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科學內涵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東岳論叢雜志》2015年第九期
西方人文精神是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的理論基礎,同時又被其超越。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馬克思哲學中的人文關懷被隱蔽,并被誤解,這一方面源于對馬克思哲學本質的定位,認為馬克思哲學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因此在其哲學中不存在“人的學說”,另一方面則是源于對馬克思哲學人本論。弗洛姆認為,馬克思哲學是徹底的人本主義學說。但這些理解在縱觀馬克思思想發展脈絡之后就會發現過于片面,因為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并沒有對人本主義或者是人道主義進行反對,恰恰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人學思想是作為一條紅線貫穿始末。我國對馬克思哲學思想中關于人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王若水指出“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①,這也開創了對馬克思哲學人文研究的先河。隨后,周揚公開支持王若水的觀點,同時又將馬克思哲學定義為人道主義。而到了90年代,隨著“人學”研究熱潮的到來,馬克思哲學中關于人的研究才被學界認識到,并形成了共同的看法。認為在馬克思的哲學體系中,主要的研究對象依然是人,同時在所有的研究中都是以人為出發點。之后,學者對于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人文關懷理論相關研究,主要定位在以下的三個維度:第一,從內在理論角度闡述馬克思哲學中的人文關懷,認為人文關懷是馬克思哲學發展的基本維度;第二,從實踐觀的角度進行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的探索;第三,從歷史唯物以及社會的發展相關角度進行馬克思人文關懷的解釋與探索。總之,人文關懷已經成為了哲學討論中的熱門話題,盡管人們對馬克思哲學中的人文關懷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但基本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即人文關懷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維度,其邏輯起點是“現實的個人”,而最終的目標是實現人類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一、理論基石:科學實踐觀
在馬克思的哲學體系中,科學實踐觀是其理論基石,也是馬克思哲學與以往的哲學之間的最大差別。在馬克思哲學中,物的世界被人的世界取代,對人價值的探求超過了對宇宙的探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以及人的解放成了最終的哲學目標。因此,在馬克思的哲學體系中,人文關懷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基本的價值取向。當然在馬克思的人文關懷中,科學實踐觀可謂是最為基本的理論,他在自己作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闡述“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②”“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①通過這些論述可以得知,馬克思在進行自己的哲學觀點論述的過程中對于之前存在的唯物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否定,而否定的理由是之前的唯物論將人的主觀性掩蓋,同時之前的唯物論將人的實踐活動看做是精神活動,在他看來這都是不正確的論調。他在研究中指出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實踐活動來反應的,實踐活動也是人們對待以及處理外部世界的出發點,同時世界上所有的活動都可以通過實踐來解釋,來決定。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就是作為一種社會關系而存在,社會生活的本質則在于實踐,不管是人的活動還是社會歷史的演練,人的解放還是社會的全面發展從本質上來講都是實踐。由此,他確立了一種區別于舊唯物主義具有獨特意義的新唯物主義,這種唯物主義哲學以科學的方式對人自身的改造與發展進行了實踐性的解釋,并對人的本性達到的程度,人的本質力量以及人的自由達到怎樣的程度都進行了解讀。這種以實踐為出發點的全新的思維模式,對人們以往的唯心式的對人類社會歷史的解讀進行了徹底的改變,也使得原先比較復雜的哲學問題清晰地呈現在了人們的面前。由此可見,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實踐觀不僅是其整個哲學體系中的首要部分與基本的觀點,當然也是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中最為基本的理論。
二、出發點:現實的個人
任何一個哲學體系的創立都會有屬于自身的出發點,當然馬克思哲學也是一樣,馬克思在自己的哲學思想論述中,不斷的進行探索,修正,最后提出了自己哲學體系的出發點,即現實的個人。具體來講,他對自己哲學出發點的修飾以及矯正歷程如下:他在博士論文以及萊茵時報時期,主要是從自我意識、自由性為出發點,進行哲學的思想的闡述。這個時候的馬克思在哲學研究中思維受到了費爾巴哈的影響,因此他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將自己的眼光放諸在對人類社會的自由以及相關理性至上;到了《德法年鑒》時候,馬克思開始了以人本身問題作為出發點的哲學探討。當然這個時期的出發點不僅僅限于人的自身問題,主要是通過人的改造活動來探索世界,在人的本質的把握中,以活動為基礎。隨之,在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中,《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是他哲學思想形成的一個轉折點,這時他的研究點已經放在了現實的個人以及個人的生存境遇至上,并將其確定為自己哲學思想的出發點。當然,在馬克思哲學中,其中現實的個人主要指的是無產階級,這不僅是他哲學思想的出發點,更是他哲學人文關懷中的一個需要探索研究的最基本的問題。
