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視媒體為提高收視率,會有意提高自身的娛樂化性質。新聞的娛樂化現象,對媒體及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
(一)新聞娛樂性質增強現在新聞節目中,娛樂性質的新聞越來越多。在一些時事熱點新聞的播報中,穿插著很多的新聞花絮。例如,在反腐性質的新聞中,除了腐敗問題進行評析,還報道了很多官員的私生活內容。
(二)軟新聞越來越多如今的電視新聞節目中,軟新聞越來越多,時事評論等硬新聞越來越少。媒體更加關注平民生活,增加了很多有關民生的報道。這樣一來,老百姓有了更多的發言權、選擇權,對新聞節目更熱衷了,使節目的收視率大大提高了。
(三)播報方式戲劇化電視新聞娛樂化,還表現在媒體播報新聞時強調生動性及故事性。媒體在制作新聞節目時,會有意借鑒文學作品、電影藝術等中的表現方式,提高新聞的耐看性。這就使得新聞的戲劇感較強,人物刻畫生動,情節豐富,有效了增加觀眾的瀏覽興趣,提高了新聞的收視率。
(四)主持人的明星化有些新聞欄目會請明星擔任主持人,強調與觀眾的現場互動,旨在拉近媒體與觀眾間的距離。第一,很多媒體會邀請明星、作家、社會名人等被觀眾所熟知的人物參與節目主持,如請李敖主持《李敖有話說》。第二,媒體會對主持人進行“明星化”包裝,讓他們的外形、表達、風格等方面都更加時尚。
二、新聞娛樂化的影響
(一)新聞娛樂化的正面影響(1)強調以受眾為中心。新聞娛樂化關注觀眾的收視感受,力圖貼合觀眾內心需求。這樣使得播報方式更加豐富有趣、而不再是一味地說教,提高了新聞的欣賞性。(2)利于文化的傳播普及。新聞的娛樂化,更新了觀眾心目中對新聞“正統”、“嚴肅”的刻板印象,利于進行“寓教于樂”。新聞欄目通過介紹豐富生動的資訊,讓觀眾在感官愉悅的同時開闊了視野。另外,對硬新聞的適當娛樂化包裝,利于觀眾接受新聞中的觀點。像《新聞聯播》中,海霞、郭志堅等新主持人,他們的播報因而更加生動,受到了觀眾們的喜愛。
(二)新聞娛樂化的負面影響(1)新聞功能的異化。讓觀眾了解事實、獲得信息,利于其進行社會決策是新聞的首要功能。但新聞的娛樂化會弱化這一功能,使得觀看者在得到感官娛樂后往往不再進行深刻思考。很多觀眾過分關注明星八卦、名人丑聞等事件,但對住房、醫療、教育等與生存密切相關的內容卻不那么重視。(2)過度娛樂化導致公信力下降。新聞欄目不應僅僅滿足觀看者的好奇心,更應使其視野開闊、思維深刻。新聞娛樂化雖然提高了觀眾的觀賞興趣,卻容易忽略他們求知愿望、讓他們思想受益。有些新聞欄目的娛樂氛圍濃厚,但實質內容少、不足以引發觀眾思考、豐富自身內涵。因此,新聞媒體人應當本著為社會、為觀看者負責任的態度,制作一些內涵豐富的欄目,對觀看加以正向引導、提高他們的觀看品味。這樣的新聞節目才不至流于膚淺,也才會提高媒體的公信力。(3)不利于媒體長期發展。目前,新聞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不利于媒體的長期發展,表現在:第一,很多媒體在相同時間播放題材、內容相近的節目,致使資源浪費。第二,有些媒體直接將自身定位為“娛樂媒體”。這樣的選擇雖在短期可提高觀眾們的觀看興趣,但因過分強調娛樂性,讓新聞的評論性、深刻性均不理想,無法突出新聞的本質功能。
三、新聞娛樂化的健康發展對策
(一)保證真實性新聞具有較高的真實性,才能夠使媒體長期穩定的發展。雖僅僅事件屬實不見得構成新聞,但若報道描述生動卻真實度差,也根本不具備作為新聞的可看性。因此,在制作新聞時,首先考慮的就是播報信息的真實準確性。就是說,新聞報道應當反映人物、事件的原貌,而不是脫離事實進行改裝、杜撰。
(二)遵守法律及道德電視臺作為一種大眾傳媒,擔負著宣傳法制、弘揚正義的社會責任。因此,電視媒體在制作新聞時,應當遵紀守法并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不然,新聞媒體若利用自身便利,肆意對他人進行抨擊、杜撰,會對別人造成傷害,也讓受眾者失去了辨別真相及獨立思維的能力。現在比較典型的是有些媒體有意挖掘名人隱私、制造緋聞,并對其大加報道,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違反了國家有關法律。因此,新聞媒體在進行傳媒活動時,必須對社會負責、遵紀守法。
(三)追求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媒體人在制作新聞時,有責任樹立正向的輿論氛圍,為社會傳遞正能量、為人們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糧。因此,新聞的價值取向應當積極,情趣要高尚,理念應深刻,堅決杜絕新聞的膚淺化、庸俗化。新聞媒體通過傳遞正向、健康的信息,利于觀看者的生存發展,也利于社會總體的有序發展、經濟效益的持續提高。
媒體在制作新聞時,往往會在新聞內容、表現手法、主持人風格等多方面進行包裝,實現娛樂化功能。新聞的娛樂化,能夠讓觀眾獲得愉悅體驗,增加對新聞的觀看興趣。但同時,新聞的“真實”、“嚴謹”、“健康”等本有屬性也被弱化了。觀眾觀看過度娛樂化的新聞后,雖滿足了好奇心,但因獲得有益信息少,也會逐漸降低對節目的興趣。因此,媒體應當為社會負責,制作更多內涵豐富、耐看度高的新聞節目。
作者:劉亞明 單位: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