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文化素質與和諧城市構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當前國內外對公民科學素質與和諧社會構建分別進行的研究較為繁多,也已經形成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對民族地區的科學素養還處于起步階段,而且起步時間比中部和沿海發達地區較晚。賴小琴的《民族地區科學素養調查的現狀與前景》對近10年來有關民族地區公眾、學生、教師科學素養進行了調查和研究,而探討公民科技文化素質與和諧社會構建兩者關系的研究理論成果比較單薄,而且調查內容和方法上比較單一,缺乏充分有力的科學依據和說服力,因而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因此,從科學技術與社會這個視角來探討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對構建和諧廣西的重要意義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公民科技文化素質與和諧廣西的深遠內涵
(一)厘清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概念
公民科學素質相關的概念及內涵一直以來是國內外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公民科學素質”所使用的具體表述從科學素質到科學素養,從科技文化素養到科技文化素質,其具體表述也隨之變化。最早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概念的是美國芝加哥學院米勒教授。他認為“公眾科學素質由三個相互關聯的部分組成: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對社會的作用。具體指的是,公民有足夠的詞匯量來閱讀和了解媒體上的各種科學觀點并具有掌握科學術語、正確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工作所產生影響的能力”。中科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大綱認為“公民科學素質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具備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以及采用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判斷和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本課題采用的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沿用的是楊懷中教授在其著作《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提出的概念。所謂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指“公民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科學方法,能夠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自覺用科學思想來分析和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問題,并在塑造個人世界觀和價值觀過程中自覺融入科學精神的能力”。這個定義既包涵了科技哲學中的“四科”,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還凸顯了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地位,是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綜合表現,更適合本文研究的視角。
(二)構建和諧廣西蘊含的深遠內涵
黨的十六大提出,和諧社會指的是“在經濟上更加發展,在民主上更加健全,在科教上更加進步,在文化上更加繁榮,整個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國內學術界對和諧社會作了各種闡述,主要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廣西來說,就是要構建和諧廣西。根據廣西區“十一五”規劃精神,和諧廣西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建設富裕廣西、文化廣西、生態廣西、平安廣西。李建平學者提到:“2020年廣西的發展目標是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為我們展示出了美麗廣西、幸福廣西、和諧廣西的絢麗畫面。從科學技術與社會這個視角來解讀構建和諧廣西的內涵,則可延伸出更豐富的、更深遠的內容。
1.構建和諧廣西應更注重人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人類文明步入工業社會后,每次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革命,均得益于科學發明、技術創新和工程技術的革命,科學技術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并產生質的飛躍。馬克思說過,工業革命所創造的生產力比人類以往所創造的生產力總和還要多。正是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推進,促使人類社會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諧廣西構建必然依賴于高科技成果所打造的物質基礎,進一步提高公民的科技創新能力,這樣對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構建和諧廣西應促進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升廣西的文化軟實力。人是社會中最能動的主體因素,人的全面發展至少包涵有四個方面:“一是具備基本的勞動技能和謀生能力,這樣才能維持生存和發展;二是會過健康的生活,包括清楚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獲取健康生活的可靠資源并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三是提升精神境界,在解決溫飽問題的基礎上追求精神上的發展和滿足;四是人的素質提升和社會價值的充分滿足,這里的素質就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構建和諧廣西不僅要求社會生產力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還追求公眾在生存需要與精神需求方面獲得雙重滿足。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并廣泛弘揚創新精神和探索意識,是構建和諧廣西所追求的良好社會形態。
3.和諧廣西應注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統一,營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科學作為人類文化成果的組成部分,本身就是人文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在經濟與科技齊頭并進的和諧社會里,既要大力提倡客觀公正、探索求新的理性精神,營造講科學、愛科學的氛圍,也需要注重維護與關懷人的生存意義,營造追求理想和價值的人文精神氛圍,促進二者有機統一,使人們在從事各種社會活動中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引,這是構建和諧廣西、提升廣西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條件。
三、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對構建和諧廣西的現實意義
從和諧廣西所包含的科技內涵可以看出,構建和諧廣西本身必然包涵著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全面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構建和諧廣西的必要路徑。只有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推動科技進步,進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只有掌握與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方法,才能充分利用科技進步的成果來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只有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才能使人們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必須理性認識科技成果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自覺抵制利用科技成果來破壞人們生存環境的行為,自覺樹立生態意識,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進而在日常生活和行為中節約消耗性日用品、節約自然資源,實現低碳消費。
