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態文明視域下的農業發展格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生態文明主流核心價值觀與農業區域發展的結合是區域農業發展格局構建的重要指導思想,為區域構建適應生態文明發展趨勢的農業發展格局提供了思路線索。以生態文明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福建省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梳理了福建省農業發展格局的路徑變遷,提出生態農業效能發揮不足、農業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低、產業耦合程度尚待強化、區域可持續能力需要得到加強等是福建省農業發展格局構建面對的主要挑戰,并針對以上困境提出了構建福建省農業發展格局的路徑,以期提高福建省區域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水平。
關鍵詞:
生態文明;農業發展;格局構建;福建省
農業自古以來就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三農問題也一直是制約中國經濟實現根本轉變的重要方面,在時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任務,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根基不牢,其他產業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新形勢下構建適合福建省的農業發展格局成為時代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到2020年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在十三五規劃的十大目標任務里面,除了經濟增速外,區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均成為了關注熱點,并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將引領經濟實現新發展和新跨越。生態文明主流核心價值觀與農業區域發展的結合對福建省未來的農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福建省農業深化改革的一大方向,也是生態省建設和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呼喚,構建適應生態文明發展趨勢的福建省農業發展格局成為必然。
一、福建省農業發展的區位條件
(一)自然地理概況福建依山傍海,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多灘涂、漁場、湖泊,這為福建省果蔬種植業、林牧業、漁業、副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但山地丘陵阻礙了農業實現機械化生產,耕地較少,土地開墾潛力低,并對其他農業發展要素的構建形成制約,多數地區多為紅壤和黃壤,有機質低,肥力弱。福建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從南向北較多的小氣候內垂直分化明顯,可發展立體農業。年平均氣溫17—21℃,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冬暖夏熱,雨熱同期,無霜期在260天以上,年日照時數為1700—2300小時;氣溫、降水和日照條件的有機組合使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這為農業的多種經營提供了氣候環境;江河眾多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但每年7—9月的臺風季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溫度與降水的不穩定也會導致病蟲害。福建省自然生態環境總體處于良性循環狀態,有利于生態綠色農業的發展。但某些地區的農業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壞,與生態文明發展背道而馳。
(二)農業發展基礎福建省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如今已形成以鷹廈、溫福、廈深等為主體的縱橫交錯的鐵路網以及以沈海線、廈成線、京臺線等為主體的眾多高速公路干線,公路網絡更是如蜘蛛網一般密集,海洋貨物運輸遍及全球,長樂等國際航空港繼續發揮快速運輸優勢,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交通支撐條件。農業科技的發展是福建省農業飛快發展的引擎之一,具有福建特色的農用機械和生產技術將在農業生產的優質、高效與增值中起更大的作用。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更是為福建省農業產業鏈的完善加足了馬力,進一步帶動了農業生產、加工、消費之間的銜接??萍寂c產業直接關系到福建省農業發展的現代化,關系到生態文明在農業中的落實。福建省農產品市場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已經拓展到全國乃至世界。國家和各級政府創造了有利于農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環境,2014年福建省在農、林、牧、漁方面的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就為382.78億元①,有關農業的立法和宏觀調控體系以及政府的非家庭農場限制措施在美國農業規模經營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1],可見農業政策的重要性,優良的政策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福建省農業發展格局的路徑變遷
