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北人口雜志》2014年第三期
1.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行業分布婦女就業的行業結構是指婦女就業人口在各行業中的分布,它包括某一行業性別比例和某性別的行業構成兩方面的內容,某一行業性別比例指同一行業中不同性別就業人口的比例;某性別的行業構成是指同一性別人口的全部就業人口在不同行業中的分布[8]。本論文將從甘肅少數民族婦女的行業構成分析婦女就業的行業結構。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從19個行業中選取有代表性的7個行業的數據資料,它們分別是農林牧漁業、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根據甘肅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甘肅少數民族婦女人口的就業行業結構有以下特點(如表1):(1)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婦女在業人口集中在農林牧漁業根據甘肅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婦女在業人口集中在農林牧漁業,少數民族婦女在農林牧漁業的就業份額達到76.69%,甘肅10個少數民族有7個少數民族婦女在農林牧漁業的就業率在70%以上,他們分別是回族、藏族、東鄉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撒拉族;低于70%的民族有3個他們是哈薩克族、滿族、蒙古族。在農林牧漁業中就業比例最小的是滿族,為8.33%;最大的是東鄉族,比例高達94.6%。(2)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婦女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優勢行業從國外婦女就業的發展情況來看,都有婦女占較大比例的就業行業。在發展中國家,除農業外,婦女從業的主要行業為化纖業、服裝業、電子工業和食品加工業等勞動密集行業,這些行業因此被稱為“婦女行業”[4]。從第六次人口普查看,甘肅大多數少數民族除在農林牧漁業中的就業分布比例較高外,其余各行業的少數民族婦女分布比例都很低,可以說少數民族婦女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優勢行業。
2.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婦女職業分布狀況婦女的職業結構是婦女人口在職業上的分布情況,從社會學角度看,勞動者的職業結構所體現的是人們在社會中的勞動角色的分配關系。由于職業所擁有的社會經濟地位資源(如權力,工資,晉升機會,發展前景,工作條件等)不同,每個職業在各種職業中的相對地位亦不同,職業間存在著高低不同的地位差別,由此決定了職業具有社會分層的功能[10]。因此,社會學認為職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人們的社會地位結構。根據甘肅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婦女的職業分布有如下特點:(1)少數民族婦女中的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業部門工作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婦女除滿族和哈薩克族之外,絕大多數婦女從事的是農業活動(如表2),如果我們做如下比喻:農民—低級藍領職業,工人—藍領職業,服務人員、商業人員、辦事人員—低級白領職業,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白領職業[10],那么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就業婦女的職業構成以低級藍領職業為主要標志,大多數少數民族婦女的職業地位偏低,但滿族和哈薩克族婦女在專業技術人員的分布比例最高,和其他少數民族婦女存在很大差別。(2)料理家務是少數民族婦女失業的主要原因由表3可以看出,在造成少數民族婦女失業的各種原因中,料理家務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中回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婦女因為料理家務而失業的比例都在40%以上,而這幾個民族都是整體發展水平較落后的民族。
二、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率的因素分析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甘肅10個少數民族婦女在農業部門的就業率的差別是很大的,最高的東鄉族達到94.6%,最低的滿族才達到8.33%,差別達到20多倍,那么,在甘肅大致相似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下,實行統一的經濟社會制度和國家政策下,為什么處于同一地域的少數民族婦女的就業結構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一些學者研究認為我國人口的就業結構與人均GDP、城市化率、人均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之間都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6]。根據以上分析,在參照借鑒已有的就業模型的基礎上,根據甘肅少數民族婦女人口的經濟社會特點,并考慮相關數據的可得性,本文構建甘肅主要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如下計量經濟模型:將甘肅各少數民族婦女的非農業就業率假定為因變量Y,a為常數項,代表不可觀測的各種因素(如地理因素,歷史因素,宗教因素等),b為待估參數,X為解釋變量,其包含四個可能的因素X1、X2、X3、X4,其中X1為婦女受教育年限綜合均值,X2為各地的城市化率,X3為婦女的一孩生育率,X4為婦女人口的未婚率。我們將甘肅各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率和城市化率、一孩的生育率、婦女的未婚率的情況整理統計如表4。
三、分析結論
我們在借鑒已有的就業結構變動模型和相關的經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甘肅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結合甘肅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采用逐步回歸分析,構建了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比例的“線性回歸模型”,并說明了各因素對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比例的影響程度,主要結論如下(如表5、表6):
1.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的比例與該地區婦女的受教育年限綜合均值的存在很高的正相關性
如表5,在相關分析的結果中,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的比例與本民族婦女的受教育年限綜合均值的存在很高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少數民族婦女行業層次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婦女自身素質的提高,少數民族婦女由于受所處地域、觀念、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所限,能夠接受的教育和職業培訓是十分有限的,這嚴重地制約了她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活動,只能被束縛于低級的的行業部門。而滿族婦女人口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數婦女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她們的受教育年限均值達到了11.9年,即每個婦女平均接受了接近12年的教育,相當于中等專業學校畢業,因此滿族婦女能很順利進入非農以外的產業就業。
