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臺軍事專題欄目本土化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軍事交通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
摘要:近幾年隨著我國軍事透明度的不斷提高,軍事報道及軍事欄目逐漸受到關注,觀眾對于軍事報道已不單只追求簡單的信息播報,有特色、有深度、有內涵的軍事欄目更受歡迎。那么在眾多軍事欄目中,要如何凸顯自己的特色,找準市場定位,讓這檔軍事節目更接地氣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以廈門電視臺的《軍情全球眼》欄目為例,探討軍事專題節目的本土化制作。
關鍵詞:軍事節目 ;本土化 ;專題片
對臺實踐軍事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但軍事報道不同于普通的新聞報道,電視軍事節目具有政治性、保密性、敏感性的特質,這些特殊性使電視軍事節目散發出獨有的“軍味”,但同時也成為了制約電視軍事節目發展瓶頸。軍事報道的保密性強,涉及的專業知識也比較多,不但要確保不出現泄密,還要寫得“隔行不隔山,隔情不隔理”。這就要求媒體從業者對于軍事知識有一定的專業積累。同時,隨著軍事報道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通俗易懂地解讀軍事知識也成為電視節目的一項。
(一)如何評價當下央視與各衛視軍事節目的風格
以往,軍事節目基本是央視獨家壟斷,鳳凰衛視的《軍情觀察室》一直以區別于央視風格的軍事欄目存在,但是自2012年深圳衛視以《決勝制高點》、《直播港澳臺》等軍事節目異軍突起后,北京衛視、東南衛視、東方衛視等也加入陣營,紛紛上馬軍事新聞節目,衛視熒屏軍事節目吹響集結號。從電視軍事節目內容角度考慮,可以將電視軍事節目歸為以下幾種(其中選擇幾檔有代表性的節目作為參考):1.熱點資訊類:CCTV-7《軍事報道》、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2.深度解讀類:中文國際頻道CCTV-3《今日關注》、深圳衛視《軍情直播間》;3.紀實專題類:北京衛視《檔案》、北京衛視《軍情解碼》;4.軍迷裝備類:軍事農業頻道CCTV-7《軍旅文化大視野》。熱點資訊類與深度解讀類多以近期發生的軍事、戰事內容,國家防務建設,軍隊軍備發展等報道或評論作為主要內容。
比如,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主要分析當今國際的最新軍事動態,已經證實或未被證實的軍事情報、經典戰例……為軍迷們展示國際海陸空動態,其收視率穩居鳳凰衛視的七十個電視節目的前列。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軍情觀察室》充分挖掘香港作為亞洲最大的信息交流中心這一特點,一方面享受到得天獨厚的自由信息空間和制作環境,另一方面節目制作成員也在大環境中對新聞信息篩選精益求精。[1]隨后出現的深圳衛視幾檔軍事節目也是運用到了地理位置這一特點,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以明確的定位滿足觀眾對于軍事內容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衛視打造的幾檔王牌軍事節目排播內容上互相呼應,各檔節目在提供軍事資訊和專題點評的深度、廣度上略有不同,滿足了軍迷們的不同口味需求,這種大串聯的形式,也成為深圳衛視軍事節目的一大亮點。其次,在改革強軍的新形勢下,觀眾不單只尋求軍事內容的簡單播報,對軍事節目的深度也提出了要求,一些紀實專題類的軍事節目受到歡迎。
