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意識的演變及其語境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臺灣文學中的地方意識經歷了從表現地方要素到表征民族文化,從象征反殖民、反西化批判到異化扭曲為“去中國化”的工具符碼,從指涉臺灣整體性到追求地方差異性的變化。這一變化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臺灣文化政策、社會語境的結構性變遷,二是世界文化思潮中地方理念的演變。對地方意識演變史的梳理及其語境分析拆解了“臺獨”派所謂純粹絕對、本質化的臺灣地方概念;證明臺灣地方意識是不同力量基于各自文化立場詮釋、建構出的產物。
關鍵詞:臺灣;地方意識;文化政策;地方思潮
1990年代以來,地方建設與地方論述已然是臺灣社會的主流趨勢。整體而言,臺灣越來越強調地方意識,強調以鮮明的地方本位觀察、思考臺灣現實,突出以地方為主導的價值取向,文化態度上大力倡導在地關懷精神和地方認同意識。毋庸置疑,地方意識高漲是當代臺灣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然而,在臺灣動蕩發展的歷史視野下,地方意識的意涵與內在結構并非一成不變,完整理解臺灣地方意識的內涵結構,需辨別地方作為行為主體、文化主體、空間主體、價值主體的不同層面,同時厘清“地方-鄉土”、“地方-本土”、“地方-民間”的駁雜關系,理解地方概念中夾雜的矛盾性。由于臺灣歷史與現實的復雜性,其地方意識具有復層結構、多重語義、歧義對立的特殊性。文學、文化活動中呈現的地方意識首先表現為地方色彩,亦即在地方認知基礎上,通過塑造、使用地方指涉符碼,以此塑造帶有臺灣風情的場景、角色或故事,體現出對臺灣地方特性的了解和熟悉。其次表現為對待地方的態度或情感、人對地方的心理感受,“愛土地”、“愛臺灣”等口號的出現流露出臺灣社會尋求積極健康的地方情感、吁求地方認同的集體心理,在此影響下,“屬地”定義法成為臺灣文學內建構自我認同時安全而主流化的詮釋角度,亦即“認同土地變成是衡量身份屬性的指標”①。再次,地方意識表現為人與地方互動關系的剖解和探析,受建構式地方觀影響,90年代以后臺灣地方意識不僅強調地方自我認同的作用,同時也強調人對地方的形塑作用,亦即無論是宏觀層面上臺灣社會關系、權力關系、資源分配抑或微觀層面上的族群活動、情感認知、居住體驗都會影響地方的面貌、形象乃至秩序地位。在此意義上,地方意識一方面是臺灣社會的現實投射,另一方面又是對此現實結構的反動和批判,蘊育著顛覆既有地方位列、“生產”全新地方的可能。最后,地方意識表現為地方價值。臺灣地方價值的深層意義在于其開放、融合、雜糅、多元的特質,其所隱含的邊緣視角及異質性、抵牾性很容易開發出反對一體化、同質化、中心化、霸權化的批判精神和破壞能量。因而,我們可以看到臺灣文化結構中,地方議題往往與全球化反思、資本主義經濟批判、階級議題、父權體制、性別政治、原住民議題等反強權議題復調同構,是臺灣知識分子運用地方價值思考臺灣問題、介入臺灣現實的實踐表現。
一、地方意識在臺灣文學活動中的歷史演變
在臺灣引入現代地理學知識和文化地理話語之前,文化實踐中的地方意識主要表現為運用地理景物、氣候物象等零碎的地方元素來表述地域特色。這在赴臺文人采風問俗的詩作中比較常見。如明朝南居益作《視師中左》二詩,描寫天啟年間抗擊荷蘭人的澎湖之戰,其中有“嵺闊閩天際,縱橫島嶼微。長風吹浪立,片雨挾潮飛”的詩句來描寫澎湖的島嶼風光,同時也對山地較多的自然面貌做了簡單評析:“有山堪砥柱,無地足屯田”,指出先天地理條件在農業時代不利于墾拓、發展。清朝康熙年間高拱乾題詠“臺灣八景”后,掀起了文人吟詠臺灣地景風物的熱潮;而本土人士王克捷的《臺灣賦》寫出了“氣勢宏的臺灣地景,以及島上豐富的物產和重要的地理地位②,同樣引領了同類型作品的流行。但縱觀此時的地方意識,其關注角度尚未突破風土風物的現象層面。臺灣被割據之后,詩文活動中所運用的地方意象更多被賦予了文化隱喻的使命,文化場域中的地方意識從表面的地理獨特性轉向深層的民族文化內涵。