2.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比例與該地的城市化率存在很高的正相關關系如表5,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比例與該地的城市化率存在很高的正相關關系。這和我們之前的估計是一致的,少數民族婦女在高層次行業就業比例的提高,還依賴于該地整體經濟的發展,即隨城市化率的提高,能夠為少數民族婦女提供非農產業就業的機會和崗位,這樣,更多的少數民族婦女才能從農業產業向非農業產業轉移。
3.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比例與該民族婦女一孩生育率呈正相關關系由于婦女承擔了人類繁衍的任務,在婦女的一生中,生育子女、從事家務勞動占去了她們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一地婦女生育的孩次數很高,婦女接受教育或從事家務勞動以外的機會就會減少,從而婦女從事非農產業的比例就會下降。少數民族婦女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觀念的影響,生二孩、三孩的比率是很高的,使得這些婦女被束縛于家務勞動的幾率增大,在表3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各種造成少數民族婦女失業的原因中,料理家務都是最主要原因,而且該民族發展程度越低,在家料理家務的婦女人數就越多,因此,生育多孩也是造成少數民族婦女失業和低層次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4.甘肅少數民族婦女非農產業就業比例與該民族婦女未婚率呈正相關關系這個因素與前面所述的婦女一孩的生育率造成少數民族婦女失業和低層次就業的情況基本類似,很多婦女在結婚后都承擔起料理家務和撫育孩子的家庭重任,而不再出去工作,尤其在農業部門以外的部門工作,經回歸分析的數據可知少數民族婦女的未婚率與她們在農業部門的就業率呈反方向變動的關系。未婚的少數民族婦女由于沒有家庭負擔,可以通過外出打工等渠道從事非農產業行業,從而降低她們在農業產業的就業率。另外,由于人口在一、二、三產業中的就業比例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在本部分中我們只選取了少數民族婦女在非農產業就業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由婦女在非農產業就業率的影響因素可以推出婦女在農業部門的就業比例的影響因素,這里不再贅述。另由于統計資料所限,不得不舍棄人均收入水平、甘肅產業結構的發展水平以及各地婦女的年齡結構等重要變量,如果加入這些變量,也許得出與本文有所不同的結論。
四、對策建議
根據以上我們的分析,針對甘肅少數民族婦女就業的具體狀況,我們主要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1.大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全面調整產業結構甘肅大部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都較為落后,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第一產業占了較大比重,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很少,這樣的產業結構決定了甘肅各少數民族地區的勞動者大多數只能從事農業生產。要使少數民族婦女的就業結構有較大轉變,就要適應經濟的發展,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如可以很好地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綠色農業,發展各種農牧產品深加工業,延伸農牧產品的產業鏈;還可以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的特色旅游、以及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為少數民族婦女的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在實現各地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中提高并改善婦女的經濟狀況和就業狀況,促進婦女的發展,逐步提高婦女的經濟參與能力。
2.大力提高甘肅少數民族婦女的文化科技素質文化科技素質低下,是造成甘肅少數民族婦女經濟社會地位低下的內在原因。要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參與經濟、政治生活的能力,治本之策在于提高她們的文化科學素質,開發其智力資源。要盡力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環境,針對民族地區普遍存在的教育經費匾乏、教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低,以及因落后觀念和家庭貧困而造成大量兒童尤其是女童失學、輟學的現實,要在繼續開展“希望工程”的基礎上,全面實施科教扶貧戰略,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教學條件和教育環境,促進甘肅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還要根據適齡婦女的文化程度,深入開展青壯年婦女的職業技術培訓工作,逐步提高少數民族婦女的文化知識水平。
3.更新婦女自身價值觀念,樹立文明進步的婦女觀政府部門要努力營造尊重婦女、維護婦女權益的社會氛圍,使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少數民族婦女需要走出家門,放棄以往‘女不主外’的舊觀念,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需要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逐漸樹立新型的價值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人才觀念,積極學文化,學習一切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的知識和文化。如云南路南石林的彝族婦女和大理洱海邊的白族婦女在當地旅游業發展的帶動下,學會了用英語、粵語為游客導游,推銷民族傳統產品,招徠生意。在告別封閉走向市場的過程中,許多婦女發現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一樣能做,成功不只是屬于男人,市場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善于尋找,善于發現,婦女是大有作為,能夠擺脫貧困狀態的。因此,克服儒弱、依附和自卑心理,解放自己,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四自”精神,發展現代意識,樹立競爭觀念,是少數民族婦女走出封閉、走向市場和適應社會的思想準備和行動基礎。
作者:王曉涵陸鳳英單位:蘭州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蘭州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