從歷史的維度看,福建省農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從公元前到1820年是福建省的古代農業時期;1862年到1949年是福建省的近代農業時期;1950年到1978年是新中國成立后的農業科技機構建立、農業教育、科技形成以及曲折發展時期;1978年以后是福建省農業的改革突破、協調發展、全面發展、拓展提升時期[2]。筆者從國家對農村的土地政策這一角度對福建省的農業發展格局進行探討。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調整,1950年,中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到1956年,小農經濟基本結束。1949到1957則是農業發展的過渡時期,1953年開始,全面進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生產獲得全面發展。1958年開始直到1978年是時期,農村在該政策指導下實現了公社化,表現為農業發展的集體所有。1978年到1997年則是農村土地第一輪承包時期,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自主決定生產和盈虧,通過承包的方式實現土地的相對私有化。1998到2027年則是第二輪承包時期,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土地政策30年不變,于是出現了土地拋荒、閑置和人口與土地分配不均等問題。2005年,農村稅費改革的實行進一步改變了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減輕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負擔。在土地政策三十年不變的情況下,針對各類閑置土地問題出現了土地信托和流轉,其主要任務在于界定土地產權,實現規模經營。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速,“大資源、大規模、大農業”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逐步彰顯[3],農業生產方式發生轉變。
三、福建省農業發展格局重構面對的主要挑戰
(一)生態農業效能發揮不足福建人均耕地約為0.5畝,耕地較少且后備資源不足。2014年福建省農業有效灌溉面積1116.12千公頃,而同期江蘇省農業有效灌溉面積3890.53千公頃②。福建省2014年化肥使用量122.61萬噸,總體仍呈現出不斷上漲的趨勢且數字居高不下,而同期浙江省化肥使用量89.62萬噸③,比福建省少了30多萬噸。福建省農藥使用量2014年為5.64萬噸,較2013年的5.78萬噸相對有了下降,但下降率還比較低,生態農業優勢還未能完全彰顯。福建省本應該在生態農業發展方面比其他省份更具天然優勢,更應該發揮其開拓進取和引領農業實現產業升級的示范作用,但相關數據和事實均證明福建省農業發展的生態效能還未完全彰顯,生態農業所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
(二)農業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2014年福建省農業機械動力為1368.41萬千瓦,其中農業生產常用機械如小型拖拉機、農用運輸車、機動脫粒機分別為0.96萬臺,4.03萬輛、11.03萬臺,而同期浙江省農業機械總動力2436.95萬千瓦,江蘇省農業機械總動力為4649.98萬千瓦2,浙江省的農業生產常用機械如小型拖拉機、運輸機械動力、機動脫粒機分別為12.97萬臺、482.05萬千瓦、61.88萬臺。就農業科技化水平而言,其與鄰近的浙江省相比差距較大。福建省每萬人農村人口中農業科技人員比較少,遠遠低于其他省份的農業科技人員。財政支持資金投入和當前福建省農業科技研究還不成比例,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低,這也是阻礙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因素。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使得農民對農業科技的需求低,不利于農業科技的推廣。
(三)農業信息化水平低2014年,福建省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僅占9.4%,高中學歷的人口占14.7%。小學、初中學歷的人口占比重較多,為66.5%,這表明福建省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就全國而言,福建省農民的收入還普遍不高,購買信息技術設備、支付農業信息費用的愿望較低,從而很難獲取農業信息,2014年福建省通寬帶的村數為14130個。福建農村基層信息網絡體系不健全,缺乏能主動獲取農業信息的人才,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持,農村大型數據庫的缺乏嚴重制約農業信息的傳播。福建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本地的適應性不完全匹配,農業預測預警系統還需通過信息平臺的建設進行信息以完善和強化農業發展風險預警機制,而農業投入經費少、培訓項目少、對信息重視程度不高導致福建農業信息專業庫平臺影響力弱。
(四)產業耦合程度尚待強化雖然福建省三大產業的整合程度越來越高,但仍存在著農業生產與其他產業相脫離的情況,部分地區還處于農產品生產的自給自足狀態;農作物時常出現賣難問題;某些地區農業發展環境優美卻無人問津;某些農產品還處于粗放的直接生產和銷售模式,沒有通過精深加工直接進入市場;產品標準化不足,品牌特色沒能明確樹立,這些問題都表明福建省農業與第二、三產業耦合還不深入,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和實現農業發展與服務業的對接思維還沒得以完全落實。
