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生態旅游協同創新開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鄉村生態旅游是閩臺旅游合作的新方向。閩臺兩地地緣相近、文緣相連、血緣相親、商緣相通、法緣相系,加之福建自貿區對臺旅游新政相繼出臺,使得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協同創新開發在文化、資源及政策上具有現實基礎。然而,當前閩臺鄉村生態旅游還存在產品同質化嚴重、資源開發利用粗放、產業配套不夠完善、人才短缺、協作體系尚未建立等問題。對此,該文建議通過產品、產業、管理上實現協同,共建旅游精品,共建電商平臺,共引共育人才等措施,提升閩臺旅游產業競爭力,實現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協同創新開發。
[關鍵詞]閩臺合作鄉村生態旅游協同創新
當前,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全新旅游方式,通過農業景觀、民俗文化、田間勞作等方式,帶給游客審美、娛樂和互動的農業農耕體驗,不僅迎合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而且還能拉動鄉村經濟增長,有效精準扶貧,已成為建設美麗鄉村戰略下農村美與農業強、農民富的關鍵紐帶[1]。2015年,福建自貿區掛牌成立,對臺的政策紅利吸引了閩臺兩地人員頻繁往來,與此相關的餐飲、住宿、觀光、休閑的需求與日俱增,閩臺旅游市場得到快速發展。閩臺兩地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加強雙方鄉村生態旅游協同開發與創新,不僅可以優化兩地資源,提高旅游者消費體驗,而且對于打造“清新福建”品牌,強化鄉村旅游富民功能、深化閩臺經貿交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協同創新開發的現實基礎
1.1文化基礎
閩臺兩地關系源遠流長,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獨有的“五緣”關系,即地緣相近、文緣相連、血緣相親、商緣相通、法緣相系。其中,地緣相近是指海峽兩岸一水之隔,往來方便,交通基礎設施的高速發展為閩臺旅游發展提供了便利;文緣相連是指客家、閩都、媽祖、閩南等文化在臺灣都有著顯著的影響,閩臺兩地文化彼此不斷碰撞、交融,形成獨有的閩臺文化;血緣相親是指兩岸人民具有同宗共祖的血脈關系,據統計,臺灣民眾2/3以上是閩南人;商緣相通是指海峽兩岸自古以來有密切的貿易往來;法緣相系是指自臺灣在1885年前一直隸屬福建管轄,在教育、行政、財政等方面兩地一脈相承。閩臺兩地一水之隔,“五緣”相親,骨肉相連,雙方尋根謁祖、互往探親、經貿交流不斷,旅游合作空間巨大。
1.2資源基礎
福建省海岸線曲折,山地資源豐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自然生態旅游資源豐富。臺灣島內擁有豐富的地形地貌,以及各種自然資源、海洋資源和森林資源,人文風貌方面,不僅兼具客家、原住民、閩南等不同的族群,而且在宗教信仰、建筑風格、地方語言、風俗文化及飲食習慣上,形成絢爛多彩的文化,雙方旅游合作人文基礎深厚,從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的單向旅游起,到2004年大陸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馬、澎地區的雙向旅游,到2008年海峽兩岸實現“大三通”,閩臺兩地人員往來不斷加強,與旅游相關的海、陸、空運輸基本完善,雙方在景點、人力、基礎設施等資源方面的完善,為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
1.3政策基礎
2015年,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成立,福建自貿區最大的特色就是對臺開放,在旅游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對臺優惠政策,如允許臺資合資旅行社試運營福建民眾赴臺灣旅游業務;允許持有臺灣身份證明的自然人在自貿試驗區內居住一年以上可報考導游資格證,并按規定申領到證件后在大陸執業;允許臺灣的導游及領隊在自貿試驗區內經培訓取得有效證件后,在福州、廈門和平潭實驗區執業;允許臺灣服務提供者在試驗區內試點舉辦展覽。同年,福建省旅游局又相繼出臺了增加赴臺個人游試點城市、實現“小三通”政策突破、增加對臺客滾直航免配額政策、推進自貿區旅游開放、增加赴臺游組團社、成立臺旅會福州辦公室、平潭獲權辦理臺胞證等七條對臺旅游優先政策,這些政策紅利有利于吸引臺灣旅游從業者進入福建,將為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合作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2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協同創新開發的瓶頸
