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發展前景論比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新感性馬爾庫塞認為,超越工具理性,恢復快樂原則是構建非壓抑性新技術的基礎,而把工作化為娛樂,用新理性構建新的感性和理性關系,是構建非壓抑性技術的關鍵。馬爾庫塞說:發達社會的“控制已深入到實存的本能層面和心理層面,所以,發展激進的,非順從的感受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同時,反抗和造反也必須于這個層面展開和進行?!敝挥挟愑诶硇缘母行院退囆g審美才能超越工具理性。一直以來,理性就被看成是壓抑人的本能的工具,而作為理性的對立物,感性一直受到理性的排斥和壓制,正是在壓抑感性的情況下理性才得到發展,文明才得到進步。但是,感性并沒有絕跡,理性的統治也不是滴水不漏。康德把審美和快感當作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中心。新感性能夠破除理性的壓制,建立感性與理性的新關系,實現非壓抑性文明。新感性形成的基礎是審美和藝術活動,它徹底擺脫了理性的束縛,取得了徹底的自由,最大限度的解放人的本能。新感性象征著人類的解放。新感性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新感性的支配原則是快樂原則。這是新感性與舊感性的一個顯著區別。舊感性受到理性的壓迫和排斥,喪失了自由,是機械的、被迫的、不愉快的和壓抑的。新感性是不受理性壓迫的,是自由快樂的,它的原則是快樂。第二,新感性的基本動力是想象力。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為起點,馬爾庫塞考察了人類文明進程中想象力和快樂原則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想象可以提供解放的圖景和完整的人性畫面,連接感性和理性,當它化為實踐后,就具有現實的改造力量。第三,新感性是解放了的感覺,它對對象的感受是全新的。它反映的是人的本真需要,獲得的是真知識。第四,新感性是以價值理性為指導的合理的感覺能力,而不是盲目的。新感性的來源是藝術和審美。藝術需要想象力,因而藝術里也蘊含了無限的潛能,包藏著解放的希望?!八囆g作品從其內在的邏輯結構中,產生出另一種理性、另一種感性,這些理性和感性公開對抗那些滋生在統治的社會制度中的理性和感性。”藝術源于生命的本能,反映的是人的真實需求。美是感性的感官的,它表達了愛欲對快樂原則的追求,對壓迫的反抗。藝術在激發人的創造潛力的同時也激發了人內心深處被壓抑已久的反抗性和批判性。藝術的使命就是解放。藝術通過想象的新形態來與現實對立,變革人們的感性世界,推動現實的變革力量———大眾的變革意識的形成,因為藝術提供的是與現實不同的新的生命體驗,藝術作品從自身的邏輯結構中推演出新的理性和新的感性對抗現實生活中的感性和理性。
2.愛欲解放馬爾庫塞認為,新的非壓抑性技術文明的目標是把性欲轉變為愛欲。在發達工業社會里的科學技術是一種為執行統治而進行的特殊設計??萍家嬲蔀槿祟惤夥诺南M捅仨毷紫纫谡麄€社會實現一種愛欲的解放,因為科技并不是與社會制度無關的中立者。技術中立主義是站不住的。技術的性質由它所存在的那個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科技的轉變有賴于社會的轉變。首先,愛欲預示著解放的可能。盡管弗洛伊德的愛欲觀念暗藏了解放的邏輯,但他沒有科學的區分二者,反而把愛欲看作性欲的擴大。不同于弗洛伊德,馬爾庫塞嚴格區分了愛欲和性欲。性欲是一種對異性肉體的占有欲望,而愛欲除了性欲還包括食欲、娛樂等,它無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要比性欲高;性欲是短暫的、局部的快樂,只關系生殖活動,而愛欲克服了性欲生殖至上的狹隘性,化為創造新文明的力量,它追求的不是身體局部的快感而是整個機體的整體快樂,它的驅動力是文化。愛欲要維持快樂的客觀基礎整個身體必須不斷改善機體功能,加強接受性和感受性。要達成維持整個身體這個目標,愛欲還需要其他一些計劃:消滅繁重勞動,改善生活環境,抵抗疾病和衰老,營造和諧的生活。在愛欲的實現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愛的完整的上升路線。其次,愛欲解放將使壓抑性文明的解放成為現實。發達工業社會是一個奴役社會,它完全背離了人性,發展為壓抑性文明的巔峰。它所造成的是人類本質的災難。