(五)區域可持續還需彰顯福建省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本應該在省政府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各個部門的作用,利用區域優勢,推動農業在福建省的可持續,但是與市場相對接的生態農產品結構還需不斷優化,各個區域的農業特色還要不斷挖掘;閩臺合作現代化農業在推動福建省農業生態化的過程中影響力還比較弱;農業創業園和示范基地對農業發展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不足,園區特色和品牌還不鮮明;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協同發展在農業的發展進步中本應該起到更大的作用。
四、福建省農業發展格局重構的路徑
重構農業發展格局是現實的需求,是福建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定不移的走生態化農業發展道路。
(一)綠色農產品水平的提升強化農業的生態化內涵1.打造生態健康食品生態農業以生態為基礎、科技為支撐、循環為主線、高效為目標[4],福建省要實現農業發展的生態化,就要生產生態農產品。綠色生態食品、無公害農產品、有機健康食品將是人們在食品消費上的新趨勢,其符合民眾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福建省具有豐富的山海資源和動植物物種,生態綠色農業在此建立成效快,福建省要在該模式的指導下生產綠色、健康、安全、美味、養生、和諧的新品種;投資開發利用各類生態工程技術,通過一系列的農業生態項目建設,完善農產品生產過程的安全監督和管理,形成符合和超越行業標準的綠色食品并塑造口碑好的品牌,在優異的自然環境下,把福建省建成輻射全國、面向海外的綠色食品基地。2.實現農產品加工的精深化它是保障食物安全、提升產品價值、連接一二三產業、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核心環節,農業物資利用的最大化是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保的重要手段。精深化一方面可以實現資源節約,防止浪費,為高效農業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可以做出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高質量產品和特色產品,為發展優質農業打好基礎。福建要把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繼續作為重點來抓,大力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系列開發,最大化利用資源,創造綜合效益。3.實現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它是農產品實現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福建省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抓標準化已成為政府、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的自覺行動,但是生態指標還沒有確立,對各個類型的農產品生產確立相應的生態指標,譬如農藥使用不得超過多大的極限、防腐劑的使用范圍等,將農產品的生產定位在標準化的管理之下,制定一套成熟的指標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監督、控制、管理,健全食品安全標準認證體系,從而保證農產品的生態性,節約資源,創造規模效益。總之,福建省要實現農業模式和農業生產的生態化,不濫砍濫伐,不亂開墾,合理使用化肥,推廣有機肥,不濫用農藥,充分利用各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和傳統的環保經驗,利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成果和生態農業管理方法,創新農業發展模式,通過生態農業效能的發揮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實現生態和諧。
(二)旅游業帶動農業向生態化轉型升級1.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福建省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內地山地丘陵、沿海平原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保護山林,愛護農地,美化環境,結合福建省各個區域的氣候特征和獨具特色的農產品類型,擴大產業范圍,將旅游業引進來,大力發展觀光農業、鄉村旅游、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完善鄉村農業與旅游發展的交通、住宿、餐飲、游玩、購物基礎設施,對各個農業旅游區域進行規劃,打造休閑創意農業,豐富旅游產品類型,建設特色農產品賣場,進行招商引資,把農產品與農業文化帶出去,對所選用的鄉村旅游模式進行定位,精準游客市場的來源和類型,針對性開展營銷,構建農業旅游區的主導產業。最終實現農業與服務業之間的對接,協調農業發展、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實現福建農業發展的生態化,建設生態家園,弘揚生態文明。2.發展農業教育旅游將農業發展與第二、第三產業結合,實現農副產品的增值和再加工[5],在這個過程中,要完善相關基礎設施,改善農產品生產環境,開發農產品生產與體驗項目,比如開展學校教育出游、親子游等項目,吸引游客前來觀光,體驗和參與制作農產品,甚至定期前來了解農作物和農產品的生長與生產流程,普及農業知識,達到旅游與教育相融合的目的,實現農業環境的最大化利用。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創業園和示范基地的優勢產業,打造特色品牌,不斷提升園區建設水平,提高其生態水準和科技水準,實現創業園和農業示范基地與旅游業的融合,并充分利用園區資源傾力打造觀光工廠和旅游教育博物館,普及農業常識和生態文明發展觀,實現園區和示范基地的兩用,彰顯生態特色。