2.1產品同質化嚴重,資源開發利用粗放
閩臺兩地的生態資源及人文資源存在較多的相似性和替代性,福建省旅游產業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山區地帶,而臺灣旅游資源也基本以山、海為主,因此兩地鄉村生態旅游資源較為雷同。如湄洲媽祖廟與臺灣媽祖廟較為相似;福建有武夷仙境,臺灣有玉山高峰;福建有豐富的溫泉資源,臺灣有更多樣的溫泉療養資源等,相似的旅游資源會降低兩地游客對同類型旅游資源的吸引力。由于兩地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內部同質化較明顯,存在較大的競爭關系,而臺灣旅游品牌相比福建在海外知名度要高,合作很可能會削弱臺灣相對領先的地位,因而閩臺旅游合作的動力不足。此外,目前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基本停留在游覽觀光等開發階段,體驗型旅游產品較少,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仍處于粗放階段,缺乏特色。閩臺旅游整體形象尚未明確,缺少品牌。因此,閩臺亟需整合各自的旅游資源,優化已有資源,挖掘各具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路線和旅游文化。
2.2產業配套不夠完善,人才短缺問題突出
目前,閩臺與鄉村生態旅游有關的吃、住、行、游、購、玩這些活動的相關配套服務還不完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鏈比較松散。首先,閩臺旅游產業的開發缺乏整體引導與規劃,旅游產品層次較低、缺乏互動,產品開發處于自發無序狀態[2]。兩地鄉村生態旅游景區、旅行社等核心規模企業數量有限,競爭力偏弱,對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能力不強。其次,旅游人才短缺問題突出。相對于城市旅游景點,鄉村旅游景區工作環境艱苦,一些偏遠鄉村的旅游專業人才短缺現象突出,經常出現一個旅游工作人員身兼數職,待遇不高,最終跳槽、離職。當前福建開設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本科高校數量較少,高層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十分匱乏,特別是精通閩南語、熟悉閩臺兩地風土人情的復合型旅游人才稀缺,這將對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合作帶來較大挑戰。
2.3協作體系尚未建立,資源環境亟需保護
由于閩臺兩地旅游資源內部同質化水平高,雙方在旅游產業上存在較大的競爭關系,如果沒有完備的利益機制,雙方建立合作開拓旅游市場將變得困難。當前,受政治因素、行政規劃、地方保護等影響,加之在旅游產品、旅游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福建省與起步早且已進入相對成熟階段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閩臺尚未建立其旅游產業協作體系。同時,隨著旅游人數的持續增加,雙方各自的主要旅游資源存在過度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在旅游旺季時,由于鄉村垃圾處理等配套措施不夠完善,游客的增加同時帶來污水、垃圾和廢物劇增,鄉村環境整治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3閩臺鄉村生態旅游協同創新開發的對策建議
3.1產品協同,共建旅游精品
閩臺應以旅游者的旅游體驗為主,合作培育有創意、有前景、有效益的旅游精品。首先,應提升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突出鄉村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立足兩地人文資源與歷史文化優勢,重點保護兩地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圍繞優勢精品,大力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體驗產品。