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我國區域會計教育論文范文

我國區域會計教育論文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區域會計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區域會計教育論文

一、會計教育學校與學生

中國長期大一統的封建教育以儒學的“四書五經”為正統,視經商和理財為末流“,會計”不得登大雅之堂,會計教育是與數學教育結合在一起進行的,江蘇會計教育沒有不同。江蘇近代教育是以1861年蘇州人馮桂芬寫成《校邠廬抗議》一書為標志,他提出了“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社會變革思想,成為洋務派先聲,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先導(劉正偉,2001)。1896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南儲才學堂(1901年清政府下興學詔將所有書院改設學堂,1902年改為江南高等學堂),招收學生120人,分交涉、農政、工藝、商務四門,其中商務分為各國好尚、中國土貨、錢幣輕重、各國貨物衰旺等目,此時才開始涉及商業教育。1898年劉坤一繼任兩江總督,為振興實業而創辦南洋高等商業學堂,這是當時最早的商業學校。1909年新任兩江總督端方奏準把南洋高等商業學堂和中等商業學堂合并為江南高、中等商業學堂,附設銀行、稅關各專修科(潘懋元等,1993),包括大清銀行學堂在內僅有的兩所經濟專科學堂,為當時試行改良中國會計培養了24名精通西式簿記的會計專門人才,人雖少,但他們與從日本、美國留學歸來的經濟管理專門人才一起,后來大都成為推動中國會計教育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成為我國最早的一批會計學教授(郭道揚,1997)。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把大學分設文、理、法、商、醫、農、工七科,商科之中又分設銀行學、保險學、外國貿易學、領事學、關稅倉庫學和交通學六門,六門中簿記與會計學課程的開設有了明顯的增加。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開始設商業專修科,楊杏佛出任首任商科主任,1921年國立東南大學成立,初設5科24系,后調整為6科31系,商科下設普通商業、會計、工商管理、銀行理財等7個系,同年由南京遷至上海,成立中國第一所商學院———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為上海財經大學前身),馬寅初兼任教務主任,郭秉文任校長;1924年,潘序倫完成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商學碩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商業經濟學習獲得博士學位歸國,接任上海商科大學的教務主任,還兼任暨南大學商學院院長。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全國院系最全、規模最大的一所綜合性大學,設8個學院34個系,其中商學院設有銀行、會計、工商管理和國際貿易4個科,1935年經過調整取消商學院;民國時期至1948年(民國37年),開設會計科或課程的學校還有江蘇省立江蘇學院、私立江南大學、私立建國法商學院、私立重輝商業專科學校、私立東吳大學等。特別在當時共產黨領導的蘇皖邊區創建的位于淮安的華中新聞專科學校還專門設有會計專業。1927年,潘序倫在上海設立“潘序倫會計師事務所”,并在事務所內設立會計補習學校,次年,將事務所改名為“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同時擴大會計補習夜校,改名為“立信會計補習學校”,1937年夏天,正式創立經當時民國教育部批準立案的私立“立信會計專科學校”。

解放后,經過1952年前后和1956年前后的兩次院系調整,江蘇的高校主要留下的是理工科專業,又經過1961-1963年的全面整頓后,江蘇高校由1960年的80所下降到29所,文科專業設置偏少、財經、政治等專業由于調整到其他省市而出現空白。十年后經過撥亂反正和教育的恢復,到1988年,江蘇全省范圍73所高等學校設置會計專業(包括財會管理專業)的學校有37所,占江蘇高校總數的50.7%,包括南京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華東工學院、南京航空學院、江蘇工學院、南京化工學院、無錫輕工業學院、蘇州絲綢工學院、鎮江船舶學院、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南京糧食經濟學院、南京林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電力專科學校、南京航務工程專科學校、蘇州大學、淮海大學(淮海工學院)、江蘇化工學院、揚州師范學院、常州技術師范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鹽城工業專科學校、江蘇會計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南京審計學院、金陵職業大學、常州工業技術學院、江南大學、蘇州職業大學、沙洲職業工學院、常熟職業大學、南通職業大學、彭城職業大學、鹽城職業大學、淮陰工業專科學校、連云港職業大學等(江蘇省志《教育志》,2000)。江蘇會計專業培養學校數與全國其它地區比較,普通專科、普通本科排名第一,成人專科、成人本科、碩士和會計碩士專業排名第二,最高層次的博士排名第九,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逐漸擴大,超過大多數區域的規模擴張速度(見表1)。與此相對應的學生規模普通本科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列第一,普通本科的招生數與普通專科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以及成人本科的在校生數和招生數列全國第二。

