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測量技術現狀及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綜合論述了電子測量技術的現狀和總體發展趨勢,分析了電子測量儀器的研究開發,闡述了我國電子測量技術與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進而提出了發展電子測量儀器技術的對策。特別是由于測試技術的突破帶來的電子測量儀器的革命性變化.同時,針對業界自動測試系統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紹了業界的最新進展和最新標準.近年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促進了電子行業的飛速增長,也極大地推動了測試測量儀器和設備的快速發展。鑒于中國在全球制造鏈和設計鏈的重要地位,使得這里成為全球各大測量儀器廠商的大戰場,同時,也帶動了中國本土測試測量技術研發與測試技術應用的迅速發展。
關鍵詞:LXI、ATE、自動測試系統、智能化、虛擬技術、總線接口技術VXI
一、前言
中國電子測量技術經過40多年的發展,為我國國民經濟、科學教育、特別是國防軍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世界高科技發展的潮流,中國電子測量儀器也步入了高科技發展的道路,特別是經過“九五”期間的發展,我國電子測量技術在若干重大科技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我國電子測量儀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已難以用日新月異來描述。新工藝、新材料、新的制造技術催生了新的一代電子元器件,同時也促使電子測量技術和電子測量儀器產生了新概念和新發展趨勢。本文擬從現代電子測量技術發展的三個明顯特點入手,進而介紹下一代自動測試系統的概念和基本技術,引入合成儀器的概念,面向21世紀的我國電子測量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測量數據采集和處理的自動化、實時化、數字化;測量數據管理的科學化、標準化、規格化;測量數據傳播與應用的網絡化、多樣化、社會化。GPS技術、RS技術、GIS技術、數字化測繪技術以及先進地面測量儀器等將廣泛應用于工程測量中,并發揮其主導作用。
二、測試技術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現在人們通過實踐已越來越認識到測試技術的重要性,國內測試技術也已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在已基本上采用了標準化、模塊化設計體制。已從CAMAC、PC總線、STD總線向VXI、PXI總線發展,從堆疊式測試系統向標準化、模塊化測試系統發展,并先后研制出國產化VXI模件、VXI測試系統及PXI系統,使我國測試系統技術水平逐步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航天器、武器系統的單元系統中也設計了自檢測功能,但在實用的自動測試系統中,尤其在武器系統的測試中,缺少實用的人工智能測試技術,故障診斷水平低、實用性差、網絡化水平低。從測試體制的變革方面,國內尚沒有邊緣掃描技術和完善的智能內裝測試系統。因此,與國外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國外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即提出了內裝測試系統和可測試性概念,隨后研制出了設備,并制訂出了相應標準。近年來中國測量技術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問題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重視,狀況有了很大改觀。測試技術行業目前已經越過低谷階段,重新回到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尤其最近幾年,中國本土測量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通用電子測量設備和汽車電子設備的研發方面,與國外先進產品的差距正在快速縮小,對國外電子儀器巨頭的壟斷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隨著模塊化和虛擬技術的發展,為中國的測試測量儀器行業帶來了新的契機,加上各級政府日益重視,以及中國自主應用標準研究的快速進展,都在為該產業提供前所未有的動力和機遇。從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統計年鑒中可以看出,中國的測試測量儀器每年都以超過30%以上的速度在快速增長。在此快速增長的過程中,無疑催生出了許多測試行業新創企業,也催生出了一批批可靠性和穩定性較高的產品。擁有中國該領域唯一重點實驗室的中國電子集團公司第41研究所,憑借著本土測試領域的龍頭地位,通過屬下的青島興儀電子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地實現了由技術到產品的轉化,開發出了多款具有很高技術水平的產品。