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鄉村旅游是旅游業的常見形態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模式固化的鄉村旅游難以滿足不斷升級的旅游消費需求,可持續發展受阻,逐漸呈現出下滑態勢。與此同時,文化創意產業憑借跨界融合優勢,整體發展良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產業跨界融合是二者實現創新發展的內在需要和必由之路。本文通過分析文化創意產業內涵,研究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審視融合發展現狀,找尋問題癥結,以問題為導向探究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新常態;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
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我國鄉村旅游在經歷一輪高速發展后進入瓶頸期,難以滿足不斷升級的旅游消費需求,逐漸呈現出下滑態勢,迫切需要發展模式的突破。同時,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項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新興產業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發展態勢良好,生產活動和產品形式日益豐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都十分可觀。但因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高質量文化供給少、創新驅動弱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創新發展。在此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既能破解二者的發展困境,又能夠帶動區域文化資源開發,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重大的經濟社會意義。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主要是指一種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性開發的新興產業,其內容主要包括音像、視覺藝術、傳媒、動漫,等等[1]。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創意產業一詞給出的定義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集合。文化創意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呈現出極強的跨界融合能力,可以很好地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并將其轉換成文化創意產品、賦予其商業價值,具有較強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效應[2]。當前,全國各地都在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文化創意產業融合能力強、附加值高、能耗低的優勢逐漸顯現,成為經濟發展新的突破方向,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二、鄉村旅游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
(一)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模式1.農家樂模式。農家樂模式是鄉村旅游的常見模式。處于城市近郊的鄉村具有一定的地理區位優勢,十分適合城市居民短途出游,所以多采用這一模式。農家樂模式下,鄉村憑借自身資源稟賦,依靠田園風光、傳統民俗、鄉村生活及綠色食品等特色資源,提供綠色有機餐飲、田園生活體驗等服務,吸引城市居民前來放松疲憊身心、了解風土人情以及體驗傳統生活。鄉村居民則通過餐飲服務、土特產售賣實現創收,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農家樂模式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比較成熟,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發展模式。農家樂模式的突破方向,應在優化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繼續挖掘、發揮地區特色,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2.古村鎮模式。古村鎮模式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點方向。一些傳統古村鎮歷史文化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留存著大量的古代建筑,保留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具備較大的開發潛力和長遠發展可能。當前古村鎮旅游服務項目主要包括:傳統技藝展示、民俗風情體驗、古代遺跡參觀、古鎮特產商品銷售以及重大節日特色活動等。古村鎮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吸引游客前來游玩、參觀的重要因素,所以古村鎮在開發過程中要平衡好開發、保護、傳承的關系,一定要在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適當適度開發,在不破壞原有風貌的前提下對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活化和創新生產,在滿足游客體驗文化、感受文化需要的同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3.傳統手工藝模式。傳統手工藝模式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國民族文化多元,地域特色鮮明,傳統民間手工藝術非常豐富。傳統手工技藝及其產品,如皮影、陶瓷、琉璃、刺繡、剪紙以及年畫等,工藝考究、形式多樣、美觀大方及特色濃郁,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具有很強的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文化傳承的重點。手工藝術能體現出不同區域文化的特點,比如,同樣是年畫,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和天津楊柳青年畫就是兩種迥然不同的技藝和樣式,這就決定了傳統手工藝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特色資源和獨特優勢[3]。該模式的創新發展需要深入研究傳統手工藝的技藝和內涵,通過現代化技術進行產品開發研發,賦予其新的創意、新的形式、新的功用,從而使傳統手工藝術具備時代競爭力,并在現代科學管理中煥發蓬勃生機。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1.