截止2011年,江蘇各高校各層次開辦會計專業的學校和學生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其中全省163所高校(包括獨立學院、成人高校)有138所開設會計專業,占江蘇高校總數的84.7%,與1988年相比,22年內該比例上升67%,本、專科會計專業在校生達到111892人,當年招生數達到33329人,在校生規模100人以上的有113所,500人以上的78所,1000人以上30所,1500人以上19所,2000人以上11所,在校生規模前二十名分別是:南京審計學院(6428人)、南京財經大學(5170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4318人)、江蘇城市職業學院(4087人)、江蘇大學(3373人)、江蘇技術師范學院(3066人)、無錫太湖學院(2999人)、蘇州職業大學(2906人)、南京農業大學(2657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2553人)、常州大學(2150人)、徐州工程學院(1855人)、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1821人)、南京審計學院金審學院(1648人)、金陵科技學院(1564人)、中國礦業大學(1548人)、揚州大學(1534人)、蘇州大學(1528人)、江蘇科技大學(1512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1454人),這二十所高校的在校生數占江蘇125所高校全部在學生數的48.4%。總體上,從培養學校數和學生規模上,江蘇的普通本科教育基本領跑全國,普通專科、成人專科和成人本科以及碩士教育也進入第一梯隊,但會計專業碩士和博士教育水平較低。

二、會計教育師資力量

古代會計教育沒有專職教師,一般作為數學的應用而列入私塾和政府高等學府進行教學,職業會計教育采用師傅帶徒弟方式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將會計作為一門技術和專業在學校進行教育是近代的事情。近代最早創辦的商業專科學校為江南高等商業學堂和大清銀行學堂,當時教師有些是早期留洋(主要是日本、美國等)歸來的,有些直接聘用外國教習。民國時期,留學教育更加發展,也造就了許多大師。當時全國擔任經濟學、會計學課程的教授、副教授以留美歸國的留學生最多,其次是歐洲和日本,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國內大學和研究院培育出來的人才(郭道揚,1988),江蘇的情況類似,根據南京大學校史資料,南京大學在國立東南大學時期(1914-1927),商科的師資力量很強。中國會計博物館列出了十八位中國會計名人(見表4),其中潘序倫、楊汝梅(予戒)、謝霖、楊端六、徐永祚、雍家源、葛家澍、李寶震、楊紀琬、婁爾行、顧準等11位與江蘇(上海在1928年前行政區劃屬江蘇)有關系,要么出生在江蘇,要么工作在江蘇,要么兼而有之,他們與其它會計教育家一起共同支撐了中國近代以來現代會計教育的大廈,也從另一個角度映證了江蘇會計教育師資力量之強。當代會計教育師資從教育行政部門統計進行研究是一個視角,從專業協會視角研究是一個更有意義的視角。根據中國會計學會網站公布的資料,截止2013年8月,中國會計學會現有會員3338人,資深會員為149人、高級會員為1918人、個人會員(初、中級會員)為1271人,其中:高校資深會員和高級會員分別為75人和851人(為有詳細單位信息的1472名高級會員中數字),可以從資深會員和高級會員在全國各區域的分布情況來了解高校會計師資的情況。江蘇目前高校高級及以上會員數排在北京(145人)、遼寧(73人)、上海(67人)和廣東(67人)之后,列第五(60人),不屬最強。總體上,江蘇會計師資力量經過了民國最強→解放后30年弱→改革開放后逐漸恢復→目前次強的過程。