該所研制出的高純微波合成信號發生器、微波噪聲系數分析儀、便攜式射頻頻譜分析儀、2.5Gb/sSDH/PDH數字傳輸分析儀、高性能的光通訊設備,包括光譜分析儀和高性能微型光時域反射計,還有高速數字示波器等,目前都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產品系列。其中AV1489型高純微波合成信號發生器采用全正向設計方法,突破了高純度微波頻率合成等多項關鍵技術;AV3984型微波噪聲分析儀突破了智能微波噪聲源等多項關鍵技術;AV4022型便捷式射頻頻譜分析儀突破了小型化設計與制造等關鍵技術,還有高性能的AV3600系列的寬帶矢量網絡分析儀,DT系列數字電視碼流實時檢測儀等。另外,該所還與海信集團一道,研制出了數字電視全部四個層次上的測試儀器。無疑這對中國的數字電視產業的發展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些儀器除了能解決所有通用協議分析外以及物理層的各種指標的測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結合中國數字電視標準和特點,保留了很好的可升級性。
三、電子測量技術的發展方向
我國測試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設計階段,而且已采用了工業界先進的計算機I/O總線標準和數字化總線、儀器總線相結合的標準,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如何進一步發展,發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這是擺在從事測試技術的每個工程人員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任何技術的發展均取決于社會發展的需求。根據安捷倫公司在1996年對檢測成本統計:硬件成本6%,檢測開發24%,檢測操作57%,維護成本占13%。除了硬件成本外,其它三項基本是軟件開發、維護、操作成本。因此,對TPS的開發、移植、維護、重用,應是測試系統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美國在ABBET(廣域測試)對測試軟件作了重點描述和規范。它以信息模型對測試信息進行規格化描述,消除了層次間測試信息移植、共享和應用的障礙。將測試從宏觀上劃分為產品描述層、測試策略和要求層、測試過程層、測試資源管理層、儀器控制層等內容。其根本目的是建立一種通用的ATS開放系統體系結構,從該體系結構再衍生出由具體硬件、軟件和系統實現的體系結構,達到測試貫穿于產品從設計思想到裝備現場的整個壽命周期,包括從一個壽命周期階段到另一個壽命周期階段相關測試信息的傳遞;生成所需測試程序與過程中信息的使用;故障隔離和修理時,在編寫報告和診斷操作中測試維護信息收集和診斷信息反饋。同時通過漸近方法確定ATS開放系統體系結構。計劃了四個發展項目,每個發展項目完成后,產生一個ATS開放系統體系結構的完好部件,從而增加了該體系結構的開放程度與能力水平。四個發展項目分別解決“儀器互換性和互操作性”、“TPS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壽命周期信息交換”、“過程與工具”。通過四個發展項目產生了ATS信息架構和軟件架構。在測試領域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給予高度重視。
3.1總線接口技術
總線是所有測試系統和故障診斷系統的基礎和關鍵技術,是系統標準化、模塊化、組合化的根本條件,國內外都是依據總線系統來組建各類測試系統,以確保硬件、軟件、系統級的兼容性、互換性和重構功能,研究和開發總線系統是設計、研制開放式體系結構的核心任務,也是測試系統技術研究的關鍵技術。
采用總線結構設計的系統,具有簡化系統設計、可靠性高、維護性好、產品易于升級換代,便于組織生產工藝和成本低,真正能變串行生產為并行生產等重要優點。VXI總線技術是二十世紀末出現的一個新的母線技術。它首先出現于美國,應用于美國空軍電子測量儀器。VXI總線將VME總線和GPIB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新的標準,這種模塊式儀器平臺可以滿足未來儀器應用的需要,使電子測量儀器和系統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VXI總線是一個新的行業標準接口母線,是一種完全開放的、適應多廠家儀器產品(模塊、插卡式)的行業標準。這個標準的推出有三個原因:一是適應技術發展的要求,二是多廠家的儀器缺乏互聯性,三是軍方的需要,而且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軍方需求什么?一是軍用電子測量儀器戰爭現場所強調的便攜性,VXI可以大大減小設備的體積和重量;二是大大提高測試速度,VXI比GPIB的速度可提高40倍;三是測試系統的適應性、靈活性大為提高;四是價格適中;五是有利于充分發揮計算機的作用。
通用測試技術基礎的關鍵技術
3.2軟件平臺技術
軟件是組建系統核心技術之一,對于測試軟件、TPS可兼容、可移植和重用一直是測試系統的關鍵技術。擬建立測試軟件通用平臺,重點研究CORBA、DCOM、COM等中間件語言。