園區集聚模式。園區集聚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突出特點,表現為文化創意產業以園區形式進行產品開發和設計。園區集聚模式具有一般集聚產業的優勢,如通過園區共建節約各類成本;通過規模效應強化市場競爭力;通過產業集聚實現文化價值的溢出,等等。在我國,各種文化產業園發展勢頭十分強勁,但大多處于起步階段,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規模檔次、創新創業活力、高精尖產業布局以及盈利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因此積極學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快新興產業布局,開展跨行業協同創新十分重要。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要結合不同園區的區位優勢全盤把控發展方向,從而實現區域發展的平衡,提升園區的發展水平。2.政府主導型模式。政府主導型模式常見于北上廣深等地。實踐證明,該模式既符合現實需要,又能夠較好地解決政策支持和資金傾斜等常見發展問題,優勢發揮明顯。政府主導型模式是基于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與政策支持進行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產業發展政策暢通,發展中的難題與不確定因素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控制和解決,因此發展勢態十分迅猛。政府主導型模式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激發了市場信心和活力,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3.融合發展模式。融合發展模式是指文化創意產業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從而實現合作共贏。這一模式可以較好地實現優勢互補,提供聯合發展的多重效應,并為發展方向提供更多的可借鑒途徑,從而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創新發展。融合發展模式雖然尚未擁有系統的理論體系支撐,但已經有實踐證明其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融合發展模式對各產業領域都有極強的跨界融合效應,能夠較好地以優帶劣,實現優勢產業的創新發展和落后產業的持續發展。當然,融合發展模式在其融合發展進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出現融合困難、融合周期長、融合協調度低等情況,但只要保持發展信心,積極排除融合障礙,就能夠實現產業的融合協同發展。
三、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現狀
產業融合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產業融合形成了許多新產業、新業態,對經濟社會各領域、各行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既有內在動因,也符合現實需求。一方面,二者都具有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和較強的跨界融合能力。鄉村旅游涵蓋食、住、行、游、購及娛等多個行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和依存度很高。文化創意產業本身就是多個行業的集合,跨界融合能力和滲透能力很強。因此二者的融合幾乎是水到渠成的,阻力和障礙相對較小。另一方面,二者的融合也是基于現實需求考量的結果。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發消費的升級,當前我國群眾的消費需求從單一向多元轉換,從物質向精神文化轉換,從大眾化向小眾特色轉換,從低端向高端轉換。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在此環境中都遇到了發展瓶頸,若要滿足升級后的現代消費需求,二者都需要其他產業的支持,以創新發展模式,豐富自身產品和服務[4]。從當前鄉村旅游與創意產業融合現狀看,產業融合為二者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量,鄉村旅游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生產所需的文化資源,并擴大了市場,文化創意產業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創意支持。但我們也應看到,在產業規模不斷增大的同時,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還存在融合領域狹窄、層次不高、機制不暢等問題,影響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發展的協調和產業附加值的提升。
四、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策略
實現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良好融合發展,需要根據二者融合現狀,結合不同地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情況,突出問題導向,從融合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入手[5],因地制宜制定融合發展策略。
(一)開發文化資源,提升產業價值目前,古村鎮和傳統手工藝模式是我國鄉村旅游的熱點和主要發展方向,這兩種模式以古建筑景觀、特色民風民俗、傳統手工技藝等為賣點,將文化資源與商業娛樂要素結合,通過餐飲、購物等簡單形式實現經營創收。近些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消費升級,人民群眾對旅游休閑中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傳統的“走馬觀花”式的鄉村旅游大多未對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文化價值沒有完全體現,已經不能適應群眾不斷升級的現代消費需求,對游客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傳統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借助文化創意產業優勢,把凝結在古建筑中的文化內涵進行活化,對傳統文化習俗進行創新弘揚,讓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商品,充分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商業價值和文化價值,實現鄉村旅游的特色化、人文化[6]。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依托當地的文化遺產,開展系統文化資源開發,比如,針對成規模的古村鎮、古建筑進行主題化博物館式開發[7],通過傳統建筑的設計、布局、裝飾、陳設物品等體現傳統文化觀念和審美情趣;針對曲藝、民歌、民間故事等文化資源進行舞臺演藝開發,以舞臺表演形式展示傳統藝術,豐富文化體驗;針對傳統手工藝類文化資源,進行制作體驗開發,在售賣商品同時,吸引游客參與手工藝品制作,從中學習并了解傳統技法、歷史文化和傳統審美;針對特色傳統節日類文化資源,進行節日旅游開發,鼓勵游客穿著傳統、民族服飾,參與傳統節日活動,加深文化體驗深度;針對自然環境資源,進行康養旅游開發,吸引高端游客前來度假、養生甚至養老。