有學者觀察到割臺后臺灣文學中出現了與鄭成功有關的大量詠史抒懷之作,其中許多涉及歷史意涵的地景描寫。③這些詩文作者敘述地方或空間建筑時,關注焦點不在地理屬性層面的獨特性,而是注重地景背后的歷史意蘊與民族情懷,其地方意識以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為價值基底。至20世紀30年代,受西方、日本和大陸的地方話語影響,相對集中地出現了以地方為角度觀照臺灣文學和文化的理論對話。黃石輝在《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中強調地方性是“鄉土文學”概念的基本內涵,提倡腳踩臺灣土地的臺灣人要寫臺灣土地的狀況及人在土地之上的實踐活動。④黃石輝不僅強調鄉土文學要描繪地方存在經驗,即其所指的臺灣天地、人事消息和經驗狀況,更特別重視表達工具即語言的地方特殊性。在承襲新文學啟蒙理念的基礎上,黃石輝認為鄉土文學的閱讀對象是臺灣這一特定地方的民眾,因而特別強調使用臺灣話文。綜合而言,黃石輝以(臺灣)地方性為思考中心建構“鄉土文學”的潛在邏輯是完整而清晰的。林克夫與黃石輝在臺灣話文論爭中站在對立陣營,但在重視臺灣地方特殊性這一點上則與黃石輝殊途同歸:“把臺灣的現社會特殊的題材,如臺灣固有的方言、習俗、習慣、民情、地理及生活狀態、經濟問題、階級問題,而把大自然做背景,尤其是臺灣特殊事情的意識沃羅基……把以上諸事情以中國白話文為主,臺灣方言為從,運用美藝的文字表現人類心理之狀態,而以普魯禮答利亞的立論描寫起來,那就是我的臺灣鄉土文學的認識了”。⑤在這段話里,林克夫提出要以臺灣獨有的“大自然做背景”,突出地理風土的自然特殊性,更強調在關注臺灣社會的特殊題材時實現社會批判。
鄉土文學及“臺灣話文論爭”雙方的地方意識其實具有同質性:首先,他們強調地方關懷都是從思考臺灣現實問題出發,在啟蒙、救亡、革命、現代化、大眾化等時代議題中,因偏重點有所不同而產生意見分歧,然而就本質來說,其地方意識是現實意識的具化。其次,雙方的地方意識和本土意識都具有反殖民性質,客觀上導向中華民族認同。如鄉土文學倡導者重視在地文學傳統和民間思想資源,他們整理民間文學的舉動在日據時期異族殖民的背景下,具有保存民族文化傳統、消減殖民化的文化效果;倡導臺灣話文者,從啟蒙的快捷性、有效性角度出發強調地方語言對普羅大眾更為熟悉親切,尋求臺灣民眾的智識開化,抵抗日本殖民者借封建桎梏、封建迷信進行“愚民”統治;反對臺灣話文者強調臺灣話的局限性有礙文化普及與文化交流,主張直接使用普通話,雖有一時礙難,長遠來看卻有利于臺灣民眾的教育與智化。鄉土、臺灣話、民間文學等地方意識的具體訴求,“其實都潛藏著一種跨越日本、‘去日本化’的意圖?!雹拊诜粗趁竦挚?、彰顯民族性和在地關懷的維度上強化地方價值,這一精神傳統延續到了1970年代。這一時期鄉土文學將批判資本主義經濟的左翼精神、反西化的民族價值立場與現實關懷精神在“鄉土”這一論述框架下有機整合在一起,而落實其訴求的具體載體往往是地方。在反文化西化主義、反全球資本主義的背景下,地方視角隱含著民族立場與階級意識的二重性。在陳映真《夜行貨車》、王禎和《小林來臺北》和黃春明《看海的日子》等作品中家鄉故土往往偏遠貧窮,與國際化、都市化的臺北相比,這些地方往往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化外之地”,保存了淳樸善良、正直寬和的價值觀念。在作品中,這些地方或者意味著捍衛民族自尊、拒絕西方霸權凌辱的救贖之地,或者提供了批判西化、崇洋媚外的批判位置,或者象征著獲得尊嚴、溫情的重生之所——在這個意義上,地方負有承載正面價值的文本使命。鄉土文學內部分裂后,葉石濤、彭瑞金、李喬等通過化約、篡改將本土話語中反西化、回歸民族傳統的基本意涵翻轉為“反中國”的民粹本質主義。而其后繼者則通過后殖民等理論資源構建出“本土”與“外來”的對立框架。
