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預算管理對財政收支影響的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由于傳統預算管理模式的慣性影響和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的公共預算管理改革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公共財政的要求仍有著較大的差距,其中預算資金的運行效率及使用效益不高等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財政收支運行存在差異,進而影響國庫庫存日益增加、波動性不斷加大。在當前經濟增長放緩、財政資金趨緊的形勢下,有必要抓住預算管理這個重點,通過創新,完善制度,達到盤活財政存量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目標。
一、當前預算管理制度下財政收支差異的表現形式及原因分析
(一)財政收支進度差異及原因1.差異表現:收入進度快于支出進度。從我國月度財政資金運行情況看,財政收入完成進度明顯快于財政支出完成進度,且收支季節性變動規律突出:年初及每季季末收入相對集中入庫,而支出“前慢后快”及年底“突擊花錢”現象明顯。2010-2014年,每年前十個月累積收支凈差分別為0.99萬億元、1.33萬億元、0.83萬億元、0.85萬億元、0.61萬億元,前十個月收入基本大于支出;每年11-12月的累計支出分別占當年支出總額的31.9%、28.8%、26.2%、27.0%、25.1%,為同期收入的2倍左右。2.原因分析:一是預算管理體制“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則決定了“收先于支”。“以收定支”要求在實現收入之后才能支出,或者是在保證有收入來源的情況下預支,在這個原則下,反映在時間維度就是收快于支,政府在支出時應“量入為出”。二是預算編制時間的滯后性影響財政支出執行相對遲緩。我國預算年度采用歷年制,要等到新年度舉行的各級人代會審批后預算方案才可執行。這意味著在3月之前,一般只有延續性項目按一定比例預撥部分資金,新增項目大都在預算批復下達后才開始支出,這就使一些資金只能延后支出。三是支出績效管理制度不完善導致年底“突擊花錢”。根據相關法規規定,年底預算撥款未用完,相關款項不能結轉到下一年度使用;同時,支出預算采用的是基數加增長的辦法,上一年度預算未用完將影響下一年度支出預算的安排。在財政支出進度延后的情況下,為順利完成年度預算,防止下一年預算縮減,每年年底會下達大量的專項追加支出,造成年末財政支出大幅增加。
(二)財政收支增長率差異及原因1.差異表現:收入增速高于支出增速。從年度財政資金運行情況看,多數年度財政收入增長率大于財政支出增長率。2000-2014年,我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速17.0%,高于財政支出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15個年度中,有9個財政年度的財政收入增長率大于支出增長率。其中,最大收支增長率差異發生在2007年,收入增長率高于支出增長率9.8個百分點,其它年度收入增長率高于支出增長率2-5個百分點。2.原因分析:一是財政收入的考核“剛性”強于財政支出。在我國,財政收入是政府活動的財力保證,財政收入對GDP的形成也產生關鍵性影響。因此,各級政府通常對財政收入制定硬性考核目標,預算安排中財政收入均須增長,從每年各級財政預算草案中即可驗證。相反,支出方面則沒有明確硬性的考核機制。二是非稅收入的“彈性”貢獻支撐財政收入增長。在經濟增長放緩的形勢下,由于稅收收入增速下滑,非稅收入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日益加大。1994年,非稅收入僅為91.22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為1.7%;2014年,非稅收入達到2.1萬億元,占比升至15.0%。另外,分稅制后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的不匹配,使得地方財政收入對非稅收入的依賴度較高。以寧夏為例,2007-2014年非稅收入由21.24億元增至94.65億元,年均增長20.5%,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平均為25%。
