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式教學的文學理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問題主導,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局面,在強行灌輸的過程中被迫接受枯燥的理論知識。探究式教學理論改變了這一傳統教學模式,它主張通過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在活躍的思維過程中確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循循善誘的引導中讓學生在問題探究中感知理論的深度,拓展自己的認知。問題的提出意義重大,不僅可以誘發學生的思考,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內在強烈的求知欲。有了問題才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突破事物的表層與形式。在文學理論教學實際中,因為理論自身深度和難度需要老師在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而且,老師不直接給出答案,這個過程需要貫穿整個課堂始終,在積極思考過程中,結合具體文本、具體文學現象、文學思潮等逐步讓學生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是什么。通過問題的提出讓枯燥的理論知識慢慢內化成學生的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讓學生從文學現象的感性認知逐漸過渡到深入的理性思考。問題主導式教學均是從同學們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在文學理論研究中關注熱點、關注理論前沿與文學理論教學關注現實、關注生活中的審美現象不可等同。現實中,文學理論和文學實踐之間的關系如何?文學理論未來發展如何?這些問題固然重要,但不是理論教學要解決的問題,而是學術研究和理論發展面臨的問題。我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文學理論教學如何通過可操作性的實踐設計,將貌似枯燥、教條的理論和生活中的文藝現象聯系起來,恢復其本有生命力。要求學生把討論中的理論要點、基本觀點形成文字,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論證結構,并學會對自己的論證進行概括和總結。主動思考問題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學生自主尋找和發現知識。相信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扭轉學生對文學理論課程的錯誤認識,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起到真正訓練學生理論思維、提高學生理論素養的作用,從而使文學理論教學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合作與交流,開放探究環境
探究是一個過程,探究是一種行為,同學之間需要展開交流,這是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自己思想和傾聽別人意見能力和態度的需要。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既能讓學生自主探究,又能促進師生、生生合作互動,以培養適應現代化社會生存發展的人的陣地,教師在教學中“教會學生合作學習”,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育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文學理論教學不單要求學生掌握文學基本概念和文學理論基本知識,更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理論思考,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的能力和理論思維能力。理論不僅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精神。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逐漸進入到自主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盡力為學生營造深入學習理論的良好氛圍,為學生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在合作性學習中,教師的功能在于設計教學方案,并以指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進入到師生互動中,引導學生體會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之間的依賴關系。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理論分析作品,或者就文學現象對文學的普遍規律進行歸納,如講授文學活動時,對世界、作家、作品、讀者之間的具體關系,需要學生在具體作品中認識到文學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學產生的源泉,這個認識是在就這個問題具體文本討論過程中清晰起來的。就作家和作品的關系、作品及讀者的關系同樣需要從不同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多角度地思考,呈現出思考的多維度,讓學生對問題中彼此的關系有明確的認知。就讀者和世界的關系,在讀者接受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接受者,就這個問題談自己在閱讀中的切身體會,在闡釋與批評中理解和詮釋讀者對作品進行評價反饋的重要性。學生在合作與探究過程中深入理論學習,不僅是對以往文學認識的梳理和修正,更是對理論思維方式的切身感知,與此同時強化學生對文學理論本身的理解。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課下可以組織學生組建各種學習團隊,針對文學現象、文學思潮進行相互交流與探討,在師生互動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理論學習興趣,不僅對課堂教學起到輔助作用,而且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
三、引導探究,課堂教學可操作性實踐環節設計
文學理論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需要系統闡述文學的基本知識、規律和理論,但是文學理論也是一門應用性課程。文學理論在理論指向和詮釋方面具有多功能性,必須讓學生清楚明曉文學理論的理論指向和最為合理、最適合的詮釋方法。文學理論之間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溝通的關系,因而要讓學生在理論視域方面認識到其交融互攝、旁通統貫、相浹相洽的思維脈路。文學理論具有廣且厚的內容涵蓋面和闡釋的界域極寬的潛在理論因素。要順利展開對一個理論問題的“探究”活動,僅靠課堂上三言兩語的思考討論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的,往往只能停留在問題表面,不能將理論深化。因此,注重課外資料收集,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思考是探究式教學方式的關鍵環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關注學術前沿,并及時把相關學術觀點帶給學生,讓學生在文學理論應有的語境中審視文學現象,如果不站在當下文學發展語境下,那么學生始終都會把自己當做理論的外人,不能真正理解理論的發展狀況。所有在探究理論發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當下。教師在具體課堂教學中需要針對具體實際調整教學內容,靈活針對學生提出的關于文學理論認知的相關問題進行講授,層層深入,理解理論精髓所在。大學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感知體驗和認識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概念的接受、學科視角的形成、方法的訓練和知識類型的再生產等。這些方面都建立在教學個體之間的感知和互動過程中。文學理論課程教學過程是一個在師生互動過程中推動學生對文學理論和文學現象的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加強逆向體驗,增強學生解讀文學與理解文學現象的能力。
21世紀以來,文學理論逐步形成形態多元、流派眾多、體系變動不居的發展局面,在理論學習過程中,探究式教學法的使用不僅確立了教師的主導地位,而且明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探究把文學基本理論和學生聯系起來,不僅傳授必要的文學理論知識,而且對學生思維能力起到培養作用。文學理論課程枯燥無味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探究式教學的影響下會重新煥發出理論自身的魅力,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理論思維能力,這對學生是受益終生的。
作者:呂佳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