(三)科技運用引領農業發展向生態化轉變1.創新與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福建省地處沿海、面向世界,在科技創新利用方面更為前沿,更具優越性,要積極推廣良種、噴滴灌、降耗節本增效、新型農作物種植、施肥、加工保鮮儲運等科學技術,以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根據市場對農產品的生態化需求,以農業科技研究試驗和應用推廣作為依托,將科技融于農產品的生產與管理中,全面提高農產品的生態水平,提高農業的產出和效益。小型農機和小范圍的科技利用應成為多山地丘陵的福建省農業機械化的推力,尋找適合山地丘陵地形的科學耕作方法和適合在這種環境中生長的農作物,并利用科技實現集約化經營,用先進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拓展農業,著力推進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6],保護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全面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創造生態經濟。2.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實現農業科技入戶農業的科技化要求通過科學技術的使用降低對勞動人員數量的需要,通過科學技術的教育培訓不斷提升勞動人員的勞動水平和效率,要加快完善農村的各類軟硬件基礎設施,吸引技術人才留在第一產業,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素質。積極采取鼓勵科技創新和發放農機補貼的政策,在企業與農戶之間進行協調,給予企業或農戶生產與購買補貼,實行農機下鄉等,幫助他們解決購買農機卻資金不足的問題。農業的現代化迫切要求人才、技術、經濟、資本的交融,要求科技成果與農業應用的結合、技術與經濟的結合、人才與農業的結合,發展大農業。3.采用科學管理方法將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引入到農業發展中,用計算機軟硬件系統進行農產品管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行績效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建立農產品生產的追溯制度,完善食品生產加工體系和監管信用體系,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運用規?;藴驶⑿畔⒒a業化、品牌化等新型經營策略提高農業效益,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此外,大量勞動力向市區的轉移加速了土地流轉,有利于打造規模經濟,將閑置的土地交給專業的信托公司,由他們進行農用地的再分配,充分利用農村的資源資產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有利于生態經濟的實現。延伸農業產業鏈,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建立采取資金和準入鼓勵政策,打造一批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龍頭企業以發揮示范作用,但對生產流程方面的食品安全監督不可懈怠。
(四)信息化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實現1.完善農業信息公開平臺目前福建省比較專業的農業信息網站是福建省農業信息網,該網站的效力并沒有得到體現,知名度與美譽度都有待商榷。建立一個專業的、系統的集產供銷、信息與引導、經營維護為一體的針對福建省的農業信息平臺非常重要。農業信息網的建立將減少中間交易成本和租金及其他成本與費用,信息傳播迅速,更為經濟節約,并通過生態農產品的宣傳促銷、農業生產信息的對利益相關者進行生態引導,打造生態高效農業經濟。福建各地的農業生產存在不同差異,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要因地制宜。2.健全農業信息預測預警機制要繼續完善防洪項目、洪水預警、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農業防災減災、病蟲害及疫情控制等風險防控機制和應急處置體系,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立健全農業信息預測預警機制,增強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在風險來臨之前將未來可能導致的諸多成本降低到最小限度,從而鞏固農業發展成果,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實現農業發展的生態化、信息化、集約化[7],實現農業發展的有效有序運行。3.推廣農業信息技術,實現農業信息化管理農業信息化體現在相關的信息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通過計算機控制實現農業生產管理,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大力推行計算機下鄉,完善有線與無線信息網絡,實現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的結合,通過互聯網進行全程管理將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必要的時候,還需要做相關的市場調研,從而了解顧客對農產品的偏好和意見,以便商家對市場有更為清晰的界定。并與高校進行合作,充分利用它們作為智庫實現更好的農業信息化管理。