(一)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構建和諧廣西的科技支撐
自近代實驗科學產生以來,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極大地影響著科技創造和發明的進程。從工業技術革命到以微電子與計算機技術為主要標志的信息科技革命,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這一因素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尖技術的發展和新材料、新能源的開發,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與財富源泉。和諧社會是一個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協調發展的社會,更是一個具備雄厚科技創新能力的社會。在廣西,要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實現“十二五”規劃的富民興桂新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就要加快科技進步與創新,著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區域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深入實施科教興桂和人才強桂戰略,構建和諧廣西的科技和人才支撐。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作為一種軟力量構成了和諧廣西的實力基礎,對區域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因素,是和諧廣西構建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二)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構建和諧廣西的內在要求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技成果對生產力的貢獻率越來越高,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決定性意義。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以及中國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區的構建,廣西已成為中國東西部地區承東啟西的戰略樞紐和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和水平的公民是構建和諧廣西的重要人才資源。但是,受歷史、地理、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廣西尤其是少數民族自治縣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條件低下,還有相當比例的人口是文盲、半文盲,人們的生活水平遠遠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在邊遠山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不時有各種重大人為災害、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發生,使之短時期內難以擺脫貧困落后的生活水平。廣西如要真正實現“和諧”,就必然要求提高公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三)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差異顯著是東西部發展差距的可控因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人的文化程度與勞動生產率的研究結果表明,勞動者文化程度越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程度越大。“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的勞動者可提高43%的生產率,初中畢業可提高的生產率是108%,大學畢業生產率則提高了300%之多。”可見,人的科技文化素質與其發展之間存在正反饋機制,這種機制將導致公眾的經濟水平和生活水準在自然狀態下出現差距懸殊的“兩極分化”。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09年的基尼系數是0.47,遠遠超過了國際警戒線。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全國收入的兩極分化,主要體現在東西部地區收入的兩極分化,對同一個地區、省份,則主要體現在城鄉收入差距。2009年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仍有約1200萬的貧困人口,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區域。他們是物質上最貧乏,經濟上最落后,又是科技文化素質最低的群體。很顯然,收入的兩極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知識差距互為因果的。當社會的兩極分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將面臨嚴峻的形勢。在廣西,只有不斷縮小中西部地區的知識差距,多方面、多渠道加強公民的科學知識積累,重視少數民族地區農業技術的習得,不斷改善農民的經濟狀況,才能逐漸縮小廣西與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的收入差距。
(四)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是實現生態和諧廣西的迫切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在資源貧乏、人口眾多的中國,傳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嚴重浪費著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資源,并且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導致了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生態危機。除此之外,草原退化、森林銳減、物種加速滅絕等生態問題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極大的阻力和困擾。廣西地處祖國南疆,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所以完全有條件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廣西與和諧廣西。然而,某些地方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在項目規劃和基礎建設中急功近利,不惜以犧牲周圍生態環境為代價,導致局部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比如,廣西目前石漠化的面積已達3276萬畝,石漠化問題日益嚴重,而且還繼續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除此之外,“近年來廣西有些地方為加快發展,引進了許多附加值低、產品消耗量大的木材加工企業,這些企業一年消耗的森林從幾萬畝到十幾萬畝,長此以往,廣西相對豐富的森林資源也可能面臨枯竭”。上述問題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遏制,和諧廣西的建設也就無從談起。和諧廣西也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廣西,是建立在生態文明發展基礎上的廣西。經濟發展的許多成功經驗表明,公民科技文化素質水平較高,科技含量較高的生產就容易占主導地位,工業生產所帶來的污染比重就越小,經濟發展與環境優化就越能實現良性循環與互動,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更加可能實現。反之,公民科技文化素質程度越低,粗放型經營的污染工業比重增大,經濟發展與環境優化的矛盾就日益突出,距離和諧社會的目標就越遠。切實提高公民科技文化素質,從政府、企業、教育部門、繼續教育組織機構以及社會公益教育組織等多部門、多方位、多渠道投入這項素質建設工程,對于加快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和構建和諧廣西來說意義重大。(本文來自于《學術論壇》雜志。《學術論壇》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鄧環呂海濱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公管學院廣西民族大學民社學院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