特別是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各大主流媒體紛紛集中報道,對于這種主題宏大、資源有限,又經過反復打磨的“老內容”,既不能“老話重提”地“炒剩飯”,也不能與其他媒體“眾口一詞”而導致交叉重疊。像《軍旅文化大視野》最終選擇了“抗戰記憶”這個鮮明的符號標識,依托攝影、歌曲和書畫三種文化載體,制作了《膠片里的記憶》《音符里的記憶》《畫卷里的記憶》三大單元共14期節目,形成了各自獨立又相互依托、特質清晰又共成一體的系列節目布局,在當時抗戰宣傳熱潮中獨樹一幟地打出了屬于自己的品牌。[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在眾多軍事節目中出色出彩,首先要根據自身特色對本欄目做一個明晰的定位,并發揮專長,充分運用自身的特色,其次在內容風格上也要根據所在電視媒體的特點進行編排。
(二)不斷創新,尋找自身特色
廈門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它背靠大陸,直面臺灣海峽,與金門、臺灣僅一水之隔。位于廈門東部的大嶝島,昔日曾是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的前沿,也是祖國大陸離金門最近的地方。大嶝島上的戰地觀光園原是1958年“8•23”炮戰的主戰場,這里坐落著一尊巨型軍事廣播喇叭,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海峽兩岸軍事對峙時,為了對金門島進行廣播宣傳而建立的。可以看出,一直以來廈門在兩岸關系中的對臺軍事宣傳中具有地理上的先天優勢。2013年3月9日,廈門電視臺《軍情全球眼》欄目正式開播,每周六晚八點半在廈視二套播出,主要播報一周最新的環球和兩岸軍事資訊,特別是要立足海峽兩岸,關注臺海軍事動態,并邀請有關的專家學者將目光瞄準正在發生的各類軍事時事、軍情動態,從專業化、軍事化的角度為觀眾進行點評、解讀,發表獨到的見解。介紹最前沿的武器裝備,解密著名戰役、軍事人物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等,打造一檔具有深度,又為百姓看得懂的軍事類新聞節目。欄目時長25分鐘左右,常規節目以板塊化形式出現,分為軍情速覽和深度解讀。另外,特別節目以大通欄形式出現?!盾娗槿蜓邸窂?013年3月開播以來,除有重大事件的專題策劃外,平時節目一直以評點國際軍事政治熱點,漫話國內外先進武器裝備為主。根據央視-索福瑞2014年度對廈門地區樣本戶的調查??倶颖緸?00戶566人,人口3435000人。調查結果顯示,《軍情全球眼》欄目的樣本戶類型中,以25-34歲樣本為例,樣本大多為高學歷、高收入的、有穩定工作的政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同時根據2014年度,《軍情全球眼》欄目組的匿名問卷調查來看,收看節目的樣本大多數為本科及碩士以上、行政事業單位及國企為主的35歲至45歲之間的中年男性。
二、地方臺軍事節目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形勢下的地方臺軍事節目現狀
1.市場同質化節目競爭多
隨著越來越多的衛視頻道和地面頻道加入到軍事類節目的制作中,軍事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逐漸凸顯。從71個城市2013年上半年與2012年全年電視軍事類節目在不同頻道組播出的欄目數量上看,中央級頻道和市級頻道中軍事類節目數量有所減少,但在省級上星頻道和省級非上星頻道中,在2013年上半年播出的軍事類節目就已超過2012年全年的總和??梢?,軍事題材節目在省級頻道中呈增長態勢,特別是越來越多的衛視頻道開始關注這類題材的節目。當涉及軍事題材的專業內容時,中央級頻道更容易得到觀眾認可。