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視新聞美學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電視新聞的內容美
1、新聞視角平民化,體現人文關懷
近年來,電視新聞視角漸趨平民化,一方面,以普通群眾作為報道主角,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心平氣和地反映普通群眾的喜怒哀樂、發展命運和心理期待,切實做到姿態向下;另一方面,在對被報道者生命特質準確把握和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重視人的精神存在、肯定人的尊嚴。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間,鳳凰衛視記者把新聞視角對準了災難中的個體,《陳堅的最后79小時》就記錄了災民陳堅被營救以及最后終因體力不支而逝去的過程。在人生的最后79個小時當中,堅強的陳堅為了深愛他的家人苦苦支撐,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都沒有放棄,雖然最終還是走了,但他留下了他的歌聲,留下了他的樂觀堅強和對生命的眷戀。《陳堅的最后79小時》自始至終站在尊重人、關注人的角度,貫穿著濃濃的人文關懷,觀眾在觀看這個節目時不僅痛惜一條生命的逝去,也感受到了陳堅的堅強和樂觀,生命的尊嚴和力量,心智得到提升,實現了對自身的人文關懷。
2、新聞選題地域化,地域文化與時代精神共振
從心理上來說,地理距離越近的新聞,越容易引起人的關注。電視新聞越是立足本土資源,挖掘利用區域性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資源,越是容易激發區域性觀眾的審美價值認同,使觀眾對自己生活的文化環境有特定的情感寄托。近年來,池州廣播電視臺樹立本土意識,服務當地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在把握時代脈搏的前提下,發掘地域題材,在本土事件中彰顯時代精神,不僅建立了本土觀眾守望相待的精神文化家園,也使節目屢屢獲獎:如《貴池長崗農民喜領退休金》、《守望在大山深處》等稿件先后獲安徽新聞獎一等獎;《夢想穿越黑暗》、《石臺縣在全省率先建設農村教師周轉房》、《吳紅雅:投身公益寫大愛》等先后獲安徽新聞獎二等獎。
3、新聞表現細節化,撥動觀眾心弦
生動的電視新聞細節具有鮮明的表現力,可以使人物更豐富、事件更生動、報道更富感染力,成為人們頭腦中揮之不去的記憶。獲第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電視新聞作品《溫副總理帶災區孩子上課》中記錄了這樣一個細節: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在視察陜南災情時帶領一所災區小學的孩子讀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要克服重重困難,為重建我的家園而努力學習。”②這是作品中最精華、最富感染力的部分,情真意切、立意高遠,有助于深化主旨內涵。這條新聞播出后,不僅使災區人民鼓起勇氣,為重建家園而奮斗,而且激起所有觀眾強烈的愛國之心和自強意識,讓觀眾在心情激蕩之余得到美的享受。
二、電視新聞的形式美
電視新聞的美是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的高度統一,電視新聞工作者要充分運用富于美感的鏡頭語言,提高電視新聞的藝術感染力。從扛起攝像機開始一直到新聞制作完畢,電視新聞記者都自覺不自覺地遵循著美學原則。在確立采訪主題時,他就在思考需要用怎樣的畫面來表現主題;在拍攝過程中,要對光線、色彩、線條、角度進行辨別,通過不同景別的構圖,拍攝那些真實、新穎、有典型意義、能更好的表現新聞主題的“畫面”;在剪輯時,要綜合運用蒙太奇手法,使新聞畫面自然流暢、涵義明確,與新聞稿有機融合、渾然一體。這些文字、聲音、畫面、主題高度結合的新聞,具有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價值,能讓人從中體悟到更多更深刻的內涵。新聞節目的形式美還包括整檔節目風格的和諧統一。一檔電視新聞節目由多人合作完成,由于每個人的專業素質有差異、對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要從構成新聞的諸要素入手,作出統一要求,如統一構圖比例、統一亮度色彩、統一拍攝手法、統一編輯技巧、統一音量高低、統一字幕大小等等。這些符合欄目定位、風格和要求的單條新聞由片花、音樂、串聯詞串接起來,起承轉合流暢自然,有一種和諧之美。
三、電視新聞的節奏美
單條電視新聞一般綜合運用演播室口播導語、畫面、解說、人物同期聲講話、字幕、記者出鏡等多種表達形式,這些表意元素搭配合理,交替自然,形成了一種簡練、緊湊、富于變化的視聽節奏,可以有效地調動觀眾的收視興趣。新聞編排則是決定一檔電視新聞節目整體節奏的關鍵環節,在編排節目時要全面、系統地考慮整檔新聞的框架、稿件的內容、每條新聞的位置以及每條新聞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增添裁剪、刪節取舍,使政治類、經濟類、社會文化類新聞節目有序排列,保持多樣性,富有節奏感。以往,“倒金字塔”式是比較常用的新聞編排方法,就是將最重要的新聞排在最前面,分量較輕的放在后面,依此類推。這種方法簡單而又便于掌握,但容易造成審美疲勞。新聞編排中的“峰谷技巧”是一個有效的解決途徑。“峰谷”就是把節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峽谷,一檔新聞節目一般來說都把當天最重要的、最有新聞價值的或是重大的突發性的事件作為頭條,在節目開始處形成高峰,然后隨著新聞價值的變小刺激強度逐漸轉弱到低谷,在處于低谷狀態時找到新的興奮點,再次形成刺激高峰,使觀眾在收看時一張一弛,不至于感到疲勞和厭煩。峰谷由多個新聞板塊自然形成。在每一板塊之中,圖像新聞與口播新聞穿插、長新聞與短新聞搭配,還可以巧妙安排、靈活穿插圖片報道、現場報道、主持人點評等報道形式,加上新穎時尚、形式飽滿的新聞片花承上啟下,使整檔節目時而如行云流水般綿延不絕、時而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錯落靈動,令人賞心悅目。
四、電視新聞的意境美
電視新聞的意境,就是通過鏡頭語言,將記者對報道對象的主觀感受和對生活的理解認識傾注到所報道的事物中,將新聞鏡頭與創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真實客觀基礎上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在傳遞信息的同時還給人以美的啟示與評判,促使人去思考,從而提高新聞的傳播價值。電視新聞意境美的營造,首先源于富有指示和象征意義的空鏡頭的拍攝使用。恰到好處地運用空鏡頭,猶如繪畫藝術中的“留白”一樣,不僅給觀眾留下想像的空間,引領觀眾思考新聞更深層次的涵義,而且能夠調動人的情感,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感。電視新聞意境美的營造,還來自于鏡頭剪輯產生的藝術效果。雖然每一個鏡頭只表現一定的內容,但在按照不同的剪輯方式,組接后的鏡頭能產生不同的隱喻效果,引導著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產生聯想,達到表現思想感情、氣氛和哲理的目的。
如今,看電視已經成為人們不可缺少一種生活方式,電視陪伴著人們度過許多美好時光。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應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市場優勢與歷史責任,不斷提高自己的美學修養,用審美的眼光觀察社會,從審美的高度選取題材,把現實生活中的美用畫面充分展示出來,給觀眾以更多美的享受,真正做到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本文作者:王麗單位:池州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