當然在進行馬克思哲學思想解讀的時候需要注意,人文關懷僅僅只是他哲學體系中的一個維度,并不能說明馬克思哲學就是所謂的人本主義。因為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中“現實的人”并不是假設性的前提,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對于“人”馬克思有著如此的解讀:“……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因此,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②馬克思在對德國哲學的闡述中,如上明確的指出了“現實的個人”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也是其哲學的出發點。那么在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中“現實的個人”究竟是怎樣的呢,其有著如何的生存境遇?第一,馬克思哲學中的“現實的個人”有著屬于自己的約束條件,其需要放置在一定的歷史階段。關于這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相關論述中對于以往的哲學觀點進行了批判,認為這些哲學觀點中對于人賦予了后來歷史的意識,沒有將其放在一定歷史階段中來研究。當然這里所闡述的“歷史”主要是指“個人”的實踐演化過程,并不是其它所謂的“歷史”。這里的“個人”超脫了歷史、理想以及抽象,是實實在在的人。第二,“現實的個人”是以實踐活動為前提的個人。在曾經的哲學研究中,有的學者也對歷史階段的生產進行了一些解釋,但是僅僅是停留在生產之上,并沒有對生產里蘊含的關系進行說明。但實質上對于社會生活關系中的每個人來講,各種關系的產生以及各種活動的進行都是以“我們”為出發點的,而這個“我們”的出發點,實際就是個人的實踐性活動過程,從本質上來講也是內在的辨證過程。因此,在人文關懷中將“現實的個人”作為哲學理論的出發點,就是將辯證法作為理論的出發點,所以在馬克思哲學中通過“現實的個人”辯證法與實踐觀得到了有機的統一。第三,“現實的個人”有著一定的本質,具有社會人的性質。馬克思在探討人的時候,闡述了現實的個人的作用,其既是社會的創造者又是社會歷史的演練者,并不是歷史創造了人,創造了社會上的一切,反之是人創造了整個社會,讓社會上的一切都變成了現實。因此,“現實的個人”需要放到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去理解,是真正的人,更是社會的人,同時歷史進程中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上層建筑等都是現實的個人活動所構成的,是現實的個人的力量的有效轉換。由此可知,在馬克思的哲學人文關懷中“現實的個人”屬于社會存在物的范疇,這也是人的本質屬性。同時,在馬克思哲學中,“現實的個人”作為理論的出發點,能夠更好的確定其在唯物史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也能夠讓整個哲學理論符合邏輯的展開,其不僅在整個哲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馬克思對于人的生存、發展問題的深切關注。
三、實現途徑
人文關懷作為馬克思哲學基本的維度,是馬克思對“現實的個人”以及其生存境遇的特殊思考,也是馬克思哲學中的精神主線。而在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的實現中,馬克思通過對現實生活的改造,對各種理論哲學的批判以及對自我實現的論述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改造現實生活在馬克思哲學中,人文關懷的實現有著一定的方式,其中對現實生活的改造是最為基本的一點。而所謂的對現實生活的改造,其實就是對現實的個人的生存境遇的一種考察,是對現實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以及批判,通過這些探究構建起一個哲學理論框架。所以,也就說馬克思的哲學不僅僅是哲學,更是有著解釋以及改造的功效。同時馬克思哲學在解釋人的過程中避開以往哲學中解釋人的脫離現實存在的弊端,將人放到現實生活中,放到歷史實踐之中。馬克思認為批判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一時的沖動,更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用理性以及激情的頭腦去認真的做一件事情。因此,在具體的批判中他摒棄了邏輯與道德性的批判,讓自己的哲學批判走向了更高的維度,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以這樣的立場為出發點來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一種探索與實踐,所以在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構建中,對現實生活的改造是其基本的方式,也是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的基本實現途徑之一,更是馬克思哲學中的重要內容。
