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少數民族已婚婦女頭飾轉變文化研究范文

少數民族已婚婦女頭飾轉變文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已婚婦女頭飾轉變文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少數民族已婚婦女頭飾轉變文化研究

【摘要】自古以來,中國有“衣冠之國”的美稱。頭部被人們稱為通往上天與神靈最近之處,是人體最神圣的部位。在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中頭部裝飾更加重要,具有多維屬性與社會功能,其貫穿于少數民族人民各階段的人生儀禮。因此,本文以蒙古族女性頭飾為案例,采用文獻分析法探析我國蒙古族女性從少女到婦女角色轉變中更換頭飾的社會文化現象,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生命禮俗、民俗制度等相關內容歸納其內在涵義,以期為少數民族婦女頭飾的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蒙古族;已婚婦女頭飾;文化研究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同一國土上構成一個和諧的共同體。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沉淀中,我國少數民族頭飾文化呈現共性特征,研究發現我國大部分少數民族已婚婦女普遍存在步入婚姻后轉變頭飾的一種社會現象,以我國蒙古族為最典型案例。傳統的蒙古族是一個馬背上的民族,據稱“女人有錢戴頭上,男人有錢用馬上。”其精湛的制造工藝、珍貴的配飾材料、多樣的輪廓形制是蒙古族服飾中的瑰寶。2004年,蒙古族服飾被列入國家民族民家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名錄。緊隨國家對本土文化的重視,探尋蒙古族女性頭飾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蒙古女性在誕生、成人、結婚、葬禮等重要環節中注重變化自身的頭飾以象征完成人生的關鍵儀式。其造物意識形態是當地女性身份、地位、年齡的符號,這歸根于中國造物文化、倫理綱常、種族信仰對蒙古族人民日常生活禮節的深刻影響。因此,本文根據以下的文化層次理論,探討蒙古族已婚女性一生轉換頭飾的內在因素及特點:

一、物質層-已婚標識

蒙古族女性古有“頭不露發”的習慣,特別是已婚女子更為講究。頭飾是區別蒙古女性年齡和婚姻狀況最直觀的顯性標志,在女性頭飾的形制、裝飾、材料中均能提取未婚或已婚的信息。在傳統的蒙古家庭中,未出嫁的女子都留有一條獨辮,垂于身后,幾乎沒有頭飾。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禮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兩位長者為“分發父母”舉行莊嚴的分發儀式,儀式上將姑娘時的一條發辮散開,順著兩鬃梳成兩根辮子,然后,在辮子上系戴由新郎送來的華麗貴重的首飾,以示進入婚姻的儀式。已婚婦女頭飾以多、大、重為美,隨著年齡的增長,頭飾逐漸減少,重歸樸素。終身未婚的女性則一生保持少女時代的頭飾與發式以象征自身純潔的未婚形象。由此體現蒙古族女性頭飾是人生各階段角色的物質形態,從頭飾裝飾數量上標識女性各階段的身份、地位、年齡,當成為新嫁娘或少婦后,頭飾的裝飾數量、重量達到了高峰,部件齊全華美。同時,頭飾作為蒙古族的標識旗幟,根據當地民俗習慣,是識別女性未婚與已婚的標識系統。

二、意識層-民族認同

社會群體的構建離不開個體的存在,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生存則需得到宗族群體的認同。蒙古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頭飾佩戴與轉換,首要強調個體融入群體中的自我認同,通過頭飾的佩戴認為自身擁有該社群成員的普遍特征,以適應社會現實。如各部落婦女的頭飾差異,巴爾虎部落婦女頭飾為盤羊角式,和碩特步部落蒙古族頭飾為簡單樸素的雙珠發套式,鄂爾多斯蒙古族部落婦女頭飾是個部落中的翹楚,以兩側的大發棒和穿有瑪瑙、翡翠等粒寶石珠的鏈墜為特征。蒙古族婦女通過佩戴各形制的頭飾,一方面成為各部落的標識系統,另一方面表示個體對本部落群體的認同與熱愛,標志自身具有群體的共性特征從而進一步融入社會;其次,強調群體接納個體的社會認同,蒙古族已婚婦女在頭飾上的轉變既展示當地女性在生命過程的不同階段,又反映生育、家庭、宗教等社會制度對女性地位的規定和角色認可,也是一定文化規范對人格塑造的要求。這一社會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與社會組織、信仰、民俗習慣等多方面民族文化交織相融,集中體現了個體在民族群體中的生命周期觀與生命價值觀。