這些軟件充分利用了現今軟件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在基于網絡的分布式應用環境下實現應用軟件的集成,使得面向對象的軟件在分布、異構環境下實現可重用、可移植和互操作。主要原理是引入中間件(Middleware)作為事務,完成客戶機(Client)向服務對象(Server)提出的業務請求,實現客戶與服務對象的完全分開,客戶不需要了解服務對象的實現過程以及具體位置。
同時提供軟總線機制,使得在任何環境下,采用任何語言開發的軟件只要符合接口規范的定義,均能集成到分布式系統中。
同時對現有的IVI、Vpp、SQL、ODBC、VRML語言等進行應用研究。
3.3專家系統技術
由于專家系統具有很好實用性,已被廣泛應用于科學、工程制造,尤其是宇航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美國自由號空間站、歐洲尤里卡平臺、哥倫布空間艙,以及日本的吉姆艙都設計了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在新一代載人航天器——航天飛機、載人飛船,作為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的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自由號”空間站是美國大型載人航天工程。由于該工程結構龐大,設計復雜以及高可靠和高自主性要求,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診斷專家系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NASA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空間站系統級管理、故障診斷以及分系統級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的研制工作,包括診斷推理專家系統。由于故障診斷專家系統以其在實際應用中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效益受到了工程界的普遍重視,專家系統已成為故障診斷技術發展的主流。專家系統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開發一個成功的專家系統需要系統設計人員與應用領域中的人類專家密切合作,一般將專家系統的設計人員稱為知識工程師(KnowledgeEngineer),將參加專家系統開發的人類專家稱為領域專家(DomainExpert)。專家系統(ExpertSystem)是一種模擬人類專家解決領域問題的計算機程序系統。專家系統內部含有大量的某個領域的專家水平的知識與經驗,能夠運用人類專家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推理和判斷,模擬人類專家的決策過程,來解決該領域的復雜問題。從處理問題性質看,專家系統善于解決那些不確定性、非結構化的問題,主要用于知識處理,而不是數據信息處理。從處理問題的方法看,專家系統則主要依靠知識表達技術、知識推理、知識收集和編碼,知識存貯和編排,建立知識庫及其管理系統,利用專家知識和經驗求解專門問題,而不是數學描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從系統結構看,專家系統則強調知識與推理的分離,因而系統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和擴充性。從知識推理能力看,專家系統的工作是在環境模式驅動下的知識推理過程,而不是在固定程序控制下的指令執行過程。從咨詢解釋能力看,專家系統不僅對用戶的提問給出解答,而且能夠對答案的推理過程做出解釋,提供答案的可信度評估。專家系統能不斷對自己的知識進行擴充、完善和提煉。而傳統程序都無法做到。專家系統內部包括兩個主要部分:知識庫和推理機。因為專家系統依賴于推理,它必須能夠解釋這個過程,所以它的推理過程是可檢查的,解釋機是復雜專家系統的一個必要部分。
由于專家系統具有很多突出優點,如:適應強。它能在任何計算機硬件上使用。專家系統是專家知識的集成,具有高水平的復合性,由幾個專家復合起來的知識,其水平可能會超過一個單獨的專家,而且復合專家知識在任何時候可同時和持續地解決某一問題。而且持久性好。專家知識是持久的,不會像專家那樣會退休,或者死亡,專家系統可以比專家反應更迅速或更有效。某些突發的情況需要響應得比專家更迅速,因此實時的專家系統具有重要應用。
專家系統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專家系統的發展。一般診斷專家系統開發可以采用高級程序語言、通用人工智能語言、專家系統工具,也叫專家系統外殼來進行。
根據需求采用專家系統工具來開發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因為,專家系統工具是一個具有知識表示和推理機的基本框架系統,能保證快速、高質量的組建、開發出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因此,研究和開發專家系統和專家系統工具是組建測試系統和故障診斷系統的基礎和關鍵技術,是測試技術的重要研究內容。
3.4虛擬測試技術
