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人才培養與師資建設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隨著高等教育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培養大學生的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變得更加重要。對于電子專業的大學生來說,僅有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將理論轉變成應用于實際的技能,具備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信息產業部人事司主辦。競賽要求參賽者在規定的4天時間里,在競賽組委會派出的專家全程監控下,3人一組完成題目選擇、方案論證、電路設計、電路安裝、軟件設計、系統調試和論文寫作等一系列工作。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試題實用性強、綜合性強、技術水平發揮余地大。所涉及的電子信息類專業的課程包括電路分析、高頻電路、數字電路、模擬電路、單片機原理、EDA、電子測量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子線路實驗課、單片機原理實驗課、課程設計和生產實習等;可選用的器件包括分立元件、集成電路、可編程邏輯器件和單片機等;設計手段可以采用傳統的,也可以采用現代電子設計工具,如Pspice輔助分析和CPLD在系統可編程。電子設計競賽試題既反映了電子技術發展的先進水平,又引導高校在教學改革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
一、課程體系改革
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是學生學習與掌握知識的重要手段。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就認識而言,可以在課堂上認識,也可以在實驗室里認識;而就實踐而言,也同樣可以在課堂上實踐。主課程設置上可作如下安排:(1)一年級下學期開設《電路分析》課程并安排實驗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電路和設計電路的知識;(2)二年級上學期開設《電子技術基礎》課程并安排實驗課,在學期末進行兩周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設計,讓學生掌握模擬電路和數字電路的分析和設計知識,鍛煉工程實踐能力,使學生對電子專業產生濃厚的興趣;(3)二年級下學期開設《高頻電路》《EDA》和《電子電路設計(Protel)》課程并安排實驗,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電路的能力;(4)三年級上學期開設《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和《傳感器原理與應用》兩門課程并安排實驗,在學期末進行兩周的單片機課程設計,讓學生制作一個簡單實用的電子產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過程中初步掌握程序編制及單片機外圍電路的設計方法,了解電子產品的開發過程;(5)三年級下學期開設《電子測量》和《單片機應用設計》選修課,以單片機為控制核心并結合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設計多個電子產品,使學生熟練掌握程序編制及單片機外圍電路設計方法,熟練掌握各種儀器的使用方法,初步具備獨立開發電子產品的能力,為電子設計競賽培養后備人才。
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分為全國性比賽和省級比賽,都是每兩年舉辦一次,單數年份為全國性比賽,雙數年份為省級比賽,通常在九月初舉行。參加競賽的同學主要為大三的學生,參賽前已系統地完成電子線路理論課和實驗課的學習,并掌握了一部分單片機和大規模可編程邏輯器件應用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但是,由于所學各門課程比較獨立,同學們普遍缺乏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和設計制作較大規模應用電路的工作經驗。因此,在電子設計競賽前的暑假,需要對參賽隊員進行培訓。由于學生已經在《單片機應用設計》選修課中得到鍛煉,培訓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重點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制作較大規模應用電路的工作經驗和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在培訓過程中仿照競賽要求將同學分組,從較簡單的應用電路開始,要求每組學生完成數個難度遞增的實驗電路設計、制作與調試,并寫出詳細總結報告。在制作每個電路的訓練過程中,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案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師資隊伍建設
現行教育體制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重知識傳授而輕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重理論研究而輕實踐環節的訓練,重對傳統的繼承而輕對現狀的突破和創新。認為實驗課只是一個輔助環節,實驗課的老師可以隨意配備,任課老師只要會示波器、信號源和穩壓電源等簡單儀表的使用就可勝任實驗課的教學任務,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實驗課不單純是讓學生學會儀表的使用,學會測量幾個實驗數據,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他們樹立一種系統觀念、培養他們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精神。這些不僅要求任課老師有深厚的理論基礎,而且還要有較高的業務能力。為此,實驗課應該配備一支綜合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實驗教師隊伍。我國現行高等院校大部分實驗教師是青年教師,他們理論基礎較好,但實踐經驗缺乏。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一方面他們可以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到電子企業考察學習,從實際的工作中獲取實踐經驗。
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高等教育應牢牢把握創新的基本原則,把創新貫徹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這里所說的“創新”是指技術、工藝流程的應用創新和解決現實問題的實用性創新,而非理論創新。
傳統的電子技術實驗教學一般根據基礎理論的進程,分為電工基礎實驗、電子線路實驗與綜合系統實驗三個層次,這種層次符合人的認知過程。但在每個層次的實驗內容及實驗方法上存在著內容陳舊、形式呆板和方法單一等問題。如授課模式基本是沿襲老一套的方式: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與步驟和實驗注意事項等等。實驗內容過于緊貼理論教材,驗證性實驗居多。為了培養創新型的人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對傳統的授課內容和模式做出了調整。實驗內容在保持驗證性實驗的同時增加一定數量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使實驗內容多樣化,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實驗模式從集中固定的實驗課向開放式模式轉變。實驗室全天向學生開放,實驗教師和一部分實踐能力強的理論授課教師都參與實驗指導。非課余時間學生可提前向實驗教師預約實習時間和場所,而課余時間隨時可以到實驗室做試驗。將原來的固定實驗時間的方式轉變為自行預約實驗時間的方式。一方面,可以緩解實驗室的壓力,使實驗設備更加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緩解指導教師的工作壓力,指導效果更好。這樣,學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實驗課程,并且能夠進行課外的科技活動,提高了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