三、會計教育課程與教學

古代會計課程作為算學的應用部分而沒有獨立分科,實際應用教育是通過老會計帶徒弟方式進行,學習內容包括算盤使用、文字識讀、毛筆書寫、錢幣鑒別和清點、錢賬與物賬核對、賬簿開設與記錄等。正規的學校會計教育是在近代主要通過學堂和學校聘請外國教習和出國留學生學成回國興辦會計教育而開始的。特別是當時國立東南大學商科及由此衍生的上海商科大學,管理人員如楊杏佛、馬寅初、潘序倫等都是留美博士,他們充分借鑒了美國高校的商學課程體系。以潘序倫為例,潘序倫將各大學商學院的專業課程體系總結為:簿記學(初級會計)、高級會計學、審計、決算表之分析解釋、設計會計、公司會計、制造業會計、銀行會計、各業會計(包括電業、礦業、棉紡織等)、政府會計(包括交通、鐵道等)、訴訟;與會計有密切關系的學科還有:基本學科(包括國文、數學、英文)、經濟學科(包括經濟學、財政法、銀行貨幣學)、商事學科(包括商業組織、工商管理、市場銷售、運輸保險等)、民商法規(包括民法、商業登記法、公司法、商標法、票據法、保險法、破產法、所得稅、遺產稅條例)、技術學科(包括投資數學、統計方法及制圖、珠算、書法)(潘序倫,2008),基本借鑒了美國體系。

1949年至解放后30多年,我國采用原蘇聯的專業課程體系,包括會計核算原理、部門會計學、部門經濟活動分析(即“老三門”)和部門財務管理課程,實踐證明這種細分部門的課程體系及會計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需要。1978年改革開放后,首先從財經和文科院校開始討論課程體系改革問題,打破部門會計藩籬,形成了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等五門核心課程為基干的包括電子計算機的應用、比較會計、會計制度設計等在內的新的會計學科體系(婁而行、石成岳,1984)。從1992年起國家全面進行會計改革,會計管理體制和課程內容變化較大,但課程體系變化不大。進入新世紀后,教育界引進項目教學、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理念等對課程體系進行了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啟動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項目,從2003年到2010年期間,教育部共評選出國家級精品課程3910門,其中本科類2535門,高職高專類1023門,網絡教育類209門,軍隊院校143門,共有746所高校的課程獲評國家精品課程,本科和高職高專合計共3558門(其中包括統計中未區分的2006年軍隊院校16門),這其中會計專業課程本科25門,高職高專類22門,共47門,北京和浙江各六門并列第一,湖北和上海次之,江蘇以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一門《會計學原理與技能》墊底。2007年國家公布的會計學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學校分別為中央財經大學、東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五所大學,沒有江蘇高校。全國高校特色專業建設名單中,江蘇會計專業建設點只有三個(分別是金陵科技學院、南京財經大學和中國礦業大學),在全國中等偏上。總體上,民國初期以江蘇(包括上海)為代表的華東開創了系統會計教育的先河,使會計學成為獨立的社會科學,改變了會計教育模式和政府對會計教育的理念,其會計教育和會計人才的培養為各大學、企業、政府機構提供了大量專門人才,為當代會計教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目前江蘇的會計課程和教學水平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四、結論

通過對江蘇區域會計教育的歷史與現狀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近代江蘇學校會計教育水平要高于現代學校會計教育。

現代意義上的正規學校會計教育盡管源起于北京的京師大學堂,但是江蘇卻后來居上發展最快,成為整個中國會計教育最發達的地區“,上海乃至華東是舊中國會計教育事業發展的中心。而其次是北京、天津及中南地區。”(郭道揚,1997),主要表現在最強的師資隊伍集中在此地、由于實業和經濟發達形成理論與實際結合最緊密、學生規模大和質量最高等方面。

(2)強烈的社會需求是江蘇會計教育發展的動力。

洋務運動和清末維新運動的失敗促使國人從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等方面研究救亡圖存的真理,因此國內教育和留學教育主要集中在文、法科目,后來是商科,對包括會計在內的文科教育的需求很大,潘序倫在會計事務所從業的基礎上于1928年附帶創辦了立信會計補習學校,由于舊企業會計人員和新學員,特別是女性學員的巨大需求,僅1928年至1937年就培訓學員累計4783人,平均每年四、五百人,從1938年到1952年共有學員83013人,平均每年5500多人(李海波,1998),而同期國立大學受名額限制招生則少得多,據江蘇教育廳民國23年(1924年)統計,江蘇全省專科以上學生共5493人,民國27年(1938年)中央大學當年招生673人,抗戰八年共招生約4000人,金陵大學才招生1000多人(江蘇《教育志》資料),這就充分說明社會對會計教育需求之強烈,其背后的原因則是相對發展的經濟。