這主要是由于相比制播資源貧乏、頻道權威性相對較弱的地面頻道,中央級頻道在這個專業領域更有“底氣”說話。通過比較2011年1-5月各級頻道電視軍事節目收播份額,作為地面頻道兩大組成部分的省級非上星頻道和市級頻道,軍事節目的播出時長占所有軍事節目播出總時長的一半以上,收視時長僅占所有軍事節目收視總時長的10%。而更具權威性、節目資源更充裕的中央級頻道則以43.4%的播出份額得到觀眾電視軍事節目82%的收視份額。[4]總結起來,《軍情全球眼》這檔軍事欄目由于較晚進入軍事電視節目的市場,在央視及各衛視名牌節目、名專欄已經吸納固定收視群體的情況下,難以搶奪收視的“制高點”,加上周播節目本身很難短時間內培養起忠實粉絲,帶動收視慣性,使得短期內收視結果并不理想。同時,地面頻道受到經費、地區等因素的限制,很難長期請到名嘴、名家做客演播室,因此解讀權威性打了折扣,這使得本來尋求聽到權威解讀的觀眾,會轉而投向中央級軍事節目的“懷抱”。
2.政策規范節目難有突破
2015年,新政要求涉軍采訪報道和信息,需經軍隊和地方有關部門批準,轉載涉軍信息要確保來源權威,用新華社通稿、國防科工單位和軍隊權威信息,同時對國際問題報道原則上用通稿,不得擅自評論,這使得欄目的選題范圍大大受限,原有的常規節目中軍情速覽+熱點解讀的框架將面臨解構和重組。
(二)發揮特長,找準地方特色
《軍情全球眼》自2013年播出,迄今已有近四年,播出兩百期。期間欄目組一直不斷磨合,嘗試最有利于節目影響力和收視率的形態。從2014年11月中旬的珠海航展特別節目開始,《軍情全球眼》正式打破原有的軍情速覽、深度解讀和軍事大本營三大板塊格局,以大話題“通欄”的板式播出。之后,我們在節假日或是紀念日等特殊日子,都采用版塊打通的形式。
1.打破常規,尋找新角度
2014年11月22日-12月25日《珠海點兵系列節目》中的《珠海點兵之吉祥三寶上》單期市場份額達到11.28%,創歷史新高。這期節目是《軍情全球眼》欄目創新的一個典型體現。《珠海點兵》的系列,從11月22日開始播出,距離珠海航展結束已經有十幾天時間了。全國各地電視臺關于珠海航展的節目林林總總,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差異化的節目?《軍情全球眼》大膽創新,從當時最新最熱的好萊塢電影《狂怒》入手,通過解讀影片中歷史上的坦克裝備,和航展最新型的中國坦克相結合。同時,節目在嘉賓的甄選上也別有用心。前來做客演播室的嘉賓彭鵬,曾經在德國企業工作近10年,對各型裝甲設備有著極其專業的認識和解讀。角度的別致,嘉賓解讀的到位,使得整檔節目既有知識點,又有趣味性和娛樂性,讓人觀后頗有收獲。
2.因地制宜,探索新形態
前面我們提到,廈門大嶝島曾是“8.23炮戰”的主場地,這個地方現在也開發成了一片觀光園,園區有著濃厚的軍事文化。針對這一地區特色,欄目組在2015年春節期間策劃了一期《百變戰衣》的特別節目,尋找最適合廈門地區的迷彩服。欄目組用到了大嶝戰地觀光園內掩體、樹林等諸多軍事元素,組織軍迷朋友參與現場迷彩服測試,邀請的嘉賓提供了十多套不同國家、年份的迷彩服。然后再根據實際的測試結果,邀請嘉賓做客演播室參與深度討論。整檔節目看起來趣味性濃,知識點充分,起到了科普軍事知識、發揮地區優勢特色的作用。2015年春節期間推出的另一檔節目則以《軍歌嘹亮》命名。欄目組深入部隊基層,用平實的鏡頭語言解讀軍服、軍歌等平時不太為人所關注的軍事題材。同時以軍歌為載體,深挖各國軍史文化趣聞,特別是解讀一些熟為人知的著名軍歌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大大豐富了節目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可看性。
三、找準定位,走自己的特色之路
