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繪畫教學中造型技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繪畫教學中有關造型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的誤區與解決的方式方法更是需要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并應進行探索和梳理,從而在教學實踐中產生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作者認為,繪畫造型法則的深入錘煉可以使藝術品變得愈發明了單純,充分運用自身文化知識、汲取作品所需的畫面語素營養,能使藝術家的日常關注與自身氣質相契合,使作品更令人回味。
【關鍵詞】繪畫教學;造型技法;有意味的形式;視覺圖形;物象轉化
物象造型技法的研究在繪畫教學中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課題,不同國家在各個時期、不同美術專業涉及于此的研究、理論、成果不計其數。然而在教學中,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在課堂中予以及時解決和辨析,以達到專業類美術院校的學生在觀念與繪畫技巧方面適應當下藝術發展的需要。
一、繪畫造型研究需要明晰的問題
第一,繪畫造型是照相技術絕對取代不了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反復說明此問題。相機是記錄影像、圖錄、事件、形象的工具,出現早期曾模仿西方古典油畫樣式或模仿中國畫花鳥、山水樣式構圖,在當代則產生觀念攝影作品。盡管如此,相機仍不能代替繪畫。筆者認為,攝影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行為,其作品就是藝術品;但機械與手藝有根本差異,因為人的操縱駕馭性存在,把照片作為繪畫作品模仿的臨本加以復制,本身便降低繪畫作品的藝術創造性與感染力(圖1至4)。此外,由于照相技術本身成像的特點,致使照片中物象關系的前后空間在顯影過程中平面化,僅是在平面中面積的保留。但在繪畫過程中面對的物象恰恰是體積比較后產生膨脹與收縮的效果呈現,單單是用“眼”看而未用“心”感受,則會陷入平面面積的比較中而無法自拔。第二,繪畫是將物象轉化為圖形研究的產物。將不可見的精神通過視覺圖形物化出來并非易事,通過物象造型訓練可以使畫家的思維進入一種繪畫的專業狀態,提高運用圖形思考及自覺地表達的重要能力。在立體主義呈現的藝術作品中,其將無形的光物化為各種圖形,變換畫幅傳達出不同情趣,從而使觀者感受到與眾不同的智慧,品味繪畫中有意味的形式。第三,繪畫中物象造型并非如一些人而言僅是其他藝術門類的附屬品,真正的繪畫藝術從來不是炫耀手上功夫的雜耍,而是從心而發物化的自然呈現。德國美術家瓦爾特•赫斯在《歐洲現代畫派畫論》中論述到:“自從印象派以來,藝術家的思想不斷環繞著藝術手段的自由、特殊規律性及純潔性等問題。他們要他們的作品從敘述性的、思想性的、寓意性的、一般預先安排好的意義內容中解脫出來,最后也從對立的現象界的描述中解脫出來。”[1]第四,繪畫藝術是包羅各方面藝術信息、知識的綜合產物,繪畫作品的呈現在不同時代的面貌也與其時代文化研究方向和文化關注度有關。比如在文藝復興時代,拉斐爾的藝術表現富有古典藝術的理想美,其藝術精神直接反映古希臘藝術的思想和氣質,體現其對古典藝術追求的理想典范,他的造型特點所確立的美的形式與精神直接影響到歐洲學院派古典主義藝術。從20世紀造型樣式上看,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從原始土著文化、東方異域文化、傳統異端文化,如日本浮世繪、中國水墨書法、印度的婆羅門藝術中吸收其獨具特色的文化營養,呈現出完全各異的藝術特點。
二、學習物象造型技法所要求掌握的相關研究
(一)對繪畫史的深研與思辨人類繪畫史發展長河中各時期發展狀態要熟識并深諳于心,只有對繪畫發展脈絡中自己所處的時期有較為清晰的比較與判斷,并掌握不同藝術樣式流派發展的特征與個性特點,才能更好辨析出自身作品的樣貌與位置。
