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學思想與現代形象設計理念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易傳》在中國美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提出的“立象以盡意”和“觀物取象”這兩個命題,對中國美學思想和藝術理念的發展影響深遠,歷代的藝術家不斷地從其中尋找藝術創作的法則,用來指導藝術創作。由于《易傳》之“象”與形象設計之“象”有緊密的聯系,從《易傳》的美學思想出發來研究現代形象設計理念,能夠為現代形象設計藝術的研究提供另外一種研究視角,對中國現代形象設計藝術的創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易傳》;美學思想;立象以盡意;觀物取象;形象設計
《周易》分《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是古代關于占卜的書籍,《易傳》是對《易經》哲學思想的發揮?!啊兑讉鳌窊P棄了《易經》中關于巫術的內容,它借助于《易經》的框架,建立了一個以陰陽學說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盵1]65嚴謹地說,《易傳》是一部哲學著作,其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提出了陰陽辯證法的思想,對后來中國美學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象”這個范疇,在道家提出“言不盡意”命題之后,繼續提出了“立象以盡意”和“觀物取象”這兩個命題?!兑讉鳌分械摹跋蟆彪m與現代藝術領域中的審美形象有區別,但也有緊密的聯系,它開啟了中國古代哲學經典通向藝術審美形象的道路,并為日后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根本的創作原則,對中國各種藝術理論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的根本就在《易傳》。現代形象設計藝術雖然是在改革開放后由西方傳入我國的,但是中國的形象設計藝術有著自身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的服飾、人物造型、頭飾、裝飾等都有著自身的創作原則,深受中國傳統的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其中必然離不開《易傳》思想的影響。對于現代的形象設計藝術來說,《易傳》的思想對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立象以盡意”命題的內涵
在《易傳》之前,老子已提出揭示天地萬物根本發展規律的“道”,但在老子看來,這個“道”卻是不可言說的。在老子之后,《易傳》進一步闡釋了言、象、意之間的關系,集中體現在《周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2]639這段話明確提出了“立象以盡意”這個命題,因為老子所說的“道”不是能夠言說的對象,人們對“道”的把握只能于“心齋”“坐忘”中去領悟。語言雖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人們的領悟,但是對于表現宇宙、自然規律的神秘的“道”而言又顯得不能“盡意”,為了將“道”的內涵使人明了又不失深邃,“圣人”采取的辦法是“立象以盡意”,人們通過“象”可以充分體會到“道”所蘊含的深意,“這里的‘象’更具有無限大的容量,可以承載說不完道不盡的意”[3]49?!跋蟆弊鳛檎軐W范疇,最初是見于《老子》?!暗乐疄槲铮┗形┗校匈忏辟?,其中有象。”(《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但老子提到的“象”是相對于“道”而言的,因此老子說“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章)?!兑讉鳌分械摹跋蟆保谝唬柑斓匚础靶巍币郧暗脑紶顟B,從這點說“象”是道的表現狀態;第二,從認識論上講,“象”出于“形”,有形才有象,才會漸漸衍生出我們所認識的形象;第三,“象”有模擬、象征之意。《周易•系辭下》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盵2]650“象”之命題是源于自然生命狀態,是指生機勃勃的自然之“象”。在這個意義上,“象”是貫通天地萬物的彰顯自然和諧共存之“象”,因此,與“言”相比起來,“象”在表達圣人之意方面比“言”更為優越,可以想到《易傳》提出“象”這個范疇的深層原因也在于此。
二、《易傳》之象與現代形象設計之象的聯系
《易經》中,有一些關于“象”的思想論述,但論述較為系統和深刻的則是在《易傳》?!兑讉鳌分嘘P于“象”的重要概念就是“觀物取象”,其中,“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是《易傳》“象”論的思想綱要。關于“觀物取象”也有三層意思。具體地講,第一層是說明《易》象的來源,都是物象,是客觀存在的并是對于宇宙自然的再現或表現宇宙深奧微妙的道理。且“《易傳》的觀念,始于看但超越看,是一種心觀即內心體驗和感悟之觀。”[4]“觀物取相”第二層含義告訴我們“象”的產生是認識過程和創造過程的連貫,是對外部世界的觀察、感受,而后“取”就在“觀”的基礎上提煉、創造。第三層意思明確了“觀物”所應采取的方式,“仰則觀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察感悟“象”不能思維固定地局限于某一個角度和某一孤立的對象,要遠近高低全方位的“觀物取象”。“觀物取象”的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的影響是很大的,它不像西方所主張的那種人與自然對立的二元觀念,而是主張人與自然合為一體,在作畫時采用視點游動的方式,視線是流動的轉折的,不是西方的透視的;在其他藝術創作時,內在精神表現為人的自我超越,由“象”體現出超出一般精神境界的內在意蘊,無法用語言言說的深沉意蘊,這十分切合中國傳統藝術形象的創造,有時也常被現代藝術創作所借鑒?,F代形象設計主要包括產品形象設計、企業形象設計、人物形象設計等方向,從整體上講,主要是將設計、制造、產品品質,甚至社會服務功能等相結合的統一整體的形象。