在此框架中,臺灣經由特殊移民史造就的開放性、包容性地方文化被人為地予以“去中國化”閹割,分離主義邏輯下地方文化“中國性”的內涵被遮蔽,海洋意識等地方文化則被膨脹化為“本土化”的僵化符碼。經過種種話術操弄,最終形成了“地方-臺北”“南部-北部”“臺灣-中國”的二元對立鏈條,在“本土-外來”的排他性框架下,地方被規訓為“反中國”的工具符碼。陳映真所代表的鄉土文學和異化鄉土文學在地方意涵的民族性質問題上存在根本分歧。但鄉土文學及其論爭中流露出的地方觀卻有其相似之處,亦即二者都將地方視為對整體社會的表征或隱喻,其地方意識主要面向臺灣全局的政治、經濟問題,因而整體性訴求壓倒了對地方差異性的關注。鄉土文學的關注重心不在地方的分化,它們所描述的熟悉的臺灣村鎮景觀更大程度指涉著臺灣整體現實而非微觀地方個性,這時期的地方指向是模糊而不確定的。陳映真等所代表的鄉土文學一脈將社會批判集中于反帝反資反殖議題,借左翼理論獲得統觀現實的視野;而葉石濤等異化本土的鄉土文學一脈則將臺灣社會的主要矛盾演化為國民黨“外來”政權與臺灣、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的對立,試圖將外來政權壓迫泛化為一切社會問題的癥結所在,因而其鄉土和地方也升格為整個臺灣,“70年代的‘鄉土’,其實涵蓋了整個‘臺灣’,而未強調更微小的各地方的特色,而其后的‘鄉土’更被簡化為‘臺灣’的同質性代名詞”。⑦這種情形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發生明顯逆轉。此時,地方不再局限于整體性指涉,而更看重地方獨特個性的建構及彼此差異的比較,亦即90年代后“地方不僅與全球化抗衡,其中頗見地方與其他地方之間區分競爭的態勢。”⑧此時不僅文學書寫中地方敘事的比重逐漸提高,地方形象逐漸趨向個性鮮明、異彩紛呈,隱然呈現方志文學的特征;在文學批評、出版傳播和文化教育等相關領域也同步出現了凸顯地方意識、建構地方性、追求地方美學的文化思潮,“如何從地方的差異來著手,包括歷史和空間的,將是另一種豐富了臺灣文學論述的可能”。⑨
二、地方意識在臺發展的現實
語境地方并不是本質化的封閉空間,地方受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等影響。在此意義上,地方既是地理學概念,同時又是社會文化產物,地方必然受到政經結構、現實環境和社會關系的影響。臺灣地方意識及其文化表述的演變與臺灣的語境變化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地方意識的高漲在時間上更貼近20世紀90年代以后,其發展期則需回溯到更早的1970年代,與臺灣當局一系列的政策轉向有關。
(一)地方文化中心建設國民黨當局遷臺初期的各項政策更為強調同質性而忽略臺灣特殊性,直至1970年代才開始重視臺灣地方文化的開掘與建設。1978年啟動“十二項建設”,其中特別列出了文化建設條目,規劃建設縣市文化中心⑩。在服務“文化復興”的前提下,計劃以地方、局部的文化建設推進中華文化在臺灣的整體發展,地方不再是文化和政治上避之不及的禁忌。建立縣市文化中心的政策對之后的臺灣文化發展產生了長遠影響,引導了加強地方文化建設的浪潮。1978年正式啟動籌備地方縣市文化中心,截至1986年“十二項建設”終止,共計建成18個地方文化中心。起初地方文化中心主要是服務于“文建會”等文化機構,執行由上而下安置給“地方”的具體任務;之后地方文化中心的業務重點轉向舉辦地方性活動和推動地方文化建設。1987年,“加強文化建設方案”提出“建立文化中心特色并充實其內容”,強調地方文化建設特色性;受此指導意見影響,各地創立地方文化館,且在此過程中由各縣市地方文化中心承擔主導角色。地方文化中心、地方文化館等機構的設立奠定了地方文化建設的硬件基礎,使得地方文化的個性觀念逐漸落實,并推動了建設地方文化的步伐。
