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資薪金的個人所得稅納稅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制定員工工資薪金激勵體系,在不增加企業費用的前提下,通過減少名義工資以及均衡工資薪金所得的籌劃手段,增加員工的實際收入,激勵員工,提高效率,最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關鍵詞:
越來越多的企業為提高員工工作績效、留住人才,紛紛制定了員工工資薪金激勵體系。很多企業在設計自己工資薪金激勵體系的時候,忽視了納稅籌劃,企業投入了大筆資金,員工的收入增加了,同時員工個人所得稅負擔也大幅增加,沒有達到最好的激勵效果。因此做好工資薪金的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國個人所得稅對于工資薪金所得采取的是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納稅人應稅所得越多,其適用的稅率越高,稅收負擔也越重。在每一級的邊緣地帶,收入可能只相差一元,但是所承擔的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負擔卻相差很大。尋求稅負最小化是納稅人普遍的需求,也是納稅人的權利。
一、減少員工名義工資的籌劃
(一)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來減少名義工資。企事業單位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實際給員工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的個人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允許在個人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為員工繳納各項保險,既規避了企業用工風險,也為員工謀得了福利,同時還可以利用這項規定對個人所得稅進行納稅籌劃,減少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從而提高員工的實際收入水平。另外企業通過為員工發放幼兒補助費,和按稅法規定予以報銷的差旅費、誤餐補貼,都可以不計入個人應納稅所得額,從而可以轉移工資的方式來達到減稅的目的。
(二)通過提高福利水平來減少名義工資。(1)企業為員工提供交通設施。員工上、下班一般都要花費一定的交通費,企業可以通過提供免費的接送服務,或者將單位的車租給員工使用,再相應地從員工的工資中扣除部分予以調整。(2)企業為員工提供免費工作餐。(3)企業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企業可以為員工提供培訓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員工接受繼續教育的需要。(4)組織員工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各項健身及運動項目等。
二、均衡工資薪金所得的籌劃
(一)均衡各月工資收入水平。特定行業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可以實行按年計算,分月預繳的方式計征。因此這些行業的納稅人可以利用這項政策使其稅負合理化。其他行業納稅人遇到每月工資變化幅度較大的情況時,也就可以借鑒該項政策的做法。例1、某企業為季節性生產企業,其一年只有4個月生產,期間張三每月工資為4,800元,則在生產4個月中,張三每月應納稅額=(4,800-3,500)×3%=39元,4個月應納稅額為156元,也就是說年應納稅額為156元。(暫不考慮保險、公積金的因素)若將張三年工資19,200元(4,800×4)平均分攤到各月,即不生產月份照發工資,每月1,600元(14,800/12),則張三工資收入達不到起征點,年應納稅額為0元。可見,在納稅人一定時期內收入總額既定的情況下,使分攤到各個納稅期內的收入盡量均衡,從而達到降低計稅基數或使適用稅率檔次降低,最后實現降低納稅人稅收負擔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獎金的發放。利用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發放來籌劃個人所得稅,一次性獎金包括年終加薪、實行年薪制和績效工資辦法的單位根據考核情況兌現的年薪和績效工資。而且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個納稅人,該計稅方法只能采用一次。另外,雇員取得除全年一次性獎金以外的其他各種名目獎金,包括半年獎、季度獎、加班獎、先進獎、考勤獎等,一律與當月工資、薪金收入合并,按稅法規定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例2、方式一: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張三每月工資收入4,900元,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36,000元,全年收入為94,800元。(暫不考慮保險、公積金的因素);每月應納稅額=(4,900-3,500)×3%=42元;年終獎應納稅額=36,000×10%-105=3495元(稅率按36,000/12=3000確定);全年應納稅額=42×12+3495=3999元方式二:張三月工資為4,900元,每月獎金1,500元,年終一次性發放獎金18,000元,全年收入94,800元。每月應納稅額=(4,900+1,500-3,500)×10%-105=185元;年終獎應納稅額=18,000×3%=540元(稅率按18,000/12=1500確定);全年應納稅額=185×12+540=2,760元例2中,方式二比方式一少繳稅1,239元,這是因為將部分獎金于每月發放,可以減少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發放金額,從而使年終獎的適用稅率降低一個級次,由10%降低至3%,雖然每月稅額有所增加,但全年的應納稅額還是降低了。
工資薪金的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也存在一定的納稅風險,同時對單位的管理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隨著我國稅收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工資薪金的納稅籌劃工作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盡可能在不違反稅收政策的前提下合理避稅,以達到減輕、解除稅負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侯立新,尹國強,袁韓青.最新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速查手冊[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作者:王濤 單位: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四勘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