(三)預算收支執行偏差率差異及原因1.差異表現:預算執行偏差率①較大,且預算收入執行偏差率大于預算支出偏差率。我國財政收支決算數超預算數已成為財政資金運行的常態。2000-2014年,預算收入執行偏差率平均達到6.5%,預算支出執行偏差率平均為3.0%;除2000年和2014年預算收支執行偏差率基本相等外,其余13個年度,預算收入執行偏差率均大于預算支出執行偏差率,其中2007年二者的差額最大,達到9.9個百分點。2.原因分析:一是預算編制缺乏前瞻性,收支測算方法過于簡單。預算編制只是在既定的收支之間安排資金,缺乏科學的分析預測工作,未能將預算編制與經濟預測有機結合。另外,預算編制方法基本采用“基數加增長”,雖然操作上相對簡單,但基數往往成為常數,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實際上只能增不能減,不利于預算收支總量和結構的調整。二是政策制定周期與預算周期不銜接。在預算執行過程中,上級政府或者部門會出臺新的政策,要求下級政府或相應的部門安排資金執行,這些政策與預算的不銜接不僅導致預算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也阻礙著資金分配效率的提高。
二、財政收支差異反映的問題
(一)財政收支差異降低了財政資金的流動性,國庫庫存規模日益擴大,資金閑置情況突出從各年財政收支運行來看,由于財政收支進度差異,財政資金總體表現為“前十個月凈流入、后兩個月凈流出”,進而形成在凈流入月份國庫現金存量不斷增加的態勢。隨著整體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財政收入增速長期高于支出增速,凈流入的財政資金也不斷加大,加之我國預算編制沒有實行滾動預算,部分預算資金和預算項目存在未按年度需要進行編制的情況,造成資金在國庫的逐年累積沉淀,本應參與社會資本流動的財政資金在國庫大量“閑置”,未能有效發揮財政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從2003-2014年國庫庫存②的月度情況,國庫庫存的總量逐年上升,2003年國庫庫存月均余額為0.55萬億元,2014年則達到了3.58萬億元,年均增長16.9%。
(二)財政收支差異加劇了財政資金的變動性,國庫庫存波幅加大,影響了貨幣供應量的穩定性財政收支進度差異導致國庫庫存大幅波動且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每季度前2個月國庫現金會逐步增加,季末明顯下降,一般在8月和10月會出現兩個波峰,年末則急劇下滑。另外,在國庫庫存快速增長的同時,有相當數量的財政專戶資金游離于國庫之外,這塊資金由財政部門操控,大部分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放于各家商業銀行,進出國庫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加劇了國庫庫存的波動性。從月度國庫庫存看,各月國庫庫存余額偏離當年平均值的幅度也逐步增加,2014年的最大偏離值為0.96萬億元,較2003年增加0.79萬億元。國庫庫存作為中央銀行負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波動會對基礎貨幣投放或回籠產生不同程度的對沖效果。隨著國庫庫存波幅不斷增強,國庫資金對貨幣變量的擾動逐步也將增強,加大了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難度。
三、政策建議
(一)完善預算管理體制,增強財政收支規模和進度的可控性一是強化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延長預算編制時間,部門預算細化到部門和項目,預算收支測算可分別運用“標準收入測算法”和“零基預算”。二是硬化預算執行約束。拓展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覆蓋面,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國庫單一賬戶制度。延伸拓展納入財稅庫銀橫向聯網的資金范圍,加快相關資金的入庫速度。
(二)改革預算管理方式,提升財政收支的協調性一是改變預算收支考核方式。財政收入預算從約束性任務轉向預期性,預算執行中更須強調依法征稅,應收盡收;重點支出脫鉤收支增幅或GDP,增加地方財政支出的自主性。二是建立健全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跨年度彌補超預算赤字的機制,健全三年滾動預算編制機制,改進中長期財政規劃管理,強化其對年度預算的約束性。
(三)優化預算收支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效率性將預算支出績效管理與收入績效管理有效整合,加強預算收入和支出的平衡性管理,在合法性的前提下注重收入的合理性和真實性,重視民生支出績效管理與地方政府民生績效目標的深度結合。同時,應加強社會監督力量,完善事前和事中考評制度,推進績效管理模式創新,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朱志峰.財政預算管理轉型路徑研究[J].經濟縱橫,2013(11).
[2]牛美麗.地方政府績效預算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劉力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銀川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