樂的作用。其次,農民參與的民間音樂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場所和機會,增進了人們的感情,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系,發揮了音樂文化活動的最大宣傳作用。第三,作為文化建設中的音樂文化活動,凈化了農村風氣,農村留守老人參與文藝活動,對其身心健康也是極其有利的。
四、民間音樂的傳承是推動農民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
民間音樂文化是生于田間,長于地頭的音樂文化,是農民自己的文化。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民間音樂文化已經出現斷層,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傳統觀念以及淳樸民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雖然有“文化下鄉、深入基層”這樣的活動,但文化下鄉的固有模式只能惠及一部分農村和農民,文化下鄉只是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外促機制。更重要的還是要發揮農民在文化建設中積極性、主動性。當前,農村文化落后,文化生活單一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農村文化落后,從表面看,是農民生活單調、生活質量不高;但從本質看,文化落后,抑制了農民的思想轉變,阻礙了農民的觀念更新。因此,加強基層農村文化建設,把農民的思想活躍起來,生活豐富起來,精力集中起來,積極性調動起來,全力建設新農村是至關重要的。建設新農村要依托于鄉村群眾,借助于農村文化隊伍,激發出農村自身的文化建設活力,建設一支對農民群眾懷有深厚感情、長期扎根農村基層的文化隊伍,通過他們的工作,教育農民,啟發農民,繼承優秀的傳統美德,傳播社會正能量,激發出新農村農民的自豪惑,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團結向上、純樸向善的社會風氣,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農村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支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核心。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積極發掘、整理、保護民間音樂,充分發揮民間音樂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既是新農村建設取得進展的重要標志,也是把新農村建設不斷推向前進的發動力之一。
作者:杜琴 黃培德 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