(二)社區總體營造如果說設立地方文化中心表征著官方文化政策開始重視地方文化建設,“社區總體營造”則推動了地方在文化建設中的角色轉變———所謂“社區總體營造”是強調以社區為基層單位,凝聚社區居民的在地認同、以自下而上方式建構“共同體”的社會建設運動。建設地方文化中心時期,地方機構屬于執行上層文化政策的從屬角色,而“隨著‘社區總體營造’以及‘文藝季’的舉辦,則轉變為‘由下而上’即權力下放給地方,讓地方政府及居民自行思考如何營造自身的特色,進而增進地方民眾的參與度,而達到對居住的地方產生認同感?!陛佪嬘灐吧鐓^總體營造”重視基層社區的自主能力、強化地方社區的文化個性與區域特色,對提高地方地位、突出地方區域意識客觀上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輥輰訛特別是1999年后,社區營造活動更傾向于開掘本地文化資源的特殊性,例如大力發展文化性、懷舊型的地方觀光產業,無論是偏遠地區的聚落文化營造還是原住民部落的特色產業,抑或都會地區內的老街保存都有不少典型的成功案例??梢哉f,“社區總體營造”著眼基層社區、以個體參與促成總體營造的基本思路改變了以往地方的附庸角色,更多發揮了地方機構與居民的主動性。社區意識的形成無疑在凝聚地方感的層面具有空前成效,推動地方意識在具體實踐的層面得以落實。文學場域內的表現是,文學創作或文學批評同步化地參與了建構地方知識、凝聚地方認同的過程,具體文化活動表現為集中出版各縣市地方文學史、編輯地域作家作品集以及相關地域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或學術批評論述。這些活動具有挖掘地方本土文化、構架本地知識系統、建構文化象征體系、召喚地方自豪感并導向地方認同的意義。
(三)“本土化”運動在探討臺灣社會“地方崛起”這一文化現象時,還有另外一重語境不可回避,即臺灣“本土化”運動。解嚴乃至政黨輪替之后,本土意識更為高漲,地方論述亦隨之水漲船高:“戒嚴令解除之后,臺灣本土文化與地方自主意識愈加興盛……二○○○年政黨輪替之后,‘本土化’、‘在地化’正式成為官方論述,取得政治上的合法性?!陛佪嵱炘诖粟厔菹?,“鄉土”、“地方”甚至成了衡量“政治正確性”的風向標,對鄉土和地方的情感態度、表述立場成為判斷是否“愛臺灣”的標準。陳昭瑛在其《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中提及雖然“本土化”于今為烈,但起源于日據時期。歷史上的“本土化”運動是以中華民族屬性對抗外來殖民的反日殖文化活動,“本土化”運動經歷了“反日”、“反西化”、“反中國”三個階段。不同階段內,“本土”的意涵也有所變異。在日據時期“反日”、六七十年代的“反西化”階段中,“本土化”的意涵指向民族性、階級性和現實性。輥輲訛而在“反中國”階段,則強調切割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聯,以臺灣文化對立于中華民族文化,將二者關系翻轉為殖民與被殖民關系。在這一方面,游勝冠的觀點具有一定代表性,他指出“本土論”的價值核心是雙向結構,亦即對內強調“回歸臺灣”,對外則是排他,并將臺灣外在、對立于中國:“就反官方及統派的中國文學論而言,反對的是中國對臺灣文學發展的支配,及其背后中國強權的依附意識?!陛佪徲灐氨就粱笔加谝灾腥A民族意識對抗外來殖民侵略和文化侵略,80年代后的“本土化”扭曲發展逐漸失卻民族觀照基礎,并異化為“去中國”意識。這種異化同時也傷害了“本土化”原有的現實批判意涵:“鄉土文學的社會關懷也受到本土論予以空洞化……本土轉向則明確的以‘國族’的大敘述遮蔽了庶民的生活實情。臺灣意識論之下所產生的文學,表面上雖仍然關心部分鄉土文學的議題(如弱勢階級處境,環境污染,政治腐敗等),但對上述問題之病源所做的解釋,卻由鄉土文學念茲在茲的‘現代化的沖擊’簡化成‘中國文化的污染’,馴至現代化在‘國民黨/中國’這個病源之外無法再成為獨立的議題。”輥輴訛當“本土化”轉向“去中國”思路時,為了自證其身、建構臺灣本位文化的唯一合法性和正宗性,勢必以排他手段尋求本土文化的純粹性和本質性,這一邏輯無疑最終將導向地方文化的虛無。在此語境下,我們需要認識到,一方面地方意識的發展與“本土化”運動的興起有一定關聯,“本土化”運動推動了地方文化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辨析二者之間的交纏關系,格外需要警惕不能讓地方性的自身意義被“本土化”的政治意涵所淹沒或者閹割,更不能將臺灣地方意識的詮釋權拱手讓給“臺獨”者,任其扭曲地方意涵以換取政治利益。