要解放人、解放人性、獲得自由,就要用革命打倒現存社會秩序。這場革命是整體革命,革命要發生在社會的所有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都要進行徹底革命,不僅在國家、社會等宏觀層面進行,還要在家庭、個人等微觀層面進行,并創造新文化。從科學走向烏托邦是革命的路徑??萍嫉陌l展已經出現從烏托邦走向科學的解放可能性。烏托邦不再是代表不可能的社會階段,而是一種沒有實現的可能性,要努力去實現這種可能性。革命的力量是“新左派”??萍及l展讓無產階級被物化,失去了革命性不再能擔當革命的重任。所以革命只能由新左派來完成。新左派一部分是流浪漢等,一部分是大學生等,而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解放是革命的目的。
二、哈貝馬斯科技發展前景論
哈貝馬斯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科技固然成為第一位的生產力,對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科技的誤用使得科技成為晚期資本主義的新型意識形態,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提供統治的合法性??萍紓α巳祟惖膶嵺`興趣,把人類社會等同于客觀自然界進行管理和控制,以管理替代民主,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產生很大的負效應??萍嫉陌l展不能沒有邊界,科技理性必須置于交往理性的控制之下。要讓科技發展造福人類而不是異化為壓迫人的工具就必須實現交往合理化,讓科技走向民主對話。
1.交往合理化哈貝馬斯認為首先要在勞動與相互作用的嶄新框架中重新理解科學技術,把它看成既是一種工具性目的性的手段,又是一種目的理性行為的規則系統,同時對科技的手段和規則體系進行分析。這項分析的前提是區分制度框架與技術系統。制度框架是進行統治的權力體系,也是進行文化傳承的體系,它的結構變化很緩慢。而技術系統的發展遵循的是目的理性活動的規則,所以變化很快。制度框架被技術系統拖著走,其中的歷史文化因素就消失了,反思缺位了,制度與文化斷裂了。人類的解放,個體的自由,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公正的社會秩序,都要靠交往合理化才能得以實現。交往合理化克服了傳統合理化的片面性,工具理性恢復它原來的位置,勞動和相互作用各得其所并行不悖。首先,要用合適的語言進行對話和交流?!八^交往行為,是一些以語言為中介的互動?!苯煌袨椴煌谀康男袨?,它的主體是兩個及以上的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人,它的交流媒介是語言,它的目標是達成相互的理解與合作,它遵循的是主體間約定的規范。交往行為理論把語言的互相理解視為其能夠協調行為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中介。從本質上說,交往行為是一種語言行為,它聯系不同的參與者,指向共同的目標,促進相互的理解與合作。其次,確立共同的規范標準。哈貝馬斯認為,人們之間良好秩序的建立離不開共同的規范標準的建立。這些規范標準影響和約束著每個人的行為,維持著社會關系的穩定。共同規范標準的確立應遵循普遍化原則和話語原則。普遍化原則要求規范實行的影響被所有與其利害相關的人接受。話語原則要求規范必須得到人們的同意,而這些人必須是所有受影響的且有能力對規范論證的人。再次,建立話語民主的社會。話語民主就是發揮公共領域的作用,維持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緊張關系,讓民眾發出自己的聲音形成社會輿論,干預國家事務,用交往合理化模式改造政治生活,拯救被系統侵占的生活世界。話語的民主能對公共官僚體系施加影響。而這個施加影響的方式是圍攻。要實行圍攻就要有憲法對人民權利的保證、要有政治權利的分工還要有公共領域的壓力。