(二)批判各種理論在哲學領域中,通過對各種理論的研究與批判才能夠提出屬于自己的哲學觀點,而在馬克思哲學思想建設中也是一樣。馬克思通過對各種哲學理論的批判,提出了屬于自己的人文關懷思想。在具體的批判中,馬克思主要針對宗教、政治以及相關的哲學思想而展開。在批判中馬克思以宗教作為開端,因為他認為宗教是哲學思想的一個衍生地,對宗教的批判是展開理論批判的前提與基礎。因此,在馬克思哲學體系中宗教批判理論也就成為了重要的一個部分,這個部分在內容以及價值觀方面來講是跟馬克思整個哲學理論體系取向一致的,即全人類解放的實現。“廢除作為人民的虛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現實幸福①”,從馬克思在對宗教批判的言論中可以明確,他對宗教帶給人們現實社會生活的負面影響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同時在他哲學體系的建立中他將宗教作為批判的有效工具。讓”現實的個人”不再被虛幻的鎖鏈包圍,而是倡導人們扔掉它,理智的去思考,去行動。當然,對于宗教的批判不僅僅是為了讓人們從虛幻的幸福中走出來,更是讓人們懂得去追求現實的幸福。宗教的這種虛幻從根本上來講是統治者對民眾的迷惑,是謬論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利益而做的枷鎖,更是統治階級為了掩飾自己現實中的罪惡而縫制的神圣外衣。所以反對宗教,那么就必須推翻統治階級。當然在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中,并不是僅僅倡導拋棄宗教的形式,而是要將宗教的實質以及內容逐漸的融合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利用現實來消除社會中的苦難,而不是像宗教倡導的一樣去保留困難,苦苦等待。因為當一個人從宗教中完全解放出來,懂得現實生活,那么這個時候的人才可以稱之為真正的“現實的個人”,人的解放也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在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的實現中,經過對宗教的批判之后,隨著也對黑格爾的國家觀進行了一系列的批判。總之,在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實現中,以宗教作為開端,隨之演化到塵世,再到法律與政治,也正是在這些一系列的批判中馬克思屬于自己的哲學體系才逐漸建立了起來,同樣這些哲學思想中的人文關懷也慢慢的體現出來,展現給世人。在馬克思哲學體系建立的過程中除了對宗教進行批判之外,馬克思還針對現有理論提出了“異化”理論。他在對生產實踐以及社會本質屬性相關問題的思考中,借鑒對費爾巴哈“抽象人”相關理論,確定了以現實社會為基礎的“現實的個人”,并對人的本質進行了進一步的揭示。他指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現實生活所需的創造,但這種創造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卻發生了異化,工人所創造的東西成為了一種異己的東西,不僅不歸工人占有,工人連支配的權力也沒有。工人在這種創造中不能夠表現出“現實的個人”的本質,也就是異化,即他們作為價值的創造者卻不能夠享受所創造出來的價值,雖然說整個世界的物質在不斷的增長增值,但工人的價值卻在不斷的貶值,他們受到的是身心的傷害。馬克思在進行異化理論批判的過程中主要從現實的個人為出發點,將人的行為等放到社會中去探究人與人之間的奧秘,同時他講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關系總結為被剝削與剝削的關系,提出想要改變這種現狀,讓人成為真正的“現實的個人”,讓人擁有自主權,實現人文關懷,那么就必須消滅私有制,所以共產主義社會的建立也就成為了人類實現自由的最終途徑。通過上述可知,在馬克思的異化哲學理論中,不管是出發點還是落腳點都在“現實的個人”,這是馬克思哲學中人文關懷的一種突出的表現,也是對人文關懷實現途徑的論述。馬克思在一生中,可謂是將自己的眼光一直圈定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身上,為了他們最大利益的實現,馬克思一直在與無情的資本家們爭斗,在這過程中他積極探索造成這種社會異化的根源,主張私有制的消滅。當然,在馬克思哲學中對人的關懷不僅僅是對抽象的或者是現實的人的關懷,而是對在現實生活中受苦受難的工人實際生活的關懷,他的哲學思想與以往的思想家思想有著明顯的不同之處,他的思想不是憑空的想象,而是對當時社會異化現象的一種現實的描述,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哲學研究,他在哲學探討中將對工人實際情況的改善作為人文關懷的最終目的,脫開了費爾巴哈對感情以及愛的空洞的解讀。
(三)論述自我實現馬克思哲學中對于人文關懷的實現同樣是通過對自我實現的論述而完成的。在馬克思1875年到1858年所論述的經濟學相關稿件中可以得出,馬克思在進行哲學思想論述的過程中,主要是以人的發展作為基本點,同時將人的發展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即人的依賴、物的依賴以及人的全面發展這三個階段,同時在《資本論》中繼續以上面的三階段劃分為基礎,將社會形態論述為直接的、物化的以及自由人的聯合體。在直接性的社會關系中,馬克思指出在追溯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越往前個人越表現的不獨立,他們不得不依賴于自然,而人與人之間也存在著雙重性的關系,并且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狹隘的,以各種形式相互依賴。當然這個階段的人們雖然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一種“美麗的統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表現為單純的依賴,沒有過多的復雜,但這種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最為直接的,個人的發展也有著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在這個階段個人的自我實現是極為貧乏的。之后,在人類的不斷演進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加速,人們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與人不再依賴,而是開始了對物質的依賴歷程,這個階段的人類已經逐漸的脫離了原始的各種關系,有了明顯的獨立以及自由的特征,當然這個階段的個人的社會關系也表現出了很強的豐富性。以豐富的社會關系為前提的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有了基礎,讓現實個人的自我實現也有了能夠發展的前提,但這個階段的現實個人并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自由發展。現實的個人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自由發展,社會必須發展到更高的形態,也就是進入到第三個階段,自由人的聯合體階段。馬克思指出,在這個階段,個人已經開始了全面性的生產活動。從上面可以看出,馬克思在進行哲學理論的研究中,主體是他研究的視角,而人的發展則是他研究的標尺,通過價值觀對人類歷史進程進行一系列的透視。而在他對人類歷史進程的透視中,如上所論述的三大社會理論一方面讓他的哲學思想更為豐滿與完善,同時也讓馬克思哲學中濃厚的人文關懷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使得人文關懷成為其哲學體系中最為獨特也最為絢麗的風景。