三、世界文化思潮對臺灣地方意識的影響
對90年代以來高漲的地方意識,臺灣地區一些研究者刻意將之等同于狹隘“本土化”,甚至以政治話語模式和“臺獨”意涵篡改地方意涵,將“地方化”、“在地化”畸形化,而忽略了地方意識的蓬勃發展乃是各種影響的綜合作用。大力發展地方文化語境下,地方意識的發展既是兩岸之間的共通現象,也是不同文化思潮在臺灣回響與在地演變的結果。
(一)人文地理學實際上,以地方為中心的論述熱潮是全球化態勢下的一種世界思潮??v觀西方理論界,地方在20世紀最后25年成為人類民俗學、社會文化學、人文地理學乃至生態批評學多重學科反復提及的概念。在全球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世界同質化的感受越來越深。同一的現實焦慮引發了強調差異和個性的多元化訴求,在這種價值傾向下,關于地方、地方理論的建構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地理學家段義孚最早以人文主義概念理解地理空間,他特別強調需要從情感、經驗的維度理解地方,強調地方對人類身份認同的意義。亦即,不應該將地方當作純粹地理學意義上的客觀存在,理解地方應該考慮人類的感知價值和情感態度。“地方依戀”“地方感”等概念的提出“所體現的是人在情感上與地方之間的一種深切的連結,是一種經過文化與社會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關系”。輥輵訛如果說“地方依戀”所強調的是人對地方的心理感受,而“地方感”概念強調人和地方的互動關系:首先,地方依賴人而存在,人們在地方上的生活行為、情感認知、居住體驗、社會關系以及對上述經驗的認知共同“生產”了地方。而人的自我認知也無法脫離地方,地方是自我的有機組成部分。亦即,地方不僅作為人的改造對象存在,地方同時也影響了人類的認同建構。地方認同(placeidentity)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核心觀念是認為人的認同結構中不僅包含生物學身份、社會身傷,同時還包含空間身份、地方身份,通過歸屬于某個地方定義自身的社會身份和角色位置?!斑@樣的語境下,地方不再僅僅是人類活動發生的物理背景,而成為了自我的一個組成部分。換言之,地方認同是個人認同的組成部分,是根據特定地方的獨特要素、人地互動的本質而發展出來的”。輥輶訛人文地理學既強調人在心理上對于地方的經驗認知和情感依附,又重視身份認同中“地方”的社會學意義。在臺灣學界,以范銘如為代表的學者較多受到人文地理學影響,將地方、鄉土視為有意義的空間,從“人-地”的雙向關系建構臺灣“文學地理學”。如范銘如結合空間理論與地方視角研究臺灣文學,注意到“不同區域的歷史地理發展對于再現的模式和意義的賦予有程度上的差異”輥輷訛,從地理空間與區域歷史的特殊性詮釋區域文學的個性,分析作家所處的地方位置影響了作家的地方情感和建構地方的敘事策略。強調互動關系的地方理念尤其明顯地影響了更為年輕的研究者,大量以臺灣地方縣市文學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證明了這一點,如《屏東地區現代文學之研究》(徐震宇)、《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葉連鵬)、《觀察1990年代后地方文學的興起與發展──以金門文學為觀察對象》(林宏信)、《高雄市旗鼓地區之文學地景書寫研究》(劉文放)和《當代臺灣“大臺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蘇玉筑)等。這些批評者不僅剖析了地理學特質對文學的影響、地方文學范式與權力話語的相互關系,更高度評價文學創作向自然地理空間追加意義,通過文本編碼將之轉換為親切、熟悉的“地方”的生產積極性,使地方與鄉土不僅實指具體的地方、某個社會空間,“也推廓為提供歸屬感、認同感的有界地域”輦輮訛。