隨著近年國內、國際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除中央級頻道外,省級衛視在軍事節目中的競爭力也逐漸增強。在內容上,電視軍事類節目在多元化的需求和多重壓力之下創新求變,不斷改進。無論是單純的軍事報道節目,還是深入的軍事評論節目,都緊扣時事熱點,不僅僅局限在窄眾和專業的軍事領域。在形式上,很多軍事節目的畫面感都十分時尚、炫目,有些頻道還運用3D技術打造立體演播廳,視覺效果給人以震撼、身臨其境的感覺。
(一)大背景,小文章
在制作大歷史題材的時候,很多編導會陷入一種迷茫的局面,歷史事件如此紛繁復雜,歷史背景如此恢弘巨大,要如何鋪陳展開,繼而吸引觀眾?如果只是老調重彈,把歷史拎出來排序并不足以吸引眼球,以點帶面,以小角度展開大格局,或許會是一種制作思路。2014年,全國各大衛視都掀起一陣甲午熱潮,可以看到,大多數人將著眼點放在展現宏觀歷史背景,刻畫甲午悲壯史實。但是,《軍情全球眼》欄目組獨辟蹊徑,尋找這段大歷史背景下不為人知的片段,推出《一個人的甲午》系列專題節目。節目共分為四集,分別是《羅星夕陽》、《名門望族》、《揚帆起航》和《老人與?!贰K钠诠澞科骄袌龇蓊~達到4.27%,其中單一期節目市場份額6.47%?!兑粋€人的甲午》系列專題的特色在于以“一個人的視角”為暗線,通過這個特殊的歷史人物看到的、經歷的甲午戰爭,以及他日后的種種反思,來探討甲午戰爭的成與敗。故事以福州馬尾船政為起點,順應時間脈絡,講訴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剝開不得不說的細節。切入點、觀察角度的新穎,讓節目在一開播就牢牢抓住受眾眼球。其次,節目不刻板講訴歷史史實,更重人情味。本期節目《揚帆起航》以一個嶄新的開場,即剛剛發生的打撈甲午戰船為由頭展開,在故事講述上,與觀眾拉近時間距離。接著,節目中又講述了一段發生在北洋水手身上的異國戀愛,娓娓道來那個年代年輕人之間的相思之情,這與觀眾拉近了情感距離。最后,節目談到船政學子們留學英法的具體情況,采訪了當地海軍學院的專家學者,述說船政學子異國他鄉求學之艱難,這與觀眾拉近了身份距離。
(二)貼熱點,接地氣
2015年《軍情全球眼》采用虛擬演播室,在節目制作上風格更加多樣,加入3D虛擬動畫能夠展示更多抽象細節。正是由于這一改版,節目大膽創新發揮自身優勢。2015年是媒體的“抗戰年”。《軍情全球眼》沒有沿用大而全的記錄方式,而以地域性、接近性關聯吸引受眾?!陡=箲鹩洃洝氛橇⒆氵@樣的一個出發點,講述發生在福建的抗擊日寇的戰役,以及福建人參與的全國范圍內的抗戰?!陡=箲鹩洃洝饭卜譃閮杉静コ?,第一季《守土》從廈門淪陷開篇,以時間線為主軸,以參加70年前戰斗的老紅軍、國民革命軍、新四軍等抗戰老兵為歷史講述人,通過走訪他們以及對福建抗戰有特別研究的軍史專家、黨史研究人員,再現當年福建上下一心,團結抗戰的歷史畫卷。第二季《足跡》以敘述抗戰老兵在福建之外的戰場浴血奮戰為主題,謳歌福建子弟兵不僅保衛家鄉,更為全國抗戰做出的重大犧牲和貢獻。節目策劃上的創新,大大延展了節目的視角,也豐富了節目內涵。首先是主題上的地區貼近性。整個《福建抗戰記憶》緊緊圍繞“福建子弟兵”做文章。有福建籍抗戰老兵,抗戰將士遺屬,也有和福建有密切關聯的南僑機工,這些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的敘述,勾勒出一個個真情故事。無論是第一季中解密廈門抗戰史上重大事件的《東本愿寺的火》,還是第二季中描述鮮為人知的福建籍中國空軍將領的《長江上空的鷹》,每個故事都緊密把握和貼近“福建抗戰記憶”這一主題。其次是視野上的維度開闊?!陡=箲鹩洃洝吩诳臻g上,從空中到地面,從華東的南京、福州,到華中的武漢、長沙,再到大西南的騰沖、松山,地域跨度非常大,拓展了專題片的視野;在時間上,有關抗戰記憶的追述涵蓋了整個八年抗戰甚至延伸到二十世紀初,極大豐富了專題片的視野,讓觀眾對福建抗戰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
(三)找準熱點,契合旋律
