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針灸在日本的跨文化傳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針灸自公元562年傳入日本,把在日本的發展史分為黎明期、繁榮期、停滯期、改革期4個階段,分析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跨文化傳播問題,并從宏觀——政府層面、中觀——學校教育、微觀——民間交流三方面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
針灸;日本;跨文化傳播;策略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人民自古就有著友好往來。醫學是兩國友好交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公元562年南北朝吳人知聰攜帶《明堂圖》及其他醫藥書一百六十卷到日本,這被認為是日本針灸醫學的開端。此后針灸在日本傳播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追溯針灸在日本的發展歷史,分析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不僅可以了解中、日兩國人民在針灸上的友好往來,還能促進針灸在日本的進一步發展,加快針灸的國際化傳播進程,提高針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一、針灸在日本的發展歷史
針灸在日本的發展歷史可以分為黎明期、繁榮期、停滯期、改革期4階段。針灸在公元562年傳入日本,但是日本醫療制度的建立是在此后的200~300年間才完成的,此階段日本針灸緩慢萌芽發展,可說是針灸在日本的黎明期。此后隨著日本醫療制度的建立,日本的針灸學術在針灸基本理論、針刺法、灸法和穴位等方面,都忠實地繼承了中國隋唐針灸醫學,針灸在日本進入全面繁榮時期,出現了吉田意休、匹地喜庵、御園意齋等針灸名流。明治元年(公元1868年)建立了明治政府,明治政府以近代化、西方化、富國強兵為目標,選擇了廢棄傳統醫學的政策[1],此時的針灸在日本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隨著政府推進醫學的近代化,有些人士如大久保石齋開始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改革針灸,謀求針灸的近代化,挽救了日趨衰落的日本針灸,從而開始了直到今天延綿百余年的西醫與漢方醫的爭斗與協調的歷史。
二、針灸在日本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跨文化傳播問題
1.針灸地位較低,仍然是西醫的“補充”
針灸在日本被視為“類似醫療行為”,針灸師與針灸治療院的地位與醫師或正規醫療機構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也導致日本針灸事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醫療技術的發展。漢方針灸在日本多處于醫療保險之外,在疾病治療中,腰腿疼痛等疼痛性疾病以及腦血管后遺癥的康復,在日本針灸治療中最為多見。對于其他諸如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特別是內臟疾病的針灸功效,日本民眾的認知率尚低。除非各種各樣的治療都無滿意療效,一般日本患者很難主動尋求(主要是自費的)針灸治療[2]。僅僅把針灸作為西醫的“補充醫學”,其地位與西醫比起來相去甚遠。這明顯反應出日本對針灸在功能上的定位和期許:做好西醫的補充之一,這從根本上制約了針灸的發展。
2.針灸教育未受全面認可
日本開設針灸專業的大學與研究生教育機構也已經出現。明治針灸大學、關西針灸大學和鈴鹿醫療科學大學,以及部分針灸專門學校開設了介紹同日本漢方或針灸流派有所不同的中醫學相關課程。但是,從10多年來的統計結果來看,一般針灸學校畢業生,盡管最終通過統考大多可以獲得日本國家針灸師資格,卻因在學校期間缺乏臨床技能培養和實習訓練,畢業后難以得到繼續教育和進修提高的機會。能夠憑借針灸診療而開業的針灸學校畢業生比率不足10%[3]。
3.受限于語言文化背景,普通民眾了解針灸有困難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日語雖然起源于中國漢字,但從音韻、語法及語匯三者看起來,系屬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統,語言文化不同造成了日本民眾學習漢語的困難,而針灸語言又因其高度的抽象性增加了日本民眾認識、了解、學習針灸的難度。針灸術語總體來說比較抽象而模糊,如如“經絡”、“腧穴”等術語讓人覺得深奧晦澀,難以理解,語言文化的不通嚴重阻礙了針灸醫學在日本的廣泛傳播。
三、促進針灸在日本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首先宏觀上,政府的文化引領功能是極其重要的,政府的關注和支持是推動針灸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從提升戰略地位、推動針灸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以及側重于權威、公益性內容傳播等方面促進針灸的跨文化傳播[4]。其次中觀上,學校教育層面可以從內外兩方面下手,內是指培養出既有較高的對外教學水平、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并對針灸文化及基礎知識有著較為完整的理解,同時對日本的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別是醫學發展有一定掌握的綜合型人才隊伍,并且使人才的培養系統、高效、可持續,外指的是加強與日本高校的交流合作,推動日本高校設置針灸學歷教育,開展和日本醫學院的針灸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培養本土化的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形成國際型專業隊伍[5]。最后微觀上,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中日民間交流也日益增多,可以提倡民間團體積極參與社會責任活動,提升針灸文化氣質。
四、結語
針灸在日本的跨文化傳播情形,取決于其背后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研究針灸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要始終抓住文化二字做文章,堅持文化導向,為文化傳播和文化對接打好基礎,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陳暢宏.日本針灸發展史探源[D].廣州: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2-5.
[2]陳澤林,郭義,小野泰生,等.中日兩國針灸教育歷史比較分析[J].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5,27(3):138-143.
[3]戴昭宇,仝頌.日本漢方與針灸現狀概觀[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12):1069-1071.
[4]盧甜,劉國偉,劉巨海.中醫跨文化傳播現狀[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9(10):1128-1129.
[5]石學敏.針灸學科發展戰略[J].江蘇中醫藥,2006,27(10):79
作者:王坤麗 王莖 單位:安徽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