(二)后現代視野下的地方學論述人文地理學將地方視為非本質式存在,這一基本理念正與后現代反本質主義的核心精神相契合。后現代地方觀更看重地方個體的差異性,并通過剖析地方被建構的社會方式,透視背后的權力影響。在反對一元世界觀和中心迷思的后現代浪潮中,地方內蘊的多元性、邊緣性被西方學者視為積極的批判能量予以高度開發,“地方性知識”理念就是在這一反思背景下涌現出來的“后殖民與后現代話語”思潮,并被視為對抗全球化和整體性邏輯的思想武器。伴隨臺灣社會價值觀趨于多元化,邊緣化和非主流的文化形態日益受到重視,其中一個重要角度是從邊緣性開掘地方價值,“從地域文化的角度而言,有與臺北大都市文化中心相對的地方文學、文化的備受重視,甚至形成經久不衰的鄉土文學熱潮?!陛傒嬘炂渌姸嘧晕叶ㄎ贿吘壍奈幕h題,如臺灣原住民文學、女性文學、同性戀文學及生態自然書寫等都在各自的闡釋體系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反中心”的話語價值,不約而同地將邊緣議題與地方關懷重疊。在這些文學類型中描繪的地方形象一方面審視了前有地方觀念的建構過程,探察地方形成過程中社會建構的“內部斗爭”,另一方面也吸收了后現代地方觀思想因子,試圖建構新的地方觀念。地方不僅是上述文學主題的地理背景,同時也是培育其邊緣價值及批判活力的思想空間。在這方面,表現突出的是陳黎與王浩威。先是陳黎從花蓮邊陲的地方位置出發,創作了詩集《島嶼邊緣》。該詩集一方面正視花蓮邊緣化的客觀現實,亦即地理空間上的邊緣性催生了其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邊緣性,亦即“島嶼邊緣”是花蓮在臺北中心、資本主義中心視角下的現實困境。但另一方面,地理邊緣化也給其帶來了文化批判上的先天優勢,“島嶼邊緣”同時意味著遠離中心的疏遠位置、未被主流文化全盤收編的原生態能量、多樣化的文化結構。在后現代解構權威和去中心化的價值觀中,這些邊緣質素在渲染同質化、一元化焦慮的語境下無疑等同于顛覆與批判、革命與創造的正面象征。如果說文學實踐中的邊緣書寫還只是感性的個人抒發,1991年10月王浩威等人所創辦的《島嶼邊緣》雜志則顯示出借助邊緣批判現實、撬動文化陳規的理論化自覺和集體化趨勢。王浩威認為在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影響之下,即使邊緣如花蓮、臺東地區,也正逐漸失去地方文化主體性,因而“思考著所在地地方文化的特殊價值、面臨的危機和自己負擔的建立地方文化‘主體性’的使命”輦輰訛,強調發揮地方質疑中心、解構中心的批判性價值。
(三)后殖民論述與地方理念如果說后現代地方觀重在以差異反抗同質化、以流變拆解本質化、以多樣性挑戰一元化的話,后殖民主義理論則對如何看待地方之間的權力秩序貢獻了自己的見解。賽義德的后殖民理論認為擁有話語優勢的西方殖民國家想象了虛擬的東方形象,通過所掌握的文學、歷史、學術著作等話語權為東方涂抹上落后愚昧、低下畸形的文化色彩。在此想象的過程中建構了西方中心的文化秩序,在此結構中西方占據道德高階和文化領導地位,而東方文化則被貶斥至邊緣地位?;旧?,賽義德是在國家、種族層面反省“西方-東方”二者關系。但其后殖民理論也為“地方學”帶來一些新的啟示,并開拓出地方論述中另一思考路向:即關注地方之間的結構秩序,探察地方關系是否平等,反思不同位階的地方文化如何產生并研究建構特定地方秩序背后的權力關系與話語運作。此外,后殖民理論研究也激發了人們的“本土自尊”,后殖民論述中“殖民”“被殖民”的雙方和“外來的”“本土的”成為兩組并列的二元對立話語:要么“堅守本土性以至保持無法更改的地方特色”,要么“‘超越’單純的‘本土性’從而獲得進入‘偉大的’帝國俱樂部的資格”。輦輱訛而在臺灣文學場域中,將后殖民的文化秩序與人文地理學中的“地方認同”結合,挪用來建構“臺灣主體性”是當下常見的操作策略。