四、終極目標:人類解放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人類的解放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終極目標,而真正實現人類的全面自由發展則是馬克思哲學中對于人文關懷思想的最終解釋,這更是馬克思哲學體系中所凸顯的價值取向。馬克思所闡述的人類解放以及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追求思想萌芽于學生時代,形成于其思想轉變的過渡時期。馬克思對人類解放問題的研究,最早出現在對布魯諾以及鮑威爾觀點的回擊著作《猶太人的問題》中,他針對鮑威爾將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問題混淆起來的論述,進行了反駁。認為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并不是一概而論的問題,這兩者之間有著明確的區分,且人類的解放應該高于政治的解放。由此可見,他在相關論述中他已經看到了政治解放本身的局限。認為人類的解放才是歷史的必然。他指出“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他的心臟是無產階級。①”在這里他強調了解放的主體為無產階級,同時無產階級包括了普遍的人。在進一步的研究中,馬克思認為在實現人類解放的路途中,任何的解放都是將所有的問題都回歸到人的本身。雖然說政治的解放能夠讓人們從一個暫時的格局以及束縛中脫離出來,但是這個解放只是表面的解放,人們的心中依舊被宗教束縛著,依舊需要遵循宗教。因此這樣的解放僅僅是自由平等的一種表象,市民心中并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平等,所以這種政治的解放其實是市民中一部分人統治地位的取得,僅僅是披著虛假外衣的全人類的解放。所以他指出“只有當現實的個人……并把這種力量組成為社會力量……只有到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
”在馬克思的哲學理論中,市民與公民都是現實的個人,這也是馬克思哲學中對人的概念的追求,而馬克思所述的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與人自身問題,也是其對人的本質問題的價值訴求。同時,在馬克思進行人類解放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問題的論述中,指出共產主義是“人本質真正占有”的一種社會形式,也是現實的個人社會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都能夠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而這個聯合體之下所蘊含的的實質是新的社會結構形式,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結構形式。他的這一論述的提出既是對原始社會的超越以及一種回歸,同時也彰顯了人存在的價值,是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的最終表現。馬克思一切以現實的個人為標準的社會構建,強調所有的存在都是以人的存在為基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社會上一切事情的進行都需要圍繞著尊重人而運轉。在馬克思所構建的共產主義社會中,每個人都是現實的個人,都是擁有自由的獨立的個人,也是整個生產力的總和,在這里現實的個人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當然,人類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如何實現,這是馬克思哲學中人文關懷中需要重點解決的一個問題。他指出人類的解放以及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是一個自發的過程,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首先人必須掙脫原始的生存方式,與世界有效的交往,掙脫自然對人的盲目支配,可持續的利用自然,提高生產力水平,在保障人類基本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實現精神追求,確保自身的尊嚴。其次,人必須從異己的社會關系束縛中掙脫出來,通過私有財產以及雇傭勞動等的摧毀,建立起新的社會基礎。只有當這兩個條件都具備的時候,人類才能夠實現真正的解放,同時現實的個人也才能夠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人文關懷雖然沒被明白的提出,但在馬克思哲學中始終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精神主線,也是馬克思哲學得以發展的基石。馬克思哲學對人類社會的解讀,對人類深刻的時代關懷,主要以“現實的個人”以及其生存境遇為出發點,在探討對現實生活的改造、在對各種理論進行批判以及在對自我實現進行論述的基礎上,最終將實現人類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落腳點。當然這些出發以及落腳都彰顯出馬克思對人類命運的深刻關注以及其博大的人文胸襟。在馬克思哲學人文關懷的解讀中,可以看到馬克思哲學“改變個人”“解放世界”的價值追求,也能夠感受到他對人們深深的熱愛。
作者:彭素云 單位:聊城大學 東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