通過虛擬測試系統,可以使產品歷經虛擬設計、虛擬加工、虛擬裝配、產品性能虛擬測試和虛擬使用全過程。虛擬測試的結果信息可用于優化、改進虛擬制造技術中有關的設計和過程參數。由于虛擬測試在虛擬制造技術中應用的普遍性,能促進整個虛擬制造技術體系更為完備和工程實用化。因此,開展虛擬制造環境的虛擬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而計算機技術、虛擬技術和測試技術的發展,以及大量工程實用數據的積累,也使得建立虛擬測試系統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我們開展虛擬測試技術研究,就是用虛擬工程概念解決型號研究中的實際測試問題。通過構造型號虛擬測試環境解決型號研制過程中的測試具體問題,包括參數精度測試,各種物理參數的虛擬產生,過程測試方法的模擬、測試程序的執行檢測,對象模擬,以及虛擬模發、模飛等。
通過構建軍事裝備或大型工程的虛擬測試環境,建造一個通用的虛擬測試平臺,可以適應各種型號模擬測試試驗,對每種型號的測試需求均可在此通用的虛擬測試平臺進行試驗驗證測試,通過虛擬測試驗證,修正、完善軍事裝備的設計、提高研制質量;同時在明確軍事裝備和大型工程需求情況下通過虛擬測試環境可對需要設計的測試發射控制系統和各類測試分系統體系結構(分布式多總線復合結構或嵌入式單機箱系統)、系統組成、配置、功能模塊要求、實時性、傳輸性、可靠性、維護性均可在通用的虛擬測試平臺上完成演示驗證,進行完善設計和研制。當前,虛擬測試的研究和應用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是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虛擬測試,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虛擬測試的核心思想是“軟件就是儀器”。其實現途徑是在一定硬件基礎上,利用計算機和軟件及相應算法來替代傳統測量儀表和裝置,如:信號調理與傳輸儀表,信號顯示記錄儀、存儲儀表、信號分析與處理儀表,以及有關控制、監控環節。
另外,就是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測試?;谔摂M現實技術的虛擬測量,則是在虛擬現實環境下,借助多種傳感器和必要的硬件裝備,根據具體需求,完成有關的測量任務。在虛擬環境下可以設計、構建所需要的虛擬測試系統,進行虛擬測試、虛擬測量操作、測量過程仿真及虛擬制造中的虛擬測試等。
在虛擬現實環境下進行虛擬測試,能夠將人、測量設備、測量系統模型和測量仿真軟件集成于一體,提供良好的人機交互和反饋手段,產生逼真效果。然而目前虛擬現實的硬件設備和工具價格昂貴,VR技術在測量領域的應用應注重技術功能的實現,不必追求高檔的、完全的VR環境。
上述兩類虛擬測試最大區別是:基于虛擬儀器技術(VI)的虛擬測試盡管也被稱做“虛擬”,但是,它不可能完全虛擬,其中,被測量對象模擬化不虛,傳感器不虛,數采不虛,測量操作不虛,測量結果不虛。而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測試,一般強調交互和沉浸,首先要使參與者有“真實”的體驗,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提供多感知的能力。目前基于虛擬儀器技術的虛擬測試和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虛擬測試日趨走向集成和融合。虛擬測試可以降低實際測試操作的費用,減少在危險環境中實際操作的危險性,虛擬測試所具有的擬實性、靈活性和低成本,使之成為虛擬現實技術的一個主要應用領域。尤其在虛擬制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貫穿于虛擬設計、虛擬加工制造、虛擬裝備以及產品性能檢測和使用的全過程,實現虛擬制造各個階段有機銜接,推進虛擬制造技術的發展和工程化。因此,開展虛擬制造環境的虛擬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而計算機技術,虛擬技術和測試技術的發展,以及大量工程實用數據的積累,也使得建立虛擬測試系統具備了現實的可能性。
四、展望未來
綜上所述,21世紀的電子測量儀器隨著芯片技術和DSP技術的發展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性能,隨著計算機技術與儀器的進一步融合,儀器的易操作性,易升級性,測量能力,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軟件無線電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各個領域,仿真技術將為用戶的設計和驗證提供了更加強大和方便的工具。自動測試系統經歷了從GPIB系統到VXI系統,從VXI系統到VXI與GPIB混合系統的發展歷程,越來越多的軍工用戶希望擁有一種長壽命且高性能的系統標準體系來承擔日益復雜的測試壓力和維護成本的壓力,面對未來的挑戰,LXI儀器將在繼承現有測試技術的基礎之上,為下一代測試技術和測試儀器,特別是ATS測試系統的革新帶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李保安,李行善的[基于組件的自動測量系統(ATS)軟件體系結構],電子測量與儀器學報,2002年04期
【2】何玲松,張蓉,【基于Web的網絡化虛擬儀器技術及應用】,中國機械工程,2002年09期
【3】唐德琴.軍用電子側量儀器技術發展戰略研究[J].電子科學技術。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