(3)江蘇會計教育以師為先非常明顯。

歷史上,江蘇教育具有以師為先的特征(陳乃林、周新國,2007),即高素質教師參與教學,江蘇會計教育以師為先的特征更加明顯,如謝霖、潘序倫等留學歸國高級科技人才不僅參與會計教學,而且還積極身體力行針對社會需要創辦學校和會計事務所,這些學校聘請的大都是兼具理論與實踐于一身的高水平教師,這些師資不僅精通國際會計,具有國際視野,而且熟悉國內行業、企業,這就保證了會計教育的高起點和高水平。

(4)會計教育具有義利兼顧特點。

江蘇會計教育義利兼顧的特點也很明顯,中國傳統教育重義輕利,孔子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即此義,江蘇作為“東南財賦地”經濟相對發達,人們對經濟利益較為重視,由此產生義利兼顧的教育價值取向,從“蘇湖學派”的胡瑗、改良派的馮桂芬、王韜、薛福成、馬建忠等,到甲午戰爭后的南通張謇、常州盛宣懷以及后來的著名教育家黃炎培等,都是普通教育和實業教育領域的義利兼顧的典型代表,會計教育領域的謝霖、潘序倫等一邊開辦和經營會計事務所,另一邊在感覺會計人員多又素質低時,出于經濟考慮開始辦補習班、補習學校和出版圖書用品,這一方面提高了教育質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事務所收入和經濟效益,真正做到了義利兼顧。當代江蘇會計教育規模已經領跑全國,同樣也是這個特點的表現,尤其在“利”的方面更明顯,因為辦會計專業是相對成本較低的選擇。

(5)當代會計教育受政府的強烈影響。

解放后我國中央政府有過兩次院系和專業調整,地方也有過多次微調,江蘇曾將財經、政法專業都調到外省市,從而使江蘇的財經教育出現空白,這是解放后政府干預教育的明顯例子,目前,包括開設學校、開辦專業、招生規模、經費政策支持、教學評估和師資任用等重要方面,地方和中央政府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會計教育。1989年江蘇省提出“科技興省”戰略,1992年提出“科技興省,教育為本”的方針,1994年進一步充實為“科教興省”戰略,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998年的高校擴招,使會計教育規模急劇擴大。1997年江蘇全省范圍45所高校的會計在校生只有10709人,而2011年則為138所高校,有在校生111892人(包括本、專科和研究生),14年擴大近10倍,速度發展驚人,這一方面說明社會需求很大,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導向的結果。通過采用縱向和橫向比較法對江蘇區域的學校、學生、師資、課程和教學等會計教育內容的歷史與現實進行初步考察,發現不同時期和不同方面不同于國家整體與其他區域的特征,并得出了初步結論,可使政府和學校以及社會了解本地域會計教育的水平,并更有效地開展會計專業教育和進行教育改革,另外,這種結合區域和專業跨歷史的研究方法也給專業教育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由于歷史資料的缺乏以及有關統計資料格式和數據的前后口徑不一致與不完整(如中國會計年鑒),給研究帶來很多困難,大大增加了工作量,筆者希望歷史研究更細些,政府等有關部門的統計信息能夠更加科學和公開,使用更加便利。對于目前江蘇各高校人才培養、教學水平以及教育質量和會計教育未來趨勢等問題,可作為后續進一步研究的內容。

作者:楊仲杰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精品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湾佬中文娱乐网在线更新|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乱中年女人伦av一区二区| 狼色视频在线观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免费看污成人午夜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 一道本不卡视频| 日本电影免费久久精品| 亚洲午夜爱爱香蕉片| 波多野结衣无内裤护士|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亚洲jizzjizz妇女| 欧美精品偷自拍另类在线观看| 公交车忘穿内裤被挺进小说白| 艾粟粟小青年宾馆3p上下|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导航| 87福利电影网| 大佬和我的365天2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级毛片|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超碰|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 中文在线天堂网www| 日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欧美日韩在大午夜爽爽影院|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 神尾舞高清无在码在线| 啊灬啊灬别停啊灬用力啊免费| 都市美妇至亲孽缘禁忌小说|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中文字幕5566| 国产精品国产色综合色|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夜来香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www.天天射| 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一级一级人与动毛片|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 菠萝蜜视频网在线www|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