(五)區域分工與合作拓展生態農業發展空間1.優化與市場對接的生態農產品結構海產品、蔬菜、鮮干水果、茶葉、干貨、藥材、鮮花等都是福建省的優勢產業,責任部門應鼓勵各市區縣根據區位優勢發展適合自己的農產品類型,降低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開創純天然的農產品生產方式,從源頭生產到加工包裝再到銷售都要盡量保留農產品的原生性,提升其生態品味,并形成規模,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將優良生態產品作為生態養生福建的宣傳賣點。在根據各個市區縣的具體情況確定產業類型時,要適當配套其他適合在該地生長的農產品,以降低產業風險。要鼓勵相關組織、機構或個人與各類型超市的生鮮部進行對接,讓農產品從“菜園子”直達“菜籃子”,保證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能夠實現無縫銜接,搞活農產品流通渠道,穩定農產品價格,保障農產品的市場供應,完善市場流通體系,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通過強勢龍頭企業的入駐,保證農產品流通更順暢,切實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降低能耗,重視產業創新促進農業增效、農民與企業增收??傊?,必須將保護生態環境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維根植其中,并構建利益驅動機制和懲戒機制,杜絕為了經濟收益不顧生態環境保護的行為,必須端正認識,即只有對生態問題的理性自覺,才能有生態的文明行為,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是可協調的,而這種調和方式就是堅定不移的走現代化農業發展道路,建設生態福建。2.發展閩臺合作現代化農業福建和臺灣自然氣候條件相似,將臺灣的一些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比較容易,這為福建省發展閩臺合作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臺灣在生態農業發展上取得了諸多成功經驗,福建省可以借助這股春風與臺灣進行農業交流合作,為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和生態思維。要不斷完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臺灣農產品物流集散中心以及臺灣農民創業園的體制機制;出臺促進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地方性法規;繼續加大對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的支持投入力度,加快閩臺農業合作重點示范項目建設;繼續引進臺灣農產品以形成競爭機制,促使福建省建設更具生態品味的農產品從而提高市場占有率;要繼續在批辦臺資農業項目、合同利用臺資、閩臺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以及海峽兩岸農業發展技術、產品、文化交流等方面在保持原有成績的基礎上,不斷采取適當的經濟政策、行政手段和社會管理方法加深海峽兩岸的生態農業合作,彰顯農業現代化新特色。3.優化城鄉生態農業經濟結構首先,以建設市區縣優勢產業為重點,充分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發展適合在福建省生長的農作物,挖掘農業產業優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布局區域化、特色典型化的思路指導下進行農業區域劃分[8-9],完善鄉村的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品結構、農業發展模式,增進生態效益。其次,通過城市所創造的巨大市場需求拉動鄉村農業的發展,并對城市居民進行生態化的引導促進鄉村農業向生態化轉型,用教育、宣傳等方式強化市民的生態感知與生態道德,喚醒其生態意識,最終踐行生態消費行為[10]。最后,在企業對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過程中,確保農產品的生態品質與安全,發揮廣告宣傳促銷等營銷方式的作用,極力推薦生態化農產品,從而帶動該類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11]。同時,各類農產品生產與銷售企業要節約資源,主動培育環保理念,創造生態經濟。
參考文獻:
[1]張士云,江激宇,欒敬東,等.美國和日本農業規?;洜I進程分析及啟示[J].農業經濟問題,2014(01):101-112.
[2]吳建華,鄭益智,楊輝,等.福建省農業發展歷程與未來發展研究報告[J].海峽科學,2013(01):41-48.
[3]周瓊,劉德娟,高周賢,等.福建省農業經營體系的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J].福建農業學報,2014(03):296-300.
[4]劉應元,馮中朝,李鵬,等.中國生態農業績效評價與區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4(03):24-29.
[5]李子蓉,蘇天恩,邱妍.基于區位商的福建省名特優農產品時空分布與開發建議[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05):582-586.
[6]肖黎姍,余兆武,葉紅,等.福建省鄉村發展與農村經濟聚集耦合分析[J].地理學報,2015(04):615-624.
[7]蔡雪雄,李美桂.福建省農業經濟發展形勢與前景展望[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4(3):73-79.
[8]于冰.生態文明建設呼喚生態意識[J].浙江學刊,2012(04):47-51.
[9]陳藝荃,郗永勤.農業產業帶背景下福建省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14(08):118-121.
[10]胡衛衛,施生旭,鄭逸芳.基于生態理念的在華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9(4):6-10.
[11]王彬彬.論生態文明的實施機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83-89
作者:唐丹 胡衛衛 黃森慰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 可持續發展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