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生產力與生態的關系問題,是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生態馬克思主義作為當代最具有批判力的生態理論,在生產力和生態問題上有著深刻的見解。但是,由于社會實踐基礎的局限性,生態馬克思主義又很難回答如何在當代社會條件下處理生產力和生態的關系,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立足于獨特的社會實踐,準確把握時代特征,正確回答了如何在當代社會條件下處理生產力與生態的關系,并探索出了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生態馬克思主義;實踐基礎;生產力;生態
一、生態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實踐基礎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而發達國家對生態建設思想進行的研究,有利于我國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西方眾多生態思想中,最具影響力的當屬生態馬克思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無疑飽含著價值,但是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有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巨大差異,因此對生態馬克思主義我們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進行批判吸收。因此,我們首先需要闡明生態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實踐基礎是怎樣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有三個:第一,他們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生產力獲得了高速的發展,可是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相伴隨的卻是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早在1962年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就以大量的事實反映出美國發達的農業生產力背后的生態破壞。第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高度契合的。由于資本主義內在地具有反生態的特征,所以由資本主義帶來的生態破壞既無法通過資本主義經濟自發地加以避免,也不能通過資本主義的國家政權有意地加以克服。布什政府對《京都議定書》的強烈排斥,就直接地顯示出資本主義國家對于生態保護的敵視態度。第三,生態保護運動在發達國家往往都由民眾自發進行,但是由于階級斗爭和環境斗爭的分離,生態保護運動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保護原始森林斗爭的失敗就突出地昭示了這一點。
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從其實踐需要出發,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對當今世界的生態問題進行了反思。生態馬克思主義者研究的重點問題是資本主義同生態危機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他們的基本結論是生態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結果,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是不可能找到克服生態危機的方法的。正如福斯特所說:“全球性的生態矛盾無法逃避,除非采取資本主義制度本質上不可能提供的理性的制約措施,別無辦法?!雹倭硪环矫?,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對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能否進行生態保護又持否定態度,如高茲認為,“作為一種體系,社會主義已經死了。作為一種運動和有組織的政治力量,它行將就木。它曾經提出的所有目標過時了。唯一承受這種社會主義的社會力量消失了。它已經失去了它的語言的方面、它的物質基礎、它的‘歷史主體’;正在導致即使不是無產階級,至少也是工人階級消失的歷史和技術的變化都已經表明,這種社會主義關于勞動和歷史的哲學被曲解了”①。由于生態運動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異質性,使得生態馬克思主義者能夠揭露出資本主義對生態的破壞,但是也造成了生態馬克思主義同資本主義的社會實踐相疏遠,無法從資本主義社會中探索生態文明的建設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對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關注不足,導致了他們無法從社會主義的實際建設經驗中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主要源自于資本主義對生態的破壞,而非現存的社會主義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因此,生態馬克思主義長于對資本主義破壞生態環境的批判,而短于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在生態文明的建設方面能夠決定性地超越生態馬克思主義,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②。
二、生態馬克思主義在生產力與生態的關系上的啟示和不足
生態馬克思主義在生產力與生態的關系問題上有著諸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首先,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導致生態危機。這是生態馬克思主義者普遍持有的觀點,尤其是福斯特關于資本主義制度下金錢驅動的盈虧底線最具有代表性。福斯特認為,就商品來說,真正滿足人的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商品的使用價值總是具體的、有限的。然而,“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個自我擴張的價值體系,經濟剩余價值的積累由于根植于掠奪性的開發和競爭法則賦予的力量,必然要在越來越大的規模上進行……同時,這也代表一種狹隘的擴張形式,它將所有的定性的關系分解為定量的關系,具體表現在貨幣或交換價值上”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目的是為了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就是利潤。利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成為社會生產所追求的目標,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表現為積累,這種積累將人與自身需要的關系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定性的關系分解為利潤多少的定量關系。因此,在資本主義盈虧底線的驅動下,為了不斷追求利潤的積累而對自然進行掠奪性的開發便是必然的。盈虧底線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而這一底線恰恰是產生現代生態危機的最為深層次的原因,因此福斯特認為,“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必須超越盈虧底線。這才是21世紀的真正希望所在”④。其次,生態危機表現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發展的界限。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其本質的界限,即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關系導致的剩余價值的生產無法實現。詹姆斯•奧康納從資本與生態的關系出發,進一步闡發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發展的雙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需求的矛盾,即馬克思所揭示的剩余價值的生產無法實現的矛盾。第二重矛盾則是生產條件的矛盾,即人力資本、自然資本和城市空間的有限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而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的源泉,勞動本身不過是一種自然力的表現,即人的勞動力的表現?!雹葙Y本主義的自我擴張不但需要不斷地耗費勞動力,還需要不斷地耗費自然資源,可是,“自然界雖說在限制人類生產的同時,對人類來說遠不是吝嗇的,它的確給人類的生產提供了基本的條件,但是自然界本身發展的節奏和周期卻是根本不同于資本運作的節奏和周期的”⑥。
