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在城市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鄉村正在發生著變化。外來文化的滲透、派系建筑的流行,導致農村民居建筑正在逐漸失去其原有的景觀特色。文章試圖以建筑類型學等相關理論為支撐,通過實地考察與分析,探究新農村民居建筑改造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應該如何使鄉村建筑風貌與其所在地域特征相結合,與時代精神相協調,提升鄉村的人文環境品質。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民居建筑;建筑類型學;地域特征
引言
伴隨著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城鎮化進程,城市的生活模式、審美情趣等對傳統鄉村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傳統鄉村風貌日漸消失而呈現出混亂的狀態。近年來,許多建筑師和地方管理者開始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的民居建筑風貌問題,然而,在很多情況下總是片面地強調某種歷史風格的延續,甚至效仿或照搬其他地區的風格,“包裝”一些假古董或派系建筑,而沒有從鄉村建筑的本質出發開展必要的方法研究,忽略了鄉村建筑的真實特性和實際需求。關于鄉村民居建筑的討論由來已久。19世紀末期,歐洲工藝美術運動的倡導者們開始從傳統鄉土建筑在工藝制造與材料選用的各個層面上學習創作經驗,第一次明確地將鄉土建筑與制造工藝相聯系起來。20世紀60年代,伯納德•魯爾道夫斯基在《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中指出了“鄉土建筑”的重要性。在國內,中國建筑史學家劉敦禎教授等人于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民居建筑。陳志華先生提出:“鄉土建筑是鄉土環境中一切建筑的總和,是一個完整的系統。”①然而,在我國當今的建筑實踐中,依然缺乏對鄉村民居建筑保護與更新的方法研究。文章針對鄉村民居建筑在歷史性、地域性方面的特殊性,從相關建筑理論出發,結合目前的一些鄉村建設實例,試圖其中對于民居建筑的認識缺陷以及建設方法的局限性,探討鄉村建筑的本質、特性和實際需求,以及在新鄉村建設中塑造適宜的建筑風貌的原則和策略,試圖對我國如今面臨的新農村建設中的建筑保護與更新問題做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1.類型學與建筑的歷史性和地域性
19世紀著名的建筑師和理論家森佩爾認為,形式是與其產生和發展的環境相協調的,形式不僅與用途,而且與當地傳統的元素和人們的行為方式相關。②到了后現代時期,伴隨著對現代主義建筑的反思,對歷史性與地域性的討論重新得到了重視和發展。美國著名建筑理論家羅伯特•文丘里曾經在《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一書中指出,建筑外在形象的生成不是單純美學的簡單產物,而是由諸多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類型學將這些因素歸納為建筑的“歷時性”與“共時性”。類型學理論認為,建筑應該反映它所在城市的傳統,同時又必須體現時代特征,既有歷史存在的合理性價值,也有現實存在的合理性價值。類型學理論主張建筑的演化有其自身的規律,不是后一階段徹底取代前一階段,而是歷史的遺存與當代的新形式并存,并作為新形式的創作素材和依據。當代著名建筑師拉斐爾•莫內歐,就是將類型學作為一個核心的思想,用類型建立建筑與過去的關聯,并且根據現實條件和需求,對選擇的類型進行場所化、現實化,從而創造出與地域和歷史深刻聯系的作品。類型學所強調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統一,辯證地解決了“歷史”“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更加理性地對待地域的歷史與傳統,提取歷史文化的深層“本源”,結合時代特征以新的“形式”融入現代社會。
2.鄉村建筑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特征
鄉村建筑是鄉村居民生活的物化表現,集中反映了特定地區、特定人口的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重要信息。傳統鄉村主要依靠農業生產謀生,社會生活相對封閉,文化認同感強,再加上血緣和宗族道德的約束調控機制,強化了鄉村建筑的共性特征,并投射在空間布局、造型特征、色彩質感、裝飾風格等方面,隨著歷史的變遷一直延續下來。然而與此同時,鄉村的建筑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同的時代建造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征。筆者通過對大山村小芮家的實地考察分析,試圖找尋鄉村建筑所具有的本質特征。南京市高淳區的椏溪鎮于2011年獲得世界慢城組織授予的“國際慢城”稱號,成為國內首個國際慢城。幾年來,當地政府對國際慢城內部的主要村莊進行了改造建設,推動了旅游產業的發展。位于國際慢城核心區域的大山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改造后以農家樂為其主導產業。