(二)對繪畫造型表現工具的熟識繪畫在造型語言方面需要有基礎語言的熟識掌握與支撐,但并非要求是最好的標準,在試驗千百種方法后尋求最為貼切表達感受的方法即可。如席勒運用富有敏感精神頓挫的線條,梵高作品中極富感染力的對景、對生命的書寫揮灑,弗洛伊德畫面中在時間的印證下直指人心的肌理、色彩。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無一不呈現出他們對于自己熟悉的繪畫語言的深入挖掘與探索[2]。
三、繪畫造型語言訓練探索的方法
(一)看的方法首先,要在物象和紙面上看到空間,比如在地球儀上的倫敦和北京兩個城市的位置,要看到這兩點是在一個球上的不同空間位置的點連接而成的,是一條弧線,而不是兩點連接成直線。看到了這一點也就體會到人體的兩肩或兩只腳也是分別處在不同空間的兩個位置,起伏十分微妙,是圓弧線勾畫出來的。這是觀察的方法,而在紙上展示出物象準確空間需要較長時期的經驗積累[3]。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裸體男子像》中,整個軀干穿透畫紙,引導觀者視線隨著畫家創造的深度體會畫的空間。頭部的體積、胸廓的厚度、臀部的體塊,層層穿透空間,整個軀干部分凸現于畫紙,具有極強的造型能力和藝術感受力。畫面中造型結構一層層向畫幅里穿透,先是足,再是臀,然后是腰和胸廓。
(二)對人體解剖知識的認識與學習寫生前首先要選擇一個對物象有感受的位置,把所畫人體各部分位置放在畫面中體會到的、具有深度的三維空間中進行理解和刻畫。此時,處在空間中的人體肌肉解剖運動變化便成為重要的知識體系,其中的重點是人體的主要骨骼、表層肌肉、血管、韌帶以及它們運動變化的情況與規律,并要深入地理解和學習各塊肌肉與骨骼在運動中的形態規律與力度的傳達。比如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利比亞女巫》中,除了打開畫面造型空間以外,骨骼與肌肉運動形態和方向也極為明晰和準確,從中可認識到解剖知識及其運動中各部分骨骼肌肉的名稱、位置,而空間中的形態也是畫家需要理解和加以掌握的重要知識體系。
(三)繪畫造型語言的訓練與表現方法繪畫造型技法訓練可采用長短期結合、慢寫、默寫等多種訓練方式,加強繪畫中物象轉換所帶來的形態與運用,嘗試多種畫面效果的可能性。例如,法國畫家亨利•馬蒂斯的寫生作品富有裝飾性和華麗感,強烈的形式感和頗具符號化的衣飾背景使他的作品個性鮮明。他在藝術作品中研究畫面結構、語言,壓縮空間,嘗試面和線的和諧組構方式,也體現出他在研究畫面語言與情感對應的嘗試。畫家不應拘泥于前人及程式化技術語言的限制,要任由自己感受到的方式去釋放對物象空間造型方法的理解。比如畫老人的皮膚,看到龜裂、干硬的皮膚就可以用頓挫扭動的曲線去加以表現,而看到光滑的東西就可以運用柔和舒緩的塊面去加以深化自己對物象造型的感受。無論運用明暗還是塊面、線條,都是畫家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感受提煉出的表現方法。不管運用何種方法表現出的何種效果,都需要我們用心地體會和理解物象在空間造型中運用不同語言轉化物象的方式。
結語
大量的造型語言訓練是開拓形象思維、豐富視覺聯想最有效的方式,就好比音樂之中的練習曲、文學中的遣詞造句,雖不能稱其為最后的作品,卻為未來的創作打下深厚的基礎。當真正進入創作狀態時,才能主動將自己的主觀精神構筑為畫面的視覺圖形。或許是現代社會信息圖像大爆炸引起了人們視覺心理的疲勞,生活節奏的增快也讓人們對待一切都匆匆而過,信仰的迷失紛擾得心靈不安,似乎也增加了對簡潔、單純的無限眷戀。那種對于秩序與簡潔的追求于畫家來說并非僅僅是一種造型方法的追求,而是它與人們心靈深處更直接的“應會感神,神超理得”,是一種在喧囂都市中尋求生命自然久遠與融通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瓦爾特•赫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M].宗白華,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河清.現代與后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3]E.H.貢布里希.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范景中、楊思量、徐一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作者:邰浩然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