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用哲學對文學論述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孔莉單位:濟寧學院中文系講師
教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給教師的講解帶來了諸多不便。不少教材都存在晦澀難懂、西方話語較多的情況,對此,教師在備課時,應綜合、參考多部教材與文獻資料,并將科學研究中前沿性成果及時吸納到教學中來,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適合自己教學的結構體系。教師突破教材和超越教材的前提是能對教材內容認真梳理并吃透教材。
另外,還要關注文化熱點及學術前沿性的理論,這樣在講課時,能不斷補充新內容,再運用適合自己的幽默、嚴謹的教學語言來講解,做到深入淺出。可見在文學理論教學中,應該打破教材體系,進行個性化的處理,從現實生活取材,從當下社會文化現象取材來說明理論問題,建立一套能夠適合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文學理論教學體系。
以學生發展為本,案例分析要大膽吸納大眾文化熱點問題
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做中學”。他認為要從活動中獲得知識,從聽課和讀書中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強調教育應當以學生為本,學校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陶行知倡導“即知即傳”“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這對我們今天的文學理論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文學理論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其抽象性和概括性,決定了學生理解、自主學習的難度,使他們不能把學習的理論知識主動用于社會實踐活動中。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影視等現代傳媒成長起來的,他們大多數對新藝術、新媒介、新形式具有接受力和親和力,比如對網絡文學、奇觀影視、動漫作品、“80后、90后”的文學作品感興趣,不喜歡看傳統的京劇表演藝術,對于那些傳統的經典文學作品不感興趣甚至表現出疏離狀態。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思維難以適應由具象到抽象的轉換過程,文學理論課的學習存在著比較大的困難。在文學理論教學中應多舉案例。
選擇一個恰當、合適的案例,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能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地說明原本十分枯燥、乏味的理論問題。以往的文學理論教材多選擇經典文學作品作為例證,這些例子雖然能夠達到有效說明理論問題的目的,卻缺乏活潑性和時代性。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電影電視、動漫作品、網絡文學、網上游戲等方面,如果將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文化現象吸引進文學理論的課堂教學,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大眾文化期待視野,提升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補充、豐富了文學理論教材自身的涵蓋內容,激發了學生學習文學理論的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大力推進文學理論課程的改革
目前我們的文學理論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重視不夠,理論與實際運用脫節,所學理論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在文學理論教學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不夠重視。因此,我們應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的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吸收國內文學理論課程改革取得的成功經驗,建立“寬基礎、活模塊”的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模式。
對于文學理論來講,實踐性教學包括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電影電視觀摩、發散思維訓練、戲劇情境對話、課堂提問題討論、生活體驗等重要環節,分為課堂實踐性教學和課外實踐性教學兩個環節來展開。通過實踐教學的安排,讓學生們在具體的理論研讀和審美實踐中,融會貫通地掌握文學理論知識,從而提高實踐能力。
(一)開展“對話”式、“討論”式教學,有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具體來說,一是在教學中多提問,即使不提問,也要多使用疑問句,并適當停頓,以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多給學生提供總結、表達的機會,幫助他們養成在學中思考、邊學邊運用的習慣;二是組織好課堂討論和課下討論,課堂討論是教師圍繞本節重要內容,精心設計一些引發啟發性話題,或根據課堂學生反應情況,即興提出一些引導性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以此培養學生理論思考的興趣與能力。
這種討論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專門安排,也可以利用課外業余時間進行。比如,多媒體播放中外名劇或經典影視劇,安排觀后討論,讓學生與中外文學經典有完整的、直接的心靈接觸,這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將有長期的影響力。這樣可以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動學習的能力。教學要適應不同年齡、不同基礎的學生。每次根據學生討論的反饋意見,不斷總結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促進文學理論的教學。
教學方法不僅要針對文學理論的課程特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還要針對學生特點,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應該是邊教學邊思考邊總結。在可能的情況下,對不同學生應區別對待,注重啟發式教學,設計適合于他們討論的問題,以培養他們學習文學理論的興趣。
(二)有效整合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媒體,提高教學質量因為文學理論課程多理論、多概念,講解時要進行詳盡的分析,這些分析對理論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這時采用傳統的“黑板板書”式教學,教師能做到講寫同步,一邊講,一邊對重要概念、理論進行板書,學生則可以邊聽邊摘要記錄,能同時引起思維關注和視覺關注,效果較好。針對這門課的特點,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的方便、容量大、靈活、快捷等特點,適時地給學生提供一些圖片、影片、音樂等資料,既可以促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感受力。
我們看到,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提高了文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實踐性、生動性和豐富性。具體來說有以下優點:第一,多媒體教學能夠通過圖片、音響等聲形并茂的形象,創設豐富生動的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第二,在教學中,還可以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圖片、聲像等手段營造文學理論教學意境,帶領學生走進教材,培養發散思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可以使難懂的理論變得生動形象,傳統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變得活潑、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學理論的興趣。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教師在多媒體教學中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一,一些多媒體課件只是單純把大綱搬上屏幕,只是簡單的文字總結,沒有發揮多媒體圖像性的優勢。這種課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只能被動地抄課件,學生大腦容易產生疲勞,教學效果不理想。第二,有的教師不管內容是否適合,都采用多媒體講課,從頭到尾都是使用多媒體課件,幾乎沒有板書,教師只是作為解說員和播音員坐在多媒體控制臺后面,學生經常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教師的活動范圍被束縛在小小的控制臺附近,教師的體態語言、肢體動作無法得到運用,沒法與學生進行眼神交流,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失去了,一些老師甚至脫離多媒體課件就沒法進行文學理論教學。
因此,圍繞文學理論的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理解程度來選擇教學媒體,傳統手段與現代技術進行有效整合,能把教育性和形象性有機融合起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