主體村莊向西部延伸出一個聚落,名為小芮家,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部分大山村村民搬遷到這里而發展起來的。目前小芮家還沒有經過統一的改造,因此依然保留著村莊的原有風貌。小芮家現存的建筑建于不同的年代,在延續傳統的同時又都具有清晰的時代特征,這可以表現在建筑的結構、材料、砌筑方式和裝飾細部等各個方面。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木頭、青磚、紅磚逐漸轉變為混凝土,在結構和形象上都發生了變化(表1)。雖然小芮家的歷史比較短暫,建筑的歷時性與共時性已經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與城市里大規模的建設不同,鄉村建筑多為居民自發的個體的建造,因此每一棟建筑都有其個性,同時又遵循傳統規律。這種由于時間的累積而產生的建筑風貌上的豐富而協調的特性是鄉村建筑的重要特征。當然,這些個性并非都能夠反映場地和時代的真實訴求,因此在保護和更新的過程中,建筑師應該對此進行甄別。
3.鄉村建筑改造所面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
近幾年我國各地許多地區都在農村開展了風貌塑造工程,江南地區仿照“徽派建筑”的風格進行鄉村改造的做法比較普遍,椏溪鎮大山村也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大山村主體村莊內的建筑經過改造建設,都被賦予了統一的外部形象(圖1)。首先,建筑雖然結構材料不同,但是在色彩上被統一為粉墻黛瓦的樣式;其次,在裝飾細部方面,建筑上附加了一些傳統符號,如高于屋面的馬頭墻,窗戶上的花飾窗格等。然而,這樣的建筑形象在和諧統一的表象背后其實存在很大的問題。建設者只重視對風格的模仿而忽略了風格產生的原因,由此形成的風格缺乏與場所和時代的必要聯系,顯得生硬而單調。例如建筑中馬頭墻的設計,在混凝土結構的建筑中,馬頭墻已經不再具有防火的作用,形式與功能完全脫離,因此其尺度、位置等的設計都顯得十分隨意,缺乏控制。此外,附加的窗飾花格試圖以廉價的工業材料模仿傳統工藝,也破壞了傳統意向的延續。總的來說,這樣的做法不僅抹去了鄉村建筑原本具有的鮮明的個性和歷史累積而成的豐富性,并且不能反映當今時代的特征,與實際功能、新技術相脫離。鄉村建筑的保護與更新涉及到對歷史和地域傳統的保護和延續,以及對當今時代精神的彰顯。由于鄉村相對于城市而言更多地保留了傳統的印跡,建筑師和管理者在對其進行改造的過程中應當更加謹慎,既要減少對傳統風貌的破壞,也要避免刻板的形象包裝。類型學的思想啟發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關注鄉村建筑應當具有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特征。首先應該對于鄉村原有的建筑進行評估,保留那些能夠較好地反映歷史和場所特征的建筑,而對風貌較差的建筑進行改造或重建。在改造或重建的過程中,必須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地域環境因素,這包括自然因素、經濟因素和歷史文化因素。自然因素是指當地的氣候、地形等,經濟因素包括當地的材料、建造技術等,而歷史文化因素是指居民的宗教、習俗、生活方式等。第二,時代精神,建筑形式最終應該反映出當今建造技術、建造方法和材料的特性。只有對這兩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的考慮才能避免對鄉村建筑的改造淪為簡單的形象包裝。
4.結語
文章旨在對如今盛行的鄉村建筑改造的方法進行反思,并且提出在新農村建筑的過程中保護和更新民居建筑的策略。首先,對于鄉村建筑的歷史性與地域性問題,文章回顧了莫內歐等人的理論觀點,強調了類型學中的歷時性與共時性思想,為下文的論述提供了理論的基礎。其次,在對鄉村建筑進行實地考察之后,筆者分析了鄉村建筑所具有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特征。最后,筆者分析了目前經過改造的鄉村建筑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當重視影響建筑形態的各方面因素的統籌協調,而避免對風格的模仿復制。鄉村建筑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其進行保護與更新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如今對鄉村的改造更新往往淪為簡單粗暴的形象工程,“風格雷同、千村一面”的現象日益突出的問題,人們應該對鄉村建筑保護與更新方法的研究給予更多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阿爾多•羅西.城市建筑學[M].黃世鈞,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沈克寧.建筑類型學與城市形態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吳放.拉菲爾•莫內歐的類型學思想淺析[J].建筑師,2004(1):54-61
[4].張群.鄉村建筑更新的理論研究與實踐[J].新建筑,2015(1):28-31
[5].趙斌.我國城市更新背景下建筑類型學的重新解讀[J].現代城市研究,2012(1):59-63
[6].崔楊波.建構視野下的新鄉土建筑營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作者:劉海芊 單位:東南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