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技術對音樂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從磁帶音樂到電子音樂
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電子音樂合成器的面世,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推動下,音樂制作和播放實現了音樂元素采樣、音色存儲、音色修改、合成播放等眾多功能的綜合實現硬件平臺。人們可以依靠電子音樂合成器來制作聲音、創作樂曲,電子音樂從此走進大眾生活。由于電子音樂的出現,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電子音樂制作設備,實現音樂作曲和演奏的合二為一,大大縮短以往傳統音樂制作和演奏以及排練的時間。尤其是1982年開始實施統一的MIDI規格后,電子音樂合成器所有的信息通過一根MIDI接口線就可以自由交換。MIDI(即英語“樂器的數字化接口”縮寫)系統包括合成器、電腦音樂軟件、音源、電腦、MIDI連線、調音臺和數碼錄音機等設備,它的出現使音樂家用一臺合成器就可以完成整個電影的配樂工作。比如:希臘作曲家范吉利斯利用合成器為電影《烈火戰車》配樂,并獲得奧斯卡音樂獎。
2.從電子音樂到數字音樂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高速發展的微型計算機技術使電腦進入千家萬戶,也使得“計算機音樂”得以迅速普及。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用數字格式存儲的數字音樂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方式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目前,在互聯網中傳播的數字音樂格式主要有MP3、WMA、WAV、MP3Pro、ASF、AAC和VQF等。數字音樂與以往音樂主要有三點不同:一是不依賴實物載體。早期的傳統音樂必須借助于唱片、磁帶等某種實物載體才能讓人們欣賞到,但是數字音樂拋棄了實物介質載體,它是以數字信號來存貯,通過互聯網傳播,并讓人們利用個人微型計算機或手機等個人終端,來自由下載欣賞。二是傳輸速度快。數字音樂通過互聯網傳播,其傳播速度是以往普通物流傳播速度根本無法比擬的。隨著當今互聯網寬帶以及手機3G技術的發展,數字音樂傳播速度迅速的特點將更加突出。三是無損耗。
傳統音樂由于必須依附于實物載體,在傳播途中以及使用過程中必將產生磨損,并對載錄其中的音樂品質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失。但是數字音樂由于不用依附于某種具體實物載體,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謂損耗,其音質或內容將始終如一,不發生任何變化。當代數字音樂潮流異常迅猛,2005年全世界數字音樂的銷售在15億美元;2010年,已經變成了107億美元。同時,互聯網技術也使得音樂的傳播速度和影響范圍達到了史無前例。如最近韓國歌手PSY的一首單曲《江南style》,通過YouTube網站,點閱率在公開76天后就突破3億人次大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