就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專題片播出之后,2015年底欄目組開始對長征勝利80周年為核心的革命戰爭題材進行過分析和評估,認為這將是繼抗戰后,又一次全國性的大型革命歷史紀念活動。經過幾年的專題制作經驗,我們認為熱點要搶在別人前頭做,才能提前抓住自己的獨家題材。我們沿用之前的制作思路——本地化、小而精,來策劃長征系列專題片,將其命名為《風展紅旗》分上下兩季,第一季《起點》、第二季《會師》。第一季《起點》以紅軍長征前在福建地區的活動及戰斗經歷為背景展開,講述福建兒女為紅軍長征所作出的貢獻。同時《風展紅旗》第一季創新地把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的宣傳活動進行外延,走出節目辦活動,通過活動宣傳節目。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和批準下,《軍情全球眼》欄目首次走出廈門,在龍巖長汀舉辦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型采訪活動啟動儀式。這一活動,讓我們的節目不僅打出知名度,同時也令《風展紅旗》這一專題更有意義。我們注意到,近幾年社會進一步加強了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因此除了不斷策劃大題材,制作既有長度又有深度的專題節目,同時欄目組還挖掘身邊的本地素材。2017年,我們與市委宣傳部宣傳處合作制作系列專題《鷺島豐碑》,從廈門的97個紅色遺址中踩點尋找52個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紅色遺址,以重走遺址實地拍攝這一形式,對親歷紅色歲月的見證人、研究者進行口述歷史的搶救性記錄報道,傳承和保護鷺島的紅色基因,進一步弘揚廈門的紅色文化。這檔節目每周六在《廈視直播室》播出,選擇這樣的播出平臺,是為了讓普通觀眾能更好地了解廈門紅色文化,科普紅色知識。
四、結語
在改革強軍的新形勢下,軍事文化建設作為弘揚傳統、凝魂聚氣的基礎工程,仍然具有強烈的滲透力和深遠的影響力。隨著時展、科技變化、媒體創新,電視軍事節目的發展也必然要符合時代需求,遵循電視傳播規律,讓觀眾更加樂于觀看、容易接受?,F在,許多軍事節目在傳播方向上從被動輸出,轉向主動出擊,在制作風格上從單一轉向多元化,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地方臺的軍事欄目從自身媒體定位出發,挖掘地區優勢,尋找適合的節目風格,節目內容接地氣,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創新之路。筆者根據自身所在的《軍情全球眼》欄目特色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地方臺軍事節目的制作已由最初的“百家齊放”到逐漸走上精品化路線,單一的資訊推送不足以吸引觀眾,還需找準自己特色與定位。
(二)地方臺的軍事節目需因地制宜,貼近受眾,多找準熱點,契合主旋律,并從本地充分挖掘題材,用獨家資源彌補播出平臺上的缺陷,用更低更平的切入點和視角,創作“小人物大背景大事件”的節目,在創新中站穩腳跟,開拓收視市場。
(三)地方臺的軍事節目應多“回頭看”。以季度或半年為節點,反觀節目運行模式和成績,及時發現自己的短板不足,揚長避短。利用地方臺軍事節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及時根據受眾需求和熱點變換,深挖趨勢向好的內容和素材,避免同質化競爭。
作者:詹昕娉;洪耘 單位:廈門廣播電視集團新聞中心專題部《軍情全球眼》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