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通建筑入口空間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入口空間的立體形態
樞紐地區高昂的土地價格促進集約化的城市設計,城市空間因而向地面、空中和地下三個維度同時擴展。立體化交通系統與多功能混合開發模式使得運用多向度穿插和層疊的設計手法來整合入口空間,入口的銜接可能來自不同標高的道路、車站、步行通道以及借道通過的相鄰建筑。建立新型的立體空間形態系統,利于促進城市空間多維度的綜合利用,人們可以自由的在此購物、休憩、行走或換乘其他的交通工具。按照入口銜接的外部交通或功能轉換接口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可分為地面、空中、地下三個層面的入口系統和混合入口系統。
1.1地面入口
地面入口是建筑與城市空間的主要銜接節點。可采用入口空間尺度、廣場、底層架空、小品、綠化、鋪地、停車便利、顏色、光線等手段強化與城市空間的銜接。其目的在于創造供人聚集和逗留的開放空間,最終將人吸引進入建筑內。地面入口的特點是安全、與自然界直接接觸、方向感好、空間和視野開闊。
1.2地下入口
為吸引來自地下特別是地鐵或鐵路車站的客流,交通綜合體建筑內的各種開發功能(商業、酒店、辦公)都試圖建立與地下動線的連接,并使自己成為區域地下空間系統的組成部分。地下街位于城市道路等公共空間下方,填充了地塊之間的空隙。建筑與四通八達的地下(商業)街緊密相連,將地下空間開發聯為一體,如東京站區域。地下空間的局促所致,開向地下商業街的入口門廳一般較小,連接方式也很直接簡潔,但通過與建筑中庭的地下部分相連,給人豁然開朗的視覺感受。是否設置地下接口以及接口的形式與開發類型有關。在各種開發類型中,公共性強的商業、文化娛樂設施熱衷于設置地下接口,如大阪梅田樞紐南口“鉆石”地下街與阪神百貨店、新阪急大廈、阪急百貨店等建筑均設有多出地下接口。位于車站上蓋或近距離的辦公通常與交通空間直接聯系,距離較遠的則間接或通過地面進入。
1.3空中入口
除了傳統概念中的過街天橋(如大阪阪神百貨店)、封閉空中連廊(如澀谷站“未來之光”城市綜合體)和高架橋等步行、車行空中接口,立體城市廣場或空中平臺(如六本木綜合體)也為城市空間與建筑提供了多層面的銜接方式。例如京都站綜合體將巨大的階梯狀城市公共空間引入建筑內部,創造豐富空間景觀和市民活動舞臺的同時,也為伊勢丹百貨店提供了從4~11層的空中入口,實現了功能與空間體驗的有機融合。高架站車與商業開發豎向疊加形成的案例中(如大阪阪急三番街),乘客走出車站即進入商業綜合體內部,并通過垂直交通下達地面或前往其他開發功能空間。
1.4混合入口
混合接口是結合豎向交通而形成的多層面連接方式,有助于實現地鐵、地下商業街、地面入口以及空中連廊等立體交通的換乘及銜接。如東京澀谷“未來之光”建筑綜合體(2012年建成)的城市核心(UrbanCore)是將地鐵入口(地下4F)、地面入口及與連接JR澀谷站(地上3F)的空中連廊進行垂直組織的立體入口空間。垂直貫穿不僅強化空間的豎向連續性和導向性,實現多個步行體系的高效銜接與轉換,還兼具中庭、漫反射式采光井、通風井等功能于一身,采光井向下貫通至地下4層并保證了足夠的開口面積,將自然采光與通風引入深層地下4層的地鐵設備區。據JR東日本公司的跟蹤實測調查,達到了最初設定的自然通風換氣、減排二氧化碳、節省機械耗能的目標,每年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000t。
2入口空間的平面形態
按照入口在建筑平面中的位置關系可分為:1)外圍入口;2)通過性入口;3)經由站點區域轉換的入口;4)位于穿越建筑的步行內街(通道)的入口(線性空間上的接口,如阪神百貨店位于1F的室內步行街,它是連接阪急三番街內的阪急電鐵與JR大阪站、地鐵御堂筋站的交通大動脈)。模糊的建筑外圍界限幫助入口空間的平面形態向內延伸,深入至建筑內部的入口空間因此具有了城市空間的屬性。以樞紐綜合體為例,交通通道和換乘大廳成為城市公共空間一部分。更長的接觸界面為設置較多銜接入口創造了條件,能發揮更好的吸引和轉換人流、匯聚人氣等作用。