(二)完善產業鏈條,豐富產業形態鄉村旅游作為旅游產業較為特殊的一部分,主要依靠生態景觀和民風民俗吸引游客。在自駕游日益興盛、交通日益便捷的今天,鄉村旅游多以短途的“一日游”為主,尚處于原始發展階段,融合其他產業的能力很弱,產業鏈很不完整,導致鄉村旅游從業者盈利形式單一、創收方式有限,極大限制了鄉村旅游的發展。傳統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可以借助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融合優勢,完善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拓展盈利空間,豐富產業形態,實現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共贏共榮。鄉村旅游在產品形態上要進一步豐富,由單純旅游向休閑度假轉變,將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快民俗展覽館、休閑牧場農場、房車帳篷營地、主題酒吧餐飲、特色民宿等硬件建設,構建融游覽、體驗、娛樂及休閑為一體,涵蓋食、住、行、購多要素的鄉村旅游產業鏈。以特色創意民宿為例,傳統鄉村旅游中住宿環節是最明顯的“短板”,鄉村旅游從業者分散經營,住房床位難以整合,用水不便、如廁不便等問題突出,游客留宿情況很少,而文化創意包裝下的特色創意民宿具備較強的文化審美吸引力,游客對文化創意的喜愛產生住宿消費需求,在鄉村停留時間大大延長,進一步刺激了餐飲、購物等形式的消費,可以極大提高鄉村旅游營業收入。
(三)開展新媒體營銷,打造產業品牌鄉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業生產與旅游休閑、傳統農業與現代商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抓手,得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關注。但一些地方政府通過簡單復制的辦法發展旅游產業,導致鄉村旅游遍地開花,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在此背景下,通過新媒體營銷打造知名、獨有的特色品牌是鄉村旅游突出重圍的必由之路。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新媒體和影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協作效果顯著。如,抖音短視頻平臺將重慶李子壩輕軌站、山東養馬島打造成了“網紅景點”“打卡圣地”;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帶動了山東省涌泉村的鄉村旅游;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捧紅了云南普者黑、山東雞鳴島等一批偏遠鄉村和海島。因此,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必須注重新媒體渠道建設,借助新媒體和影視產業營銷優勢,打造鄉村旅游特色品牌,提高鄉村旅游知名度。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樹立與時俱進的觀念,積極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發展難題,通過新媒體具有鮮明特色的攝影和短視頻作品,也可以通過與電影、電視劇和網絡節目劇組合作影視節目,擴大鄉村旅游影響力,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四)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擴大產業規模文化旅游產業園區是在政府扶持下,旅游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文化旅游及相關資源,融合發展形成的產業園區,涵蓋商業、休閑及旅游功能,可以一站式滿足游客的多元文化消費需求,是破解產業供給不足、提高產業定位及縮小產業差距的創新之舉。優化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需要做好政策和規劃方面的頂層設計,建設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引導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在空間上集聚、在組織上融合及在產業鏈上理順[8]。政府部門與相關企業應從制度、技術、人才以及創新等角度綜合考量園區建設問題,積極培育多元的產業參與主體,拓展融資渠道,建立產業人才隊伍,加強區域協調統籌,將文化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商業優勢[9],通過產業的集聚效應和溢出效應,迅速擴大產業規模,滿足游客不斷增長的對創新文旅的需求,為鄉村旅游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打造融合平臺。
五、結束語
在經濟新常態下,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調整與升級現狀,加快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在融合中發揮各自優勢,通過開發文化資源、健全產業鏈條、塑造產業品牌、完善園區建設等舉措,更好挖掘鄉村旅游和文化資源,探索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新業態、新模式和新路徑,建設現代化的鄉村文化旅游產業。
參考文獻:
[1]嚴海濤.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機制研究[J].中國報業,2018(20):75-76.
[2]郭麗君.新常態下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1):57-58.
[3][7]張希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模式與優化策略[J].人民論壇,2016(11):80-82.
[4][6]汪宏偉.新常態下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8(3):204-205.
[5]程曉麗,祝亞雯.安徽省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2(9):161-165.
[8]艾會雨.保定市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耦合協調發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9:11.
[9]李文軍.基于風險評價的旅游文化產業園PPP項目決策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8(27):12-13.
作者:王冰 單位:中共山東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