2.科技走向民主對話科技發展對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意義在傳統的歷史哲學那里是不言而喻的?!凹夹g的進步同擺脫壓迫、同擺脫自然與社會的壓制成了一回事?!钡?,哈貝馬斯認為,在技術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傳統的歷史哲學過時了,科技進步未必就能體現社會進步。技術與實踐之間界限的消失,這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里科技進步最明顯的實踐后果。原本屬于交往行動領域和文化領域的生活世界被技術系統侵占,直接導致批判思維的喪失,交往行為的異化,實踐問題技術化了。哈貝馬斯仍相信科學技術的合理化潛能,這種潛能就是把科技納入交往實踐,實現交往的合理化。經驗科學作為人類理性精神的體現,原本沒有什么實踐意義,只有當它作為技術發生實踐的作用才有意義。如此一來,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溝通技術知識與實踐意識,如何反思和解決技術進步與生活世界的關系問題。哈貝馬斯認為,技術手段或傳統規范都不能解決生活世界的實踐問題,經驗科學不可能轉化為真正的實踐,生活世界的實踐問題的解決要靠平等的對話和討論。技術必須放在民主對話實踐的框架中理解。唯有技術實踐化,在全社會建立普遍的對話機制,才能消除晚期資本主義的技術統治,重新建立一個合理化社會。哈貝馬斯很關注科學與民主的關系問題,認為必須對民主實踐的科學化現象進行反思和批判,處理好科學與民主二者的關系問題。有三種關于科學與民主關系的傳統觀點:抉擇主義認為,民主代表公共意志,科技只是實現民主意志的手段,所以二者互不相干;技術統治論認為,國家就是技術統治機器,政治觀念可以用科技模式進行合理化;實用主義認為,專家與政治家是平等的互動關系,二者之間可以構建相互交往的平臺。哈貝馬斯通過研究發現,只有實用主義模式可以保證民主。只有在這種模式下,科技與民主才是互動的關系,二者的基礎都是日常交往活動。實用主義模式要求科學家能對科學研究成果的實踐后果進行反思,還要能與政治家和社會大眾展開討論與對話,唯有如此科學才有可能實現民主化。公眾輿論是哈貝馬斯眼里科學與政治對話的理想模式。在資本主義早期,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著公共領域,民眾通過公共領域把意志與訴求傳導到國家,國家也可以通過公共領域在民眾間貫徹自己的意志,二者保持合理的張力??萍紝竦膶嵺`意識產生作用也是通過公共領域的自由討論。然而,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里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窒息了科學與政治對話和交流的可能,社會輿論不再表達人民的意愿,更多的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所以,哈貝馬斯理想的未來社會是開放的社會:科技成果可以自由交流,人們可以充分地溝通和討論,科技、政治、社會三者之間可以建立依靠公眾輿論進行民主對話的機制。尤其是科學家要擔負起技術合理化的重任,讓技術同生活實踐緊密相連。
三、比較分析
哈貝馬斯的科技觀受到馬爾庫塞的重要影響。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前輩,馬爾庫塞影響了哈貝馬斯的理論興趣和科技思想。在《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中哈貝馬斯從馬爾庫塞的觀點出發來構建自己的科技觀。但是哈貝馬斯對馬爾庫塞的批判本身就存在問題。正如著名技術哲學家芬伯格說的“馬爾庫塞終究是正確的,他提出技術是受社會決定的,雖然他不能富有成效地逐步展開他的深刻見解”,“雖然哈貝馬斯思想的各個方面仍具有說服力,但他對現代性的辯護現在看來似乎對技術自主論讓步太多?!?/p>
1.馬爾庫塞與哈貝馬斯科技發展前景論的相同點首先,他們都是在分析科技在發達工業社會發生異化的基礎上展開對科技發展前景的展望。馬爾庫塞看到科技在發達工業社會演變為一種對人的統治,一種特殊的用于維護統治的工藝設備。工具理性的操作原則提供了一種控制手段。技術控制通過對人們物質需要的滿足來窒息人對自由的渴望、對否定性的尋求,整個社會是一個由技術整合起來的一體化社會??萍疾皇羌夹g中立者認為的那樣清白,而是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哈貝馬斯也同樣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科技靠著巨大的力量成為一種新型的意識形態,執行操縱功能、辯護功能、壓抑功能,為現代資本主義提供合法性的基礎。正是在對科技的異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才提出要限制工具理性,防范科技的負效應,提出了科技發展的新前景。其次,他們對科技解放的新前景都提出了構想,都致力于探討一種不同于工具理性的新型理性。