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聞評論的語言傳播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電視新聞采用連續、系列和深度報道的方式,對某一線索展開跟蹤式的銜接報道,從體裁上就賞心悅目;再從題材上看,選取大眾群體度高關注的社會事件、輿論難點,解讀剖析鮮為人知的個體,這種節目化運作的形式正以多視角的欄目出爐,例如《焦點訪談》、《新聞調查》、《面對面》、《東方時空》等,而記者型主持人大都采用開場白、串聯語、臨場應變、即興口語表達的形式,往往貫穿于其中的不是話題,而是線索,因此,突破口在于怎樣引導輿論。作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堅持了新聞事業的兩重性,即“共性”與“個性”,既要體現新聞事業的任務,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又要體現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作用,這種模式的掌控就要維護新聞自由,這種自由是建立在電視新聞社會主義黨性原則基礎上的,維護新聞的尊嚴,同時又要公正客觀地報道新聞。大政方針、社會事態、公眾議論是新聞輿論的構成機制。而現場調度、即興評論是電視新聞的“精美禮品”。
一、新聞評論的“導火索”
評論是對社會事件、公眾事態發表的看法和意見,新聞評論是社會各界對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所發表的言論的總稱。而電視新聞評論是新聞評論與電視媒介相結合的產物,體裁和樣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廣播評論相仿的口播評論,基本上采用播音員或主持人口播的方式播出,也可引摘自某些報刊雜志進行播出;另一類是視聽結合的評論,分為談話體評論、主持人評論和電視述評(也稱新聞專題評論)三種。那么,如何做好電視新聞評論呢?首先,就要確定單一的評論主題,要切口小,切入點準,邏輯嚴密,切忌過度發散,觀眾只是想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因此不要鋪設“大網”;其次,要充分運用電視畫面捕捉迅速的功效,及時快捷地傳遞語言無法傳遞的信息,這樣才能更具說服力,減少了過于冗長華麗的詞藻;第三,要用新聞事件說服和升華論點,否則評論的意義就灰飛煙滅。這也就必須做到第一點,首尾呼應,新聞評論的貼切真實性才能躍然于電視機前的觀眾。
二、語言傳播的雙向性
縱使傳播學和新聞學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兩者在“傳受”上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播的三要素:信息、傳播者和受眾。所謂傳播,即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語言就是其中的紐帶和橋梁,因此語言學這門受眾陌生的學問也有了一定的功勞。它是人類社會共有的信息和社會現象,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交際和思維的工具。
傳播的基本特點大體如下:它是一種信息共享活動;它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又是一定社會關系的體現。就傳播的社會關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種雙向的社會互動行為;同時傳受雙方必須要有共通的意義空間;傳播是一種行為,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系統。因此,傳播的載體語言尤為重要。這種語言就是評論的表達。新聞評論的平臺就是建立在語言傳播的雙向互動上的,通過這種評論的傳播,新聞的時效性才得以顯現。誠然,傳播的角色定位是新聞評論的契機。
它的評論對象和內容要依傳播的對象和內容而定,也就是說,評論的類型決定了傳播的效力。比如,專題性的新聞評論就要用貫穿于線索的核心展開評論,傳播的互動要力圖緊扣專題,不要面面俱到,否則會失去傳播功效。不論評論的定位如何,都要通過傳播這種形式傳達,所以出口的大小可放大,可縮小,傳播理念的思維方式要貫穿始終。語言是傳播的表達方式,突出互動性使其力圖穩妥,準確又要點到為止,張弛有度。傳播的范圍是不言而喻的,選擇合適的評論方式才是最佳“配偶”,一旦定位偏頗,就會脫離正軌。新聞的報道結果將會可想而知。
作者:劉宇航單位:哈爾濱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