對于臺灣綠世界生態農場、臺一生態休閑農場、東勢林場、東游季溫泉度假村、飛牛牧場、梅子夢工廠等經典休閑農場及福州永泰縣、三明桂峰村、南平和平鎮、龍巖培田古鎮等經營比較成功的農業休閑集鎮,可著重提升其文創開發能力和產業融合能力,加大對其旅游文創商品的開發力度,通過互聯網平臺、文化活動提升其知名度。其次,應開發一批新品。開發具有閩臺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圍繞閩臺茶文化、戲曲文化、影視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歷史瑰寶,開發人文休閑系列產品,打造一批閩南民俗文化創意體驗區及名人古鎮,共建共營兩岸寫生基地、攝影基地、動漫基地、影視基地。打造閩臺水上休閑、山林休閑、農耕休閑、美食休閑等休閑體驗產品。共同開發休閑保健產品,建設兩岸中草藥療養、避暑度假休閑中心,構建高端休閑養生文化度假區,共同舉辦各類養生活動。擴展海濱旅游產品,挖掘區域特色的沿海旅游格局,如圍繞平潭殼丘頭遺址和水下沉船遺址發展科考游產品。創立兩地高科技休閑農業創投基金,開發精致農產品。構建農家樂標準指標體系,打造一批兩岸示范型農家樂,建設一批兩岸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3.2產業協同,共建電商平臺
閩臺應共建兩地鄉村生態旅游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的服務標準,完善相關產業配套體系,提升服務品質,實現互利共贏[3]。可探索組建閩臺產業戰略聯盟,設立總部,聯盟總部具有超越雙方的管理權限,直接負責旅游產品鏈的延伸和擴張,如酒店機票聯網預定、在線旅行社、旅游保險理賠、在線導游服務、自駕游線路規劃、實現兩地旅游企業“抱團”經營等。在營銷推廣上,可聯合創建閩臺鄉村生態旅游產品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自媒體平臺,綜合運用事件營銷、口碑營銷、故事營銷等方式,引領年輕消費者,做大做強旅游IP。搭建閩臺鄉村旅游產業“互聯網+”合作發展戰略平臺,連接兩地普通農戶、農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知名旅游網站、旅行社、保險公司、運輸公司、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鄉村生態旅游服務主體,為消費者提供一條龍的O2O服務,為農戶等經營主體提供一站式的B2B信息服務及B2C旅游產品銷售平臺,實現鄉村旅游線上與線下無縫對接。
3.3管理協同,共引共育人才
①閩臺應建立鄉村生態旅游管理機構,規范經營者行為,提高決策水平和協調能力。成立閩臺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管理委員會,編制并落實發展規劃,統籌兼顧各利益主體的關系,出臺管理政策,監督旅游項目開發進程和落實情況,保護旅游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4]。②創新兩地人才流動機制,通過透明化的人才選拔、人才激勵機制,實行兩地人才共享,培育國際人才孵化基地和技術展示平臺,吸引兩地的鄉村創業者、旅游創業者、旅游界技術人才、旅游學術精英、旅游專業人才向自貿區聚集。③建立閩臺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發展咨詢委員會,準許臺灣高水平的旅游院校在自貿區內設獨立學院,面向大陸招生,實施閩臺旅游從業人員資格認證。④建立閩臺合作旅游教育與研究基地,探索打造新的旅游教育和科研合作。閩臺高校互聘高水準的教學研究人員,聯合建立旅游師資培養項目、旅游人才培養項目、旅游產學研一體化改造項目、旅游學術交流活動。⑤建立鄉村旅游人才資源共享庫、人才創業基金,聯合組織開展招聘、技能競賽等活動,為閩臺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郝丹璞.我國鄉村生態旅游開發與體驗經濟模式分析——以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茶店鎮櫻桃溝村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6):736-742.
[2]曾艷芳,鄭耀星,李文祥.基于閩臺產業合作的海峽旅游共同市場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4(1):40-42.
[3]柳清清.閩臺旅游業合作共享研究[J].海峽科學,2018(4):61-63.
[4]葉加申,徐林強,黃先義,等.“三江兩岸”鄉村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對策研究[J].現代城市,2012,7(3):48-51.
作者:王宏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