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少數民族報刊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傳播與版權雜志》2014年第六期
(一)西康省報刊發展概況西康省于1939年元旦正式建立,直至1955年合并于新中國的四川省。西康位于祖國西南邊陲,是藏、彝等少數民族聚集區。抗戰全面爆發后,許多知名學者、藝術家前來講學、演出,古老而封閉的邊遠民族文化活躍起來,與外界的聯系不斷擴大。國民黨在此形成龐大的黨報體系,輿論環境較為寬松。抗日戰爭形勢促使這一地區新聞事業的發展。李謝莉在《四川省少數民族文字報紙的歷史與現狀》一文中,對20世紀30年代以來四川省少數民族文字報紙創立的社會背景、傳播格局、具體特征和歷史地位做了簡要闡述。西康省歷史上創辦的報刊作為當地少數民族新聞的主要傳播工具,為抗戰時期中國大西南的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省會城市康定是全省新聞事業最集中的地區,它所在的“康屬”是藏族聚居區,該地區最早的兩種藏文報紙就在這里萌生:創辦于1939年4月24日的《西康新聞》藏文版是四川歷史上的第一張藏文報紙;1939年10月創刊于康定的《西康國民日報》藏文版是舊中國創辦的最后一張藏文報紙。
(二)蒙古地區蒙古文受眾報刊研究抗戰時期的蒙古文報刊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自治區所屬各地及北方7省區,讀者主要是政府官員和文化人士。內容多出于政治需要,傳播各報所屬黨派或集團的意旨、政令及國內外新聞、思想文化動態和民族知識等。抗戰時期,由國民黨創辦的蒙古文報刊主要有三種:《民眾日報》主要報道綏蒙抗戰動態以及淪陷區情況;《阿旗簡報》以抄收國民黨中央廣播電臺簡明新聞為主;《蒙藏旬刊》1931年9月20日于南京創刊,立足于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向廣大蒙藏同胞宣明中華民族當前的危機和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本質,是具有民族思想和啟蒙意義的進步期刊。除了絕大多數的進步報刊之外,敵偽創辦了《蒙古新報》、《兒童新聞》等日偽蒙古文報刊,妄圖通過輿論宣傳“奴化”、“同化”中國各族人民,實現其占領內蒙古地區、長期進行殖民統治的野心。白潤生在《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通史(上)》第二編中對少數民族時事政治性期刊進行了單獨一節的詳細分析。20世紀30年代以后,我國出現了主要刊載時事政治的現代少數民族文字期刊。其中有偽滿洲國主辦的、國民黨地方黨部主辦的,而更多的是中國共產黨主辦的進步期刊。有蒙古文、朝鮮文、維吾爾文期刊,也有回族和外國人在我國創辦的越南文期刊,其中蒙古文報刊最多。此外,抗戰時期的三種回族期刊中,在內蒙古創辦的《回教月刊》是以“興教滅共”為宗旨的反動期刊。
(三)新疆地區報刊發展概況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是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這里居住著維吾爾、哈薩克、蒙古、回、漢、柯爾克孜等13個民族。該地區的新聞傳播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中國少數民族新聞事業的發展狀況。朱衛東在《抗戰前期的〈新疆日報〉》一文中指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主持下的《新疆日報》雖然不及當時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解放日報》、《大公報》以及《中央日報》等,但它的出現對聚居著13個民族的新疆地區來說卻具有深遠的意義。新疆遠離內地,可以說該地區當時并不具備現代意義的新聞傳播事業,而《新疆日報》的出版發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狀況。要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事業的歷史就不可忽略《新疆日報》。該報除用漢文出版之外,先后用維吾爾文、哈薩克文、俄羅斯文、蒙古文出版。此外,這一時期哈薩克文報主要反映了少數民族同胞爭取民主與社會進步的要求,聲援和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活動。1939年創刊于迪化的《反帝戰線》是新疆最早的傳播馬列主義、思想的刊物。
(四)關外朝鮮文受眾報刊研究抗戰期間,中共地方黨委在關外創辦了《兩條戰線》、《東滿洲報》、《青年斗爭》等一系列朝鮮文報刊,這些報刊的共同特點就是集中力量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黨的抗日主張,揭露日寇侵略東北的陰謀,并號召各族人民結成統一戰線,與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斗爭。“七七”事變后,關內的朝鮮族抗日志士力主聯合中朝抗日力量,并刊行《朝鮮民族戰線》等不少朝鮮文報刊,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淪陷區的朝鮮文報刊是日寇推行侵略的輿論工具,例如,影響最大的《滿蒙日報》和《滿鮮日報》,它們是日寇和偽滿政府的代言人,為鞏固其殖民統治而搖旗吶喊,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該報隨之停刊。
(五)上海和哈爾濱兩地俄文受眾報刊研究抗戰時期,在中國出版的俄文報刊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哈爾濱兩地。日本占領東北后,上海俄羅斯人的新聞傳播事業逐漸繁榮,創辦了一系列俄文報刊,主要受眾是南遷的俄羅斯人,由于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后來加入中國國籍,加之當時我國已有俄羅斯族這個民族,所以可以理解為這批報刊是用我國少數民族文字俄羅斯族文字創辦的報刊。