例如劉亮雅認為光復后的臺灣文學存在于一種“殖民體制”中,而解嚴后的臺灣文學屬于后殖民文學,顯然是將后殖民理論加以扭曲后作為其理論依據。在后現代與后殖民論爭中,劉亮雅又以后者更“貼近本土經驗”為理由,認定解構中心的后現代不如建構“民族”主體性的后殖民更符合臺灣社會需要。在“臺獨”意識的激進敘述中,適用于國家層面的后殖民論述被用來闡釋民族內部因階級矛盾、省籍問題而產生的歷史問題,并將此矛盾置換為“外來-殖民”與“本土-被殖民/反殖民”的兩極矛盾。經過此番關系置換,本土意識和地域文化變成了“去中國”化的操作符碼,成為民粹話語中炙手可熱的術語工具。這些論述帶有政治色彩的功利化,通過刻意誤讀“本土”的話語意涵、套用后殖民邏輯將臺灣地方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對立起來,在論述場域中實際本土的“政治正確性”成為新的意識形態霸權,形構新的文化秩序并居于新秩序的中心位置。
(四)魔幻現實主義等文學思潮的影響上述理論向臺灣輸入思考地方的理論方法,而以加西亞•馬爾克斯為代表的拉美文學則對文學書寫本土以及詮釋地方文化的意義提供了更具體的示范。陳正芳認為臺灣對拉美文學的接受并不僅僅是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思潮,而是對如何認識和反省臺灣現實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模式:“當我們以為只有用現實傳統來寫自己的土地才具有本土意義時,卻在魔幻現實主義的本土化中,讀出書寫傳統的改變依舊可以塑造本土文化的自主性?!陛傒幱炁_灣作家不僅接受魔幻現實主義特殊的文學審美形式,更對其現實批判精神深有共鳴。探索本土傳統、在混雜文化的地方形態中透視多族群共存的文化現實、暴露歷史與政治的荒謬———拉美文學返觀本土、文化回溯式的寫作策略正好符合了臺灣當代的社會情境。在李昂、駱以軍、陳雪、甘耀明、王聰威等鄉土、地方后鄉土文學書寫中,能明顯看到拉美文學以魔幻技法呈現本土關懷的痕跡。當前臺灣文化結構中的地方意識受到全球地方思潮的影響,但并非亦步亦趨地套用西方話語的結果,在社會觀察、理論探討或文學敘事中的地方理念幾經演繹,最終呈現的是經過在地轉化后的變異結果。在世界視野中,可以更為全面理解臺灣地方意識的多元面向和復層意涵,更為清晰地辨析臺灣地方意識中的外來思想資源以及這些思想因子在臺灣情境的調適最終如何影響了臺灣的地方意涵。結語臺灣文學活動中地方意識的演變證明了并不存在先天性、本質化、封閉性的地方概念。一方面,臺灣的地方理念是臺灣社會中培植出的社會產物,是在歷史發展、文化論爭、理論變異、文學再塑的體系性結構中產生的。地方受權力關系與社會秩序影響,始終具有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臺灣文學與文化論述中凸顯的地方差異,既是自然地理差異的結果,也是空間結構、權力體制的運作結果。另一方面,臺灣地方意識受人文地理學、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及魔幻現實主義等世界文化思潮影響,從中借鑒了重視、利用在地價值的思考方法和批判路徑,并用之觀察、思考臺灣社會問題,對不同理論資源的取舍、轉化乃至刻意誤讀反映出臺灣地方話語內在的豐富與駁雜。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地方意識并不僅僅是上述影響因素的既定結果,當前臺灣社會體制下,不同的文化力量和意識形態仍然在積極運用敘事生產重新詮釋和定義地方。面向未來開放的地方意識增加了意涵的復雜性和辨析難度,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如何在臺灣地方意識的重構過程中發揮影響力,松動“本土化”意識形態霸權對地方資源的把持,彰揚地方多元性、融合性的正面價值,將是時代語境下臺灣研究的新考驗。
作者:劉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