以產品整體形象為例,講究的是產品在設計研發、創造、推廣等連貫持續的過程中帶給客戶的視覺與品質相統一的表現形式。如美國的IBM電腦、機器人的領先技術等,給人的是科技的先進程度、極大的創造力及產品質量的保證。如今,在人們已經形成的品牌形象中,“寶馬”車的形象似乎就是“德國”的形象,“iphone”一直是美國科技特點的象征,LouisVuitton服裝代表著法國式華貴與浪漫等?,F代形象設計所秉承的設計理念,在《易傳》中早就有所滲透,如“觀象”與“取象”的精神,其將自然的物象與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念融合在一起,而“仰則觀于天,俯則觀法于地”的觀物取象觀念則是中國特有的宇宙觀,這種精神與法則,恰與形象設計藝術創作的基本精神一致,觀宇宙自然而所感于內心,從而在“融于自然之中”的情況下創造出“既具有超越精神又不脫感性物象的藝術形象?!盵4]
三、《易傳》美學思想對現代形象設計理念的影響和指導意義
(一)《易傳》之辯證法為現代形象設計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創作原則
《易傳》對中國美學和藝術創作的重大貢獻是提出了“觀物取象”的命題以及深刻論述的辯證法的思想,這些對后世的藝術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在老子論“道”時,就已經提出了萬物陰陽和諧運動的思想,《易傳》更深刻論述了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是事物內部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個相互作用就是陰陽變化時而對抗時而統一的運動過程。再更具體的表現就是陰陽對應的柔與陰,二者相互統一稱為和諧,在此觀念的作用下,漸漸的,中國古典審美與藝術的總體審美分類呈現為壯美(陽剛之美)與優美“陰柔之美”,這也是中國所有藝術領域美的基礎類型,可以說,中國古典藝術的各種多樣風格基本上都是在陽剛與陰柔這兩大風格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另外,《易傳》的影響不僅限于對上述兩大審美風格的區分,而是強調陰與陽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在此思想影響下,中國古典美學一直追求壯美和優美的互相滲透或融合,追求剛柔相濟的美?!皦衙赖男蜗蟛粌H要雄偉、勁健,而且同時要表現出內在的韻味;優美的形象不僅要秀麗、柔婉,而且同時要表現出內在的骨力。……論畫時講究‘寓剛健與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都反映了中國古典美學的這種觀點。”[1]64由此可以理解,現代藝術設計,尤其是人物造型設計和服裝設計等越來越提倡剛柔相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將二者和諧地統一起來,造型與人物氣質和諧統一,這種精神與《易傳》辯證法的原則不謀而合,或者說是《易傳》的辯證法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的藝術創作原則,并持續至今。
(二)《易傳》“通變”的思想奠定了中國古典藝術發展觀并深刻影響著現代各類藝術
《易傳》中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盵2]646它將宇宙、自然的發展變化規律巧妙地與藝術創作相結合,這在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中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之后中國歷代的大藝術家在創作時都在追求作品中表現出靈動和生命之氣,反對僵死的毫無變化沒有生命力的藝術。在現代企業標示形象設計、產品的形象設計中,我們經??吹郊润w現出產品或企業特點,又富有靈動、生命的標識,一種動態的視覺傳達設計,它會帶給人不斷變化之感、富有生氣、朝氣的精神面貌,諸如此類設計原則,我們都可以在《易傳》的思想中找到,并通過它來指導我們現代的藝術設計。
四、結語
《易傳》“象”的命題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由此引申而來的藝術
思想對后世的藝術理論影響深遠。在《易傳》之后,魏晉、唐代的大思想家和藝術家們不斷對“象”的內涵進行豐富,對“象”進行理論的升華,但審美意象理論及其思維的形成根基卻在《周易》。從某種意義上說,“富有中國特色的審美意象思維,正是由《易傳》孕育出來的中國哲學思維的最高形態或最高境界?!盵3]52歷代的思想家、藝術家往往從《易傳》中尋找藝術創作的法則,《易傳》的美學思想在中國藝術理論的領域內自然就樹立了權威的地位。人們開始越來越認識到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對于現代形象設計藝術創作的重要指導意義,對《易傳》的研究不斷深入、應用逐步廣泛,并且部分著名設計師將西方理念與中國傳統藝術思想相結合,探索中西融合的特色藝術創作之路。
參考文獻:
[1]轉引自: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陳鼓應,趙建偉,注譯.周易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余衛國.《易傳》“立象以盡意”思想發微[J].周易研究,2006(6):45-52.
[4]張錫坤.《易傳》與中國美學的審美觀照——中國古代山水畫的文化淵源[J].東方叢刊,2008(3):17-32.
作者: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