馬爾庫塞的解放前景是愛欲解放,新感性的建立,把感性從理性的壓迫下解放出來,構建一種不同于發達工業社會壓迫人奴役人的工具理性的新理性。新理性具有與工具理性不同的特點,它具有現實性、否定性、辯證性、自由性、批判性。新理性與舊的工具理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一種辯證理性,恢復了理性的本來面目,更加符合人類發展的實際。哈貝馬斯的解放前景是交往合理化,建構交往理性,建立社會實踐領域平等交流的機制和平臺,科技與民主互相交流。交往理性可以克服工具理性的獨斷性,保證生活世界的本性,實現人類的自由。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并行不悖,各自遵守自己的活動原則,在各自的活動范圍內運動。再次,他們都指出了解除科技負效應的可能途徑。馬爾庫塞指出,科技異化的原因在于政治統治的需要。根據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物質資料的匱乏是造成了對性本能壓抑的原因。馬爾庫塞通過細致分析發現,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存在著解放的可能,因為如果物質匱乏是造成對人的壓抑的原因,那么發達工業社會科技發展物質財富增多,人們可以免于匱乏,對性本能的壓抑就可以解除了。為什么還是繼續存在壓抑呢?因為發達工業社會政治統治的需要。通過愛欲革命和愛欲解放推翻壓抑性的發達工業文明就可以獲得解放,解放的可能是存在的。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殖民化是科技異化的主要表現,而發生的原因在于系統對于生活世界的入侵。系統遵循的是技術規則,生活世界遵循的平等交往規則。把技術規則不加分析的盲目運用于生活世界就會發生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價值合理性的喪失。要解除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重建合理性就要讓系統回到它自己的領域,系統與生活世界各得其所。
2.馬爾庫塞與哈貝馬斯科技發展前景論的不同點首先,他們的科技發展前景論的不同在于,哈貝馬斯更多偏向于科技的中立性,而馬爾庫塞則反對科技中立主義。哈貝馬斯認為科技本身是具有中立性質的,可以為不同的社會所用,科技反映的是人類的類的興趣??萍枷到y與生活世界是兩個不同的系統,遵循不同的原則。正是科技對生活世界的入侵才帶來科技負效應,要解除科技負效應,只需讓科技退出生活世界回歸本身的系統。馬爾庫塞則認為科技并不是中立的,它是一種為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特殊設計,發達工業社會里的技術不僅不會帶來人的解放反而會加深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對人的奴役與壓迫。當前的科技與資本主義統治緊密相連。要使科技成為解放人而不是奴役人的工具就要建立一種新的技術、新的理性。其次,他們的科技發展前景論的不同點主要在于他們的拯救維度不同,馬爾庫塞是審美解放,哈貝馬斯是交往合理化。馬爾庫塞的解放是美學的,哈貝馬斯的解放是社會學的。馬爾庫塞認為,要消除技術社會對人的壓制從根本上就是要對單向度進行否定,重建否定批判的向度,實現雙向度的良性互動。而藝術作為對現實的暴露和瓦解,正好代表了肯定性的現實缺乏的那一個向度,藝術里面包含著解放的邏輯。要解放科技造成的單向度世界就要依靠審美和藝術。哈貝馬斯則認為,現代社會的病癥在于工具理性原則同化了生活世界,系統的入侵造成生活世界殖民化,所以要尋求科技解放就要解放被系統壓迫的生活世界,加強其整合能力,而手段就在于民主對話。最后,他們的科技發展前景論的不同點還在于他們拯救的手段和主體不同。馬爾庫塞認為,科技要解放就要實行“大拒絕”大鳴大放。馬爾庫塞寄希望于社會的邊緣人,希望他們起來革命。而哈貝馬斯認為,科技要解放就要重建民主與對話,科技工作者們要發揮作用。總之,馬爾庫塞與哈貝馬斯都不是徹底的科技悲觀論者,都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科技的負效應可以得到解除,在科技負效應壓迫下的人類存在著解放的前景。雖然二者的解放維度不同,但都是把科技發展納入價值理性的規范之下,都希望讓科技發展真正成為人類幸福的源泉。
作者:魯力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