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調查成果退耕還林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退耕還林工程情況
南澗鎮的退耕還林工程總面積為5644畝,共涉及10個村委會,1727戶農戶,時間跨度為3年,即2002~2004年。工程項目已通過省、州、縣三級檢查驗收,達到了預期效果。
1.12002年退耕還林情況2002年是南澗鎮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第一年,涉及3個村委會,336戶農戶,面積共1523.3畝,其中西山108戶451.9畝,團山68戶385.5畝,小軍莊160戶685.79畝。
1.22003年退耕還林情況2003年的退耕還林工程涉及4個村委會,812戶農戶。面積為2820.8畝。其中團山1戶5.3畝,保安259戶1339.9畝,白云264戶742.8畝,太平288戶732.8畝。
1.32004年退耕還林情況2004年是南澗鎮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最后一年。該年涉及7個村委會,579戶農戶,面積為1300畝,其中西山2戶25.3畝,團山249戶314.2畝,保安41戶89.5畝,復興148戶483.4畝,文啟45戶131.8戶,安定15戶19.3畝,新山79戶236.5畝。
2退耕還林成果調查
2.1調查方法南澗鎮內所有的退耕還林地塊,及所配套實施的荒山造林林班小班,調查時對造林小班,一部分進行全查,一部分進行抽樣調查。
2.2調查成果南澗鎮內所有的退耕還林地塊,及所配套實施的荒山造林,現已全部成林。一部分生態林,如華山松林,松塔已掛果,一部分生態林已改作經濟林,如泡核桃林,已掛果,有一定的收入。
2.3成果分析(1)通過對南澗鎮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調查,可以說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決策是正確的,也是深受廣大群眾接受的、擁護的一項民心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2)退耕還林工程是生態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體現。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3)南澗鎮的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屬生態林種,樹種多種多樣,做到因地制宜。樹種有華山松×旱冬瓜,云南松×車桑、有鐵核桃、泡核桃,有華山松純林等等,有的地塊設計初植樹種死亡后,已長出本地優勢樹種,現也已自然成林。(4)退耕還林的效果,應從3個方面來衡量,一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有機的結合起來,是否體現了3大效益的功能。二是退耕還林成果是否得到很好的鞏固,社區社會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三是退耕還林農戶是否滿意,這是衡量退耕還林工程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通過調查上述問題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5)退耕還林必須與封山育林相結合。封山育林是對破壞了的森林,經過人為的封禁培育,利用林木天然下種及萌蘗更新能力,促進新林形成的有效措施[3]。這可以解決退耕地設計樹種死亡后,促使本地優勢樹種成林,同時,也解決了退耕還林地塊的管護費用。(6)退耕還林工程應注重綜合開發、水土保持、以工代賑、農村能源建設等方面的項目和資金向退耕地區傾斜,努力提高退耕還林的綜合效益[4]。如太陽能、水窖等易操作、利用率高的項目。(7)《退耕還林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退耕土地還林營造的生態林面積,以縣為單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還林面積80%。新一輪的退耕還林生態林,在我鎮可降至50%以下,我鎮實施的經濟林泡核桃樹,屬高大喬木,并且很容易成林,完全可以達到生態林、生態效益的目的。(8)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工作,由于近幾年外出務工的人員增多,在家的強勞動力減少,土地大量閑置。在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爭搶的退耕的局面,這是這輪退耕中最棘手的問題。各地黨委、政府應提前進入角色,防止出現集體事件。如集體哄搶、集體上訪等。
3結語
對南澗鎮上一輪退耕還林成果的調查與分析,目的是要更好的做好新一輪的退耕還林工作。總結退耕還林工作的成功經驗,找出退耕還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加以解決,達到群眾得實惠,生態得建設,社會得發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羅如意單位: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南澗鎮林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