三、潛意識層-禮儀倫常

女性在我國傳統宗法社會中以禮俗為中心,一方面展現百姓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一方面聯結千百年來儒家文化支配的傳統價值觀念對規范人生和統一教化的作用。蒙古族已婚女性頭飾的轉變深受禮儀習俗的影響,隨家庭角色及年齡的變化,呈現“兩頭簡單,中間繁復”的總體特征。其民族女性在30歲之前出嫁需要戴全套頭飾,30歲以后把留眉珠取下;年過40歲,簡化部分穗子,頭飾逐漸減少,但按照當地習俗規定,額飾、后簾等局部發飾配件需終身佩戴,唯獨丈夫離世后所有頭飾摘除;到了晚年,婦女“掃除膩粉呈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只剩胸前的辮子,甚有削發為尼、成為家居士,如下表,即為蒙古族女性頭飾的轉變過程。以至于民間稱,頭飾就是蒙古族女人的一生。我國傳統婚姻文化流傳“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蒙古族作為一個游牧民族尤其突出,已婚女性30歲前以婚姻、生育為中心,注重個人的妝容,配套整齊靚麗的頭飾,為“婦容”;30歲往后,簡化頭飾,重點偏移對家庭、兒女的言傳身教,為“婦德”。蒙古族已婚女性頭飾加減法則,揭示了當地女性遵循傳統的夫為妻綱、三從四德的禮儀文化。在禮儀倫常及家庭地位的轉變中,以頭飾作為載體,物化觀念,承載克己復禮的文化精神。

四、價值觀-和諧信仰

萬物有靈,器物不僅為人們所用,其中也寄托了造物者與使用者的情感。頭飾為物,以物傳情,蒙古族女性頭飾的變化在物質層面上塑造各階段的已婚婦女家庭地位及角色轉變,在價值觀緯度上體現人們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信仰及禮儀遵循,其共同的目標在于中華女兒乃至全球人民對和平、祥和的生活狀態的追求和渴望,促使各民族自發形成、發展、傳承各自的民俗制度與民族禮儀規范人類生活秩序,教化人類的道德規范。同理,以物載道,在我國傳統價值觀念中國家層面提倡“有國才有家”,在家庭觀念中重視“家和萬事興”,只有在一種包容的社會形態中才使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各民族文化差異中和諧共生、兼收并蓄。正因在同一片土壤上,多元民族文化撞擊與吸收、融合與發展,才能構建一個祥和的民族共同體。

五、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旨在通過提取經典案例,探析蒙古族已婚婦女隨著年齡的增長轉變頭飾的形制、配飾數量、奢華程度的一種社會群體行為,以小示大,揭示中國多個少數民族存在同一社會現象的共性特征。在少數民族頭飾文化中,具有多維的社會屬性,物質表層是民族標識系統,深層意識是個體對原生民族的認同或民族對個體的認可,內在涵義是中國傳統禮俗、階級關系對人類生活禮節教化與影響,核心根源更是人們對民族和諧、穩定、可持續的渴望心理表象,這有利于一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化現象日益嚴峻,僅有部分少數民族依然沿襲這一頭飾文化習慣,在這一文化流失背景下,在此呼吁各界有關人士對該文化加以關注與保護,一是適當政策性補貼,鼓勵當地少數民族人民對頭飾制造技藝的傳承,培養文化傳習人;二是恢復與保護傳統儀式,原生態的婚慶活動、重大節日、宗教祭祀等是非物質文化景觀傳承的主要形式,既是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徑,又是地方特色服飾文化的一種展演方式,是人們認知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直觀途徑;三是建立“文化生態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設立專項保護,派遣專項人員深入研究,以文字記錄的方式收集、歸納成冊,以供世人參考,從而促進中國傳統的本土文化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齊木德道爾吉.中華民族文化大系:天之驕子(蒙古族)[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7.

[3]祁慶富,史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5.

作者:李秋梅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一级片在线|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 把腿扒开做爽爽视频在线看| 五月天国产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久| 伊人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 |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毛片|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成人网在线观看| chinese中国农村夫tube| 性放荡日记高h| 中文字日本乱码| 日本里番全彩acg里番下拉式 |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 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含羞草影院无限在线看| 色综合网站国产麻豆| 国产在线视频网站| 日本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反差婊在线观看|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大尺度视频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成年女人免费碰碰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小说 | 中文字幕人妻偷伦在线视频| 老熟女五十路乱子交尾中出一区 | 免费h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免费| 韩国美女vip福利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91av在线导航| 国产资源中文字幕| 97在线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