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教學改革的現代文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借助這些現代的媒介形式,風起云涌的大眾文化產品正在全面地侵蝕著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在娛樂一切的文化工業面前,他們已經喪失了對嚴肅問題思考的熱情,不斷沉溺于平面化、碎片化的精神幻象里,在虛無主義泥潭里怡然自得。最后,教學體制的改革也給現代文學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從1990年代末開始,在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理念的指導下,大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了一些調整。在面向21世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的浪潮中,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又面臨了新一輪挑戰,專業培養計劃在重通識、實用、素質、技能以及更加強調政治思想教育的原則指導下,又不得不進行大的調整。在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的同時,又增加了通識教育類的課程。另外,在學校師范教育培養模式的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教育類的課程又進一步加強。從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比例看,專業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強點,具體到現代文學的課時數量也受到很大的影響。根據調查,80年代許多開辦“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的院校,那時除了開設“中國現代文學史”課程外,一般為144學時,還開設“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講”40-72學時不等。此外,通常會設置了一組專業選修課5-7門,每門大概40學時左右。近年來,作為一門主干課程,中國現代文學史在課時安排及開課時間方面明顯存在著不平衡、不一致的情況,但是,課時數量則明顯的比以前有很大的下降,最少的僅54學時,多的有126學時,大部分大概在72-90學時之間。
我們學校開設兩個學期,共108學時,相對較多一點。近十幾年來的教學體制的調整與改革,應當說具有一定的合理必然性,然而,如何進行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并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問題,專業加通識的思路只能讓我們的課程體系越來越龐大,但是,現有的教學體制又非一時一地,一人一力可以改變,所以,改革與選擇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成為的重要課題。面對一系列的挑戰和困境,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必須堅持自己的文學教育立場,重建對文學的信心,重建文學和人生的聯系,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文學教育立場應該重建對于文學的信心。王國維曾經說過:“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何則?政治家與國民以物質上之利益,而文學家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與物質,二者孰重?且物質上之利益,一時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文學如果說有所謂的永恒的價值,正在于此,在于對永久性的精神的重建。但是在新的媒介越來越普遍的時代,畫面和圖像似乎比文學能更直接地訴諸人的感覺,從而帶來審美的快感,文學逐漸被邊緣化。在當今時代,堅持文學教育的立場意味著必須建立文學和人生的聯系,直接訴諸當代大學生的人生世界。實際上,對現代文學而言,這也是現代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所謂現代文學就是表現現代中國人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學。從五四文學開始,現代文學就以表現人生和社會為己任,進而試圖指導人生。魯迅對人性弱點的洞見,郁達夫關于青春的壓抑和苦悶,冰心的單純和理想,沈從文對人性美的贊頌,錢鐘書的機智幽默等。通過對諸多作家作品的閱讀回味揣摩,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當代大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不斷開闊自己的人生境界。
堅持文學教育立場,也意味著必須以作家作品為中心,在現代文學教學中必須貫徹美感教育的原則,把培養文學審美鑒賞的能力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堅持文學教育的原則,實際上就是在日益知識化制度化的時代,重新回歸文學的本體價值,重新思考文學的意義。文學在今天喪失魅力,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今天的文學教育忽視了美感教育,文學史教材的編寫和課程的設置都更注重文學歷史知識的講述,我們的文學研究也更加強調理論的使用,框架的建立,歷史史料的考證。當然,作為文學研究,理論的使用,材料的考證也無可厚非,但是在教學中,如果過分的強調這些,則會導致文學本體的喪失。在對現代文學的教學進行反思的時候,很多的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現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存在重知識,輕審美體驗的現象。文學的根本要義在于它是對人的經驗世界的感性再現,黑格爾說,美就是理性精神的感性顯現,文學的閱讀則會使我們進入富于美感的世界,獲得美的享受,尤其在這樣一個功利化和浮躁的社會中。因此,現代文學教學必須從作家作品入手,使學生對現代文學中重要的作家作品有比較切實的閱讀和感受,獲得起碼的審美體驗。近年來,為了解決教學內容和課時緊張之間的矛盾,大部分教師在梳理文學史主要線索的基礎上,淡化了對文學史的處理,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對重點作家作品的講授。我們平時也會督促學生閱讀相關作品,要求學期中間寫2-3篇2500字左右的作品閱讀鑒賞的小論文,在期末的考試中,也把作品的閱讀鑒賞評論作為考察的重點,比重占到50%左右。盡管如此,但是學生閱讀作品積極性并不高,對文學作品閱讀還是非常有限,缺乏最起碼的閱讀體驗和不愿意閱讀作品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中國現代文學作為文學課,在堅持進行美感教育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歷史意識,注意發掘現代文學的思想價值。中國現代文學作為現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這些理念和價值在今天依然有它不可磨滅的價值和意義,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現代文學課程既是文學課,也是歷史課。某種意義上,現代文學課的挑戰就是來自它的歷史性,因為,在許多學生的認識中,歷史就是已經過去的東西,甚至是已經死亡的東西,它是外在于我們的存在,對它的學習更多的則依賴于知識的記憶。還有一種傾向,就是受當代戲說歷史風潮的影響,歷史則變成了一個可以任意調侃的對象,其實,所有這些現象都是非常要不得的,也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要有明確的歷史意識,尊重歷史,學習歷史,認識歷史,避免,或者流于任意戲說歷史,甚至歪曲歷史的傾向,而是要努力激活歷史,把歷史從刻板的印象中解放出來,引導學生能夠進入歷史,觸摸感受歷史的溫度和態度,進而感受歷史的風貌,感受特定歷史語境中文學的價值意義,體會歷史的價值;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建立歷史和當代的聯系,換言之,就是努力挖掘出現代文學的當代性。科林伍德曾經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不但要進入歷史,而且要思考歷史,使現代文學成為我們思考當代人生和社會問題的一個場所,一個起點,一次經驗。我們一定要努力使現代文學成為教育當代大學生的重要課堂。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的改革還必須從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等方面入手。時至今日,基礎教育的改革如火如荼,相較而言,大學課程改革感覺有些落后,授課方式還是比較傳統,以教師講授居多,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的接受者。我們必須不斷吸收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多采用探究式、啟發式、自主性的教學方法和原則,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實現對創造性能力的培養。另外,就教學實踐而言,現代文學教學應該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多方面全方位的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鼓勵學生多聽取學術報告,開闊視野;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訓練寫作能力;鼓勵學生參加進行詩歌朗誦、話劇演出等活動,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近年來,我們現當代文學教學團隊曾舉辦“西部文學論壇”系列活動,鼓勵學生關注當代文學的發展和西部文學的現狀,還組織學生參與了中國作家進校園、中國當代文學高端論壇等活動,使學生親身感受當代文學的氛圍,近距離接觸當代文學大家,領略他們的風采,激發了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的興趣。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面臨的問題一方面與教學環境的變化有關,其中包括文學地位的式微、學生狀況的變化,教學體制的調整等;另一方面,也和中國現代文學學科的研究現狀有關,隨著文學地位的變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越來越凸顯其歷史性特征,材料考證和理論的使用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基本趨勢。另外,由于文化研究潮流的影響,文學研究中文化研究傾向愈演愈烈。所以,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和困境,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一些院校和教師也都做了具體的探索。教學手段和方式的改變固然重要,但是,堅持文學教育的立場,重新建立對文學的信心,貫徹美感教育的原則,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依然是我們進行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改革的前提和基本原則。
作者:孫強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