因此,在奧康納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通過損害或破壞而不是再生產其自身的條件,從而具有自我毀滅的力量。自然的限制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限制。馬克思所說的一個社會所能夠容納的生產力的限制,既包括剩余價值的再實現,也包括自然條件的存在,因為自然界是人類的無機的身體,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的前提。最后,在共產主義條件下生產力與生態之間的矛盾能夠最終解決。這是生態馬克思主義者普遍持有的觀點,其中博格特的觀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博格特認為,在共產主義條件下,生產者與生產條件不再處于分離的狀態,自然界不再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種為人們所擁有的資本,而只是作為共同財產被人們使用。博格特引用了馬克思《資本論》關于土地的論述:“從一個較高級的經濟和社會形態的角度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雹俅藭r,人與自然之間是辯證統一的,人類不應該以破壞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生產力的手段,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也構成了生產力的內在組成部分。因此,在共產主義條件下生態環境不再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界限,二者的矛盾關系得到了最終的解決。另一方面,由于脫離現實中的社會主義實踐,生態馬克思主義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包含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如何在當代社會發展階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則是問題的核心。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較為強大的生命力,其所蘊含的生產力并沒有完全釋放出來,“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是絕不會滅亡的”②。另一方面,社會形態的變革又需要通過包括革命和建設在內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推動,試圖坐等共產主義的實現也是不可能的。通過上文我們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基礎的分析,我們得知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對于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無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深刻的認識,這源于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反資本主義的生態運動實踐??墒怯捎谏鷳B馬克思主義者所在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可能,并且他們也對現實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缺乏深入準確的認識,因此多數生態馬克思主義者是從資本主義的對立面闡述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因此,不少生態馬克思主義者將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現代文明的一些核心內容,如市場經濟同生態文明的建設,對立起來。他們脫離當代社會主義實踐,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甚至是理論上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看待生態文明建設。因此,雖然他們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具有極高的價值,但是缺乏現實操作性。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對時代特點的深刻把握
中國在處理生產力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在理論上表現為中國準確把握了當代社會對于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以及生產力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內在統一。在實踐上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創造性地開辟了在當代社會發展階段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式,已經確立和不斷探索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生產力和生態環境的相互促進提供了必要的保障。在當代社會,雖然生態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了,但是拋開人類社會的發展來考察生態危機或者生態文明建設卻不是科學的歷史觀和自然觀,因為只要真正地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就可以發現生態同生產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存在和發展是一個同自然界不斷確立起普遍的對象性關系的過程,“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因此,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所謂生產力的發展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作是人類與自然界的對象性關系的發展。從馬克思關于社會發展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三個階段理論出發,我們可以考察出在這三個階段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怎樣的。在第一大社會形態中,與狹小范圍內的孤立地點上的生產力相適應的是自然界作為滿足人類有限需要的對象,人類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利用自然界,因而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是片面的,人類的生產力對自然界的影響是微弱的,人類并沒有充分認識和運用自然界這個無機的身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未經破壞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力量軟弱的表現。此時的文明形態包括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在第二大社會形態中,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表現為自然界以商品的形式進入人類社會,以貨幣和資本的形式出現的自然界的交換價值取代了自然界的使用價值。由于貨幣和資本可以形成量的不斷積累,因此人類對自然界的需要由有限變為無限,人類趨向于無限地探索和利用自然界,其結果一方面表現為人類對于自然的對象性活動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這種脫離了自然界的使用價值,即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內在關系的生產力的發展也造成了當代的生態危機。此時的文明形態主要是工業文明。在第三大社會形態中,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人們的社會財富。由于物質財富本來就是由使用價值構成的,在此時自然界的使用價值重新取得優先地位。與人類社會的前兩個階段相比,在第三階段人類擺脫了對自然界的無能為力和濫用。自然界與人類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真正成為人類的無機的身體,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也是生產力極大提高的一個方面。也只有在這一階段才能夠真正地說實現了人類文明的飛躍,即從工業文明轉型到生態文明,因為生態文明必須以人類和自然界之間深入廣泛的物質變換為前提,否則只能夠稱為前工業文明。
當今世界處于第二大發展階段,以商品的交換價值作為目的市場經濟,在當代是最基本的資源配置方式。也正是在這樣的生產條件下才能夠形成高度發展的生產力,才能夠使自然界在更大程度上成為人類無機的身體。因此,拋棄市場經濟與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南轅北轍的。對于時代特點我黨有著深刻的領會,早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之前,鄧小平同志就指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生產力不僅決定著生產關系,而且內在地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當代世界尤其是當代中國的生態危機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帶來的人與自然的矛盾,這一矛盾也應該在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尋求解決。市場經濟在當代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同時也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當代社會堅持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就是順應了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但是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在現代社會也具有明顯的根源性的負面作用,生態危機就是重要的表現。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內在地敵視生態。市場經濟越是深入和廣泛,對生態的破壞就越大。因此,生態作為外部成本構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另一個界限。人類對自然的需要限制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同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內在的矛盾之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同生態文明之間的矛盾是外在的,這種矛盾的克服完全可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得以實現。在當代如何處理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上我們有著清醒的認識,這種認識不僅是反抗性的,而且是建設性的。