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家審計職業能力的特性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國家審計是審計分支中最具權威性的一支,它擁有代表公眾監督政府的公共權力。正是由于國家審計處在公共管理的體系之中,它的職業能力的特殊性則更加明顯:
(一)全局性視角
從事高質量的國家審計工作,在審計人員個人能力的培養方面,必須建立全局性視角。所謂的“全局性視角”,是指審計人員在分析審計事項時,應當考慮到審計事項只是一個結果,它是被審計單位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最后結果。當然,也可以從廣義上將全局性視角理解為審計人員應當以大局為重,以人民利益、國家利益為重,而不應當過多考慮被審計單位的特殊情況。在現實中,審計判斷的作出,審計方法的選擇,審計程序的采用,審計結論的提出,審計建議的擬定等等,都應當考慮全局性視角。在行政系統中,對相關業務的處理往往需要一定的高度,這個高度可以通過全局性得以體現,它是審計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基礎。除了分析能力對全局性視角的體現以外,觀察審計對象的能力、解決審計問題的能力與把握審計標準的能力等等,無不與全局性視角有關。
(二)政策性基點
政策性是國家審計、民間審計和內部審計都考慮的問題,但是,國家審計對政策性有最高的要求。我國國家審計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審計應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審計服務于誰的問題,以及審計應當符合國家的政策導向并且嚴格執行有關政策的要求,一直是我國國家審計重點考慮的問題。在國家審計領域,合法性審計是重中之重,它集中體現了政策性這一國家層次的要求。如果從國家審計職業能力角度看,政策性基點的意義是:國家審計人員應當具有充分的政策理解能力、政策分析能力、政策執行能力、政策評價能力和政策建議能力等等。沒有貫穿政策性基點的審計人員的所謂職業能力,是空洞的能力,是無效的能力。
(三)程序性思維
在審計中,不乏按照程序處理業務的思維。但是,國家審計處在行政系統之中,依法行政的要求(法律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程序方面)實際上將審計的業務流程化,審計工作的任何流程上的失誤都可能成為被審計單位進行申訴的理由;由于現代公共管理越來越透明化,審計的任何程序上的欠缺,都可能成為公眾發現審計失誤的起因,因此,遵循程序性的執法理念,就成為國家審計的重要原則。然而,民間審計不同,即使簡化了一些審計程序,由于審計過程本身的非公開性,而那些不恰當的做法可能也不為人知,加上審計結論可能滿足了被審計單位的需要,進而由于缺乏對那些偷工減料行為的發現機制;從而,民間審計對審計程序中主要節點的關心變得淡化,甚至只顧結果,而不顧實質。在內部審計領域,程序性思維同樣被淡化;內部審計人員受到的行政性約束是比較少的,他們的審計程序比較靈活,而同時又缺乏對這些程序運用結果的外部監督,因此,至少在觀念上,對程序性思維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如果從審計職業能力視角來考慮,是要求審計人員具有很高的執行能力,而且對被審計單位內部執行力的識別、分析與評價,同樣具有相當的勝任能力。
(四)行政性限制
在我國,國家審計處在行政體系之中,受到的行政性限制是比較多的,這意味著,從審計戰略的選擇、審計項目的確定、審計計劃的編制、審計業務的實施、審計報告的撰寫以及審計處罰的復議,都受到各種法律法規的限制。這種控制公共權力的制度設計是必要的,造成的后果是,審計人員在個人勝任能力的塑造中,應當具有濃厚的組織觀念,并且自覺接受各個社會組織監督,特別是來自政府在行政上的約束。在這里,可以將“行政性限制”的意義理解為廣泛行政約束下的自律能力的培養。它告訴審計人員,甘于接受限制、并且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同樣是一種能力,而以權力畏懼另一種權力的意識,源自對社會公知的認同,實際上是自律能力的體現。
二、國家審計職業能力的外在特征分析
國家審計的發展歷程表明,審計范圍與作用越來越突出,而審計職業能力在外在方面也越來越表現出時代性與地域性特征:
(一)時代性印跡
在審計發端的奴隸社會,“聽其會計”成為一種初級審計形式,奴隸主對其人的監督幾乎不需要第三者———審計人的參與,奴隸主充當了審計人角色,而當時的審計主要依靠權力的威懾力,對職業能力是不用考慮的,因為這種制度安排是財產所有者的設計,在對委托的道德風險具有充分考慮的情況下,奴隸主親自從事審計并無不妥;而到了封建社會,審計開始職業化,獨立審計人出現,但是,由于對皇權的人身依附,審計人也不過是人的角色,這時,審計職業能力強調的仍然是權力運用的能力,而業務能力并不重要。到了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的推進,審計成為一項重要的監督工具,這時,真正超越人身依附的審計機關出現了,審計職業能力就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審計職業能力的評價,開始由個人的好惡轉變為依靠公共決策確定的屬于組織約定的標準,而職業能力的內涵也由崗位職責導向下的勝任能力來決定,這時,職業能力才真正回歸它的自然屬性和科學本質。這些都表明,國家審計職業能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的內涵與外延都可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是一成不變的。
(二)地域性標記
國家審計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它是一定社會形態下制度演進的產物;而社會制度是以國家為空間單位的,在不同國家因為治理理念的差異,國家審計也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別。在審計制度存在很大差異的情況下,審計職業能力也肯定存在顯著的差別。這就是審計職業能力的地域性標記。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特點,這導致中國國家審計職業能力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表現是:(1)中國國家審計具有強烈的政治導向性。無論是對審計機關還是審計人員,我們都強調政治立場的堅定性,甚至對審計人員的考核與晉升都離不開政治評價的內容。(2)中國國家審計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在《憲法》授權的審計領導體制下,我國審計工作基本上屬于“一盤棋”的布局,全國審計工作會議的精神在各個行政層級審計機關中得到了上行下效;審計工作內容與重點上的高度一致,證明了我國審計工作的統一性。(3)中國國家審計具有“運動式”特點。從歷史上的教育行業專項審計、糧食行業的專項審計到抗震救災專項審計等等,我國國家審計都表現出大兵團式作戰的特點,各級審計機關階段性審計重點的一致性與集中審計資源去辦一件事,是我國國家審計常有的做法。以上這些我國國家審計地域性的特殊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對審計人員的職業能力發生影響。
作者:馮均科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