二、抗戰時期少數民族報刊發展的特點
(一)抗戰時期少數民族報刊發展總體特征抗戰期間,只有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朝鮮、藏、錫伯、滿、回8個民族有本民族文字報紙。從文種上看,比較成熟的是蒙、朝、維、哈、錫伯5種文字的報刊。在蒙、朝、維等文種的報刊中,又以黨報和黨領導下的統一戰線報刊最發達,成績比較卓越。從地域上看,內蒙古、東北地區和新疆地區民族文字報刊的發展比較平穩,積累了豐富的辦報經驗,報刊歷史悠久、持續時間長。從報刊種類上看,以蒙古文和朝鮮文報刊最多,有日刊、隔日刊、三日刊等。該時期少數民族報刊發展特點如下:第一,抗戰時期少數民族文字報業呈現出多元共存的局面。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創辦的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并存;國共兩黨與敵偽創辦的少數民族報刊并存;中國人與外國人創辦的民族報刊并存以及境內與境外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并存。這個多元共存的局面是這個時期國內政治形勢和整個新聞事業發展的特點所決定的,也是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史上的獨有現象。第二,內蒙古地區的蒙文報刊、東北地區的朝文報刊和新疆地區民族文字報刊有新的發展并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中共黨報和統一戰線報刊在這個時期把愛國主義和抗擊外族入侵作為其宣傳的重大主題。第三,外國人在海內外創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外國人在海內外創辦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始于19世紀末葉,進入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逐漸增多。這些報刊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報業的發展。第四,馬克思主義的少數民族期刊在北京和新疆等地創刊,標志著中國少數民族報刊事業進入新的時期。這些期刊的創辦,造就了一批具有共產主義理想的少數民族新聞工作者,他們是少數民族報人的中堅力量。第五,在新聞業務方面,較之近代報刊,這個時期民族文字報刊有明顯進步。一是新聞題材有了新發展,除了消息,通訊、特寫等作品開始出現;二是注重版面的美化,出現了插圖和照片,遇有重大新聞還用紅色套版印刷,這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報刊在采編業務上的一大進步。
(二)抗戰時期廣西地區報刊特點抗戰期間廣西地區報刊遵循以下幾大原則,實現了協調一致發展。一是加強團結。在共產黨的倡導下,形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二是堅持抗戰。廣西出版的各種報紙都為全國各地堅持抗日戰爭的活動進行宣傳,牢固樹立抗戰必勝信念。三是聲討汪逆。報紙十分重視肅清漢奸工作。四是全民動員。報社不僅動員民眾的工作,而且身體力行,組織編輯記者帶著錢物到抗日前線,回來后又寫報道,表揚前線將士的作戰事跡。五是抓緊建設。這個時期廣西的報紙,對生產建設進行報道和評述之多之具體,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六是注重戰況。報紙對我國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發展狀況高度重視。
(三)抗戰時期西康省早期藏文報紙的共同特征西康省早期藏文報刊的特征概括如下:一是機關報性質。它們的創辦均屬于官方行政行為,服務于國民黨政權的地方統治,亦伴隨著國民黨地方政權的覆滅而終刊。二是依附于漢文版出版。該地區黨報機關報的漢文/少數民族文字雙語傳播模式由此形成。三是出版發行困難。由于當時報社人力、財力的限制,不定期刊發,發行量較小。四是影響深遠。在抗日救亡的時代背景中,報刊在客觀上加強了藏區與祖國內地的信息交流和文化聯系,對于維護中國抗日救亡的大后方——大西南的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結語
在少數民族新聞史研究領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白潤生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第一人,他常說,沒有少數民族新聞事業和辦報活動的新聞史,就不可能是一部完整的、科學的、系統而全面的新聞史。目前還沒有專門研究抗戰時期少數民族報刊的著作和文獻。關于該時期少數民族報刊的研究多散見于各類新聞史或少數民族新聞史的相關書籍中,而且絕大多數所探究的抗戰時期也是從七七盧溝橋事變開始算起,對于1931年局部抗戰至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期間的報刊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幾乎可以稱之為學術空白。然而,抗戰時期少數民族報刊的發展是整個抗戰時期中國報刊發展的重要一頁,不少少數民族報刊在提升民族凝聚力、激發民眾愛國熱情、增強抗日斗志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民族新聞事業的研究仍然需要我們進行深入開掘,抗戰時期少數民族報刊的研究依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李巖單位:廣西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