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雹龠@段話以簡明的語言指出了生產力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內在關聯。社會主義需要建立在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水平上,而生產力水平的一個核心方面表現為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力和生態之間存在著矛盾關系。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力的發展破壞了生態,生態則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人與自然界的對象性關系的發展,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在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上的和諧關系的建立。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與生產力的發展是不能分離的,在當代社會發展階段上則體現為生態文明的建設不能夠與市場經濟相分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特點就在于它并不排斥市場經濟,而且在不斷優化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進行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社會主義建設。這體現出我國對當代社會發展階段的深刻把握。但是,在當代社會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僅僅建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無法顯示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性質,也無法實現生產力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實際上,在確立市場經濟的決定性作用之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還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提供了制度的保障和充足的動力。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特點
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市場經濟作為配置資源的手段在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以交換價值為目的的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一定會帶來生態破壞。實際上,目前我國已經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充分匡扶市場經濟的發展方向,使得市場經濟按照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第一,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能夠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公有制經濟在當代社會條件下應當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但是與私有制經濟不同,公有制經濟屬于全體人民,它的使命在于其發展的成果應當為全國人民所共有。因此,在與國計民生相關的經濟活動中,公有制經濟具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克服資本主義的利潤原則,避免因為眼前利益、私人利益犧牲全面長遠利益的潛能。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雹僭陉P系到中華民族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生態環境問題上,公有制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實的經濟基礎應當起到主力軍的作用,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的經濟保障。第二,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現實的實施路徑。生態危機從本質上說是生產力發展造成的現代性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現代性問題體現在不同的方面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都存在著現代性問題,同時五個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又使得生態危機的表現方式和影響更為復雜。因此,僅僅在生態危機本身尋求破解之道是難以成功的。我們要將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共同納入社會主義建設戰略之中,協調發展,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和總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和規律。這種從全局出發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探索,并且能夠進行及時的知行轉換是我國所獨有的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第三,黨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實現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與生態的和諧發展確立了正確方式。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兩項舉措涉及生產力發展同生態文明之間的三個重要因素:市場、民主、法治。如上文所述,市場經濟是當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要求,而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獨立關系,因此法治社會和民主政治也成為現代社會的核心內容。所以,堅持市場經濟、法治社會、民主政治是我國推進生產力與生態和諧發展的基礎。但是另一方面,因市場經濟、法治社會、民主政治首先造就于資本主義制度,因而不可避免地繼承了資本主義內在的敵視生態環境的特點。因此,我國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舉措,就是為了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確立既符合時代要求又規定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上層建筑,并且使二者之間更加協調。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和諧發展,必須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包括政治制度和法治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協調發展上。第四,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根本保證。生態環境作為人們最大的福祉、最普遍的公共財富,是從根本上有利于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人民群眾的。因此,能否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在于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如果將為少數人謀求經濟利益作為社會發展的目標,那么生產力的發展同生態環境的保護便是南轅北轍。因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就值得重視了。關于黨的性質,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有過準確清晰的論述,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是同黨的建設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逐漸成為黨的建設的新常態,這成為保證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關鍵舉措,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與資產階級思想中模糊的抽象的“人”不同,明確提出“為人民服務”,這里的人民又是指誰呢?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中,明確地指出:“我們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①,從而將人道主義思想中的許多模糊概念落到了實處,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是真正的徹底的“人道主義”。
總之,陳獨秀、和等中國共產黨人對啟蒙思想由早期的認同到后來的揚棄,使得自身完成了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又在中國革命實踐中的不斷與啟蒙思想的論爭中實現了對啟蒙思想的超越,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次飛躍。而這一次飛躍,實際上是在中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啟蒙,使中國在思維方式、指導思想以及文化方向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普及,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下了根基,為以后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和發展打下了思想基礎。
作者:王明亮 單位:紹興文理學院 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