3入口空間的建筑形態
結合上述空間位置的分析,可將入口建筑形態歸納為:1)大屋蓋(如JR博多站、川崎站東口);2)平面化入口(如京王百貨西口、小田急百貨西口);3)灰空間(如JR大阪北口、JR小倉站南口);4)底層局部架空開放(如JR新宿站南口);5)底層開放通道(如阪急三番街);6)連續柱廊(如JR博多站)。作為交通綜合體空間組織的“核心”節點,入口建筑形態設計至少具備兩個層次的含意:引導性和開放性。引導性需要通過建筑造型與清晰準確的標識實現其目標。開放性則說明在內與外、建筑與城市,人與環境之間需創造“共生”空間。共生空間來源于黑川紀章的“灰空間”和“共生”理論,認為“共存的二元性哲學不需要解決兩者間的對立,而是創造第三種狀態,不減其個別特質而實現共存融合。”公共性的開發空間即是這第三種元素介入的結果。交通綜合體建筑通過塑造大屋蓋、灰空間、連續柱廊等多元性空間形態,在城市與混合開發功能間發揮銜接、中介、轉換作用,增加使用者交往幾率,在心理上“縫合”兩種不同性質的空間,使二者共存于一個有秩序的、統一的整體之中。以JR大阪站新北交通綜合體為例,將城市廣場置于數層樓高的灰空間之下首先具有明確的空間引導作用;其次借助灰空間內界面、形態等變化,達到幫助使用者實現公共與私密需求的心理平衡目標。公共空間還兼具社會效益,可供舉辦公益和商業宣傳活動。入口開放空間與廣場、街道兩側的步行空間、地下步行通道、屋頂花園、城市觀光塔、高空觀光廳等共同構成了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分布均勻的交通樞紐地區開放空間體系。
4借道與入口
站點與綜合體內其他城市功能的交通空間相互借用(以下簡稱“借道”)是交通建筑綜合體在流線組織上的特色。其實質是不同功能間相互穿插,組成四通八達、層次清晰、立體高效的步行網絡。能增強各自可達性,擴大步行寬度,疏解瞬間交通客流,提高交通效率,改善交通環境質量,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商業在交通高峰期具有吸引、分散高峰客流(“削峰”),非交通高峰期具有釋放消費客流以穩定交通乘客數量(“平谷”)的作用,因此對于維護交通運營與商業經營的效率具有積極意義。按主客體可將借道分為:1)百貨店等商業設施內的主要交通通道幫助承擔聯絡各站點、線路、出入口、城市道路或其他功能空間,供換乘使用。商家樂于旅客從內部通過是因為能帶來穩定客流,創造駐足消費的可能性。如阪急百貨店位于1F的室內步行街是聯絡阪急電鐵、JR大阪站和地鐵御堂筋線的重要換乘通道,阪急32番街(32F的高層綜合體)即在通道上設有入口;再如阪急三番街將首層成為不設門禁的開放內街,創造了全天候的穿越條件。2)商業設施與站點緊密組合,借用其交通空間設置出入口,方便和吸引乘客直接進入百貨店。借道使得交通、商業功能及其他綜合體開發功能間的協作更加緊密,入口空間也由單一的建筑外界面轉入交通通道的兩側,呈現形態多樣化的趨勢。
5結語
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趨勢推動了交通樞紐綜合體建筑入口空間的多元發展,呈現出立體多層面和平面組合多樣化的特征。入口空間的公共屬性也隨著建筑與城市的相互融合得到強化,入口建筑造型為適應商業經營和公共活動而富有特色。無論是傳統的大屋蓋、扁平化立面、空中或地下連廊,亦或是大尺度灰空間,都在功能、造型、意象、美學等方面體現內外界面的柔化所形成的過渡性空間層次、場所特征、空間導向和暗示,折射出設計師對人與自然整體哲學關系的思考。
作者:胡映東單位:北京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