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效益評價退耕還林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研究方法
基于2006—2011年的統計數據,借助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寧夏隆德縣的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綜合效益進行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
1.1指標體系的建立本文根據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狀況,借鑒有關研究成果,并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全面性和合理性等因素,對指標進行篩選,建立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方面的16項指標(表1).
1.2數據獲取表1中除林草產業蓄水量(D14)、林草產業CO2固定量(D15)、農作物CO2固定量(D16)參照以下方法計算外,其他數據均來源于2006—2011年的《寧夏統計年鑒》.
2結果與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所選的指標進行處理和運算,發現各指標存在很高的相關性,對它們進行綜合評價,適合于因子分析.對選取的16個指標進行因子分析,經正交旋轉后,前面3個主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91.489%,代表了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表2).通過進一步計算,可得主因子載荷矩陣,進而得到因子得分矩陣(表3).由表3可知,公因子1在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和其他人口指標中載荷較大,因此可將公因子1看成是社會結構調整因子;公因子2在林草產業CO2固定量和林草產業蓄水量指標中載荷較大,因此可將公因子2看成是生態環境效益因子;公因子3在農業產值和農業收入指標中載荷較大,因此可將公因子3看成是農業經濟總量因子.根據以上分析,可以從社會結構調整、生態環境效益和農業經濟總量三大因子來簡化計量綜合效益,建立因子得分函數。采用因子加權總和計算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綜合效益評價值,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確定其權重。
2.1隆德縣后續產業效益顯著且階段性差異明顯由圖1可知,隆德縣在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之后,后續產業發展取得了較顯著的綜合效益.隨著時間的延續,綜合效益逐步發揮,而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中藥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后續產業在最初的2a里發揮的效益相對較小,甚至其某些方面會出現一些負面的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后續產業在開發、組織和管理、資金和技術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而2010年發揮的效益是2006年的近1.6倍,整體呈顯著增長趨勢.2007—2008年的綜合效益增長最快,增長的分值為1.12,這主要是因為設施農業在2008年初見成效.2008—2010年增加的分值相對于2007—2008年期間降低了1.11.總之,2006—2010年間的增加分值,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逐年增加.在不同階段各效益對后續產業綜合效益的貢獻度不同:2006—2007年間,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2007—2009年間,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2009—2010年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后續產業實施之初,由于資金和技術的缺乏,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開發緩慢,發展氛圍不濃,多數農戶從思想上只重視眼前的糧款補助,而未意識到后續長遠發展,經濟效益在短期內無法得以體現;由于退耕還林(草)工程的成功實施,使得生態效益十分顯著;2007年以后,隨著政府對勞務輸出的有效組織,生態移民搬遷與勞務產業相結合,使尚未完全脫離和未脫離土地的農民逐漸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府的有效組織,特色種植業、設施農業和勞務等產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現出來.
2.2經濟效益后續產業的經濟效益主要反映在后續產業推進后,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產條件的提高而增加的已變為經濟形態的那部分效益[6].其中,最突出的方面是對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以及各類經濟收入等方面的影響.
2.2.1后續產業對各類產值的影響從整體上看,各類產值總量都呈上升趨勢,說明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農業產值、林業產值、牧業產值的增長有一定貢獻,后續產業發展時間越長,貢獻越大.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主要為中藥材、沙棘加工、花卉、蔬菜等支撐產業,其對國內生產總值和農業產值增長的貢獻要大于對牧業和林業產值的增長貢獻(圖2).
2.2.2后續產業對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影響隆德縣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對當地農村居民經濟收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農業收入、林業收入和牧業收入三方面.退耕還林(草)后,隆德縣的農民家庭經營總收入年平均增加15.04%,說明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的推進確實有利于當地農村經濟總量的增加;農業收入年平均增加13.13%,這主要得益于特色種植業的收入,林業收入年平均增加42.63%,牧業收入年平均增加20.98%.說明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林業收入得到了顯著提高,根本原因在于出售林產品所得收入增長迅速.
2.2.3后續產業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對農民個人來說,后續產業對其經濟收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外出勞務收入和人均收入兩方面[6].與2006年相比,無論是從各鄉鎮還是從整個隆德縣來看,隨著后續產業推進年數的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顯著增長,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14.89%.農民外出勞務收入逐年增加,農民外出勞務收入年均變化率為18.60%,說明后續產業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力解放出來從事于其他生產活動而創造更多的收益(圖3).
2.3社會效益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所產生的社會效益最為突出的是對當地人口資源及作物種植結構的分配.
2.3.1人口資源分配的變化人力資源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研究對比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實施前后的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非農業從業人員和外出勞務人口的變化來說明后續產業對縣域人口資源分配的影響.從2005年以及2010年數據對比中發現,全縣農業人口減少了17.05%,而外出就業的勞動力人數和其他人口(運輸倉儲郵政、商業、住宿餐飲業等)分別上升了21.21%和3.68%.這說明后續產業對隆德縣人口資源的分布確實產生了明顯影響.隆德縣退耕后續幾年來的農業勞動力變化量隨著后續產業推進年數的增加而減少;外出勞務人口變化量和運輸倉儲郵政、商業、住宿餐飲業等其他人口隨著后續產業推進年數的增加而增加.說明通過后續產業的推進,從事耕作的農村勞動力逐漸減少,有更多的勞動力從耕地上解脫出來外出務工和從事商業、運輸等服務業,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都得到一定的調整.退耕還林(草)后續時間越長,外出勞務人口變化越大,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越明顯.
2.3.2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與2005年相比較,2010年隆德縣小麥播種面積減少了43.13%,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增加了6356hm2.通過后續產業的推廣,以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而可作為經濟作物的其他作物的播種面積整體呈上升趨勢,土地資源再分配的效果明顯.由圖4可知,隆德縣退耕后幾年來的小麥面積變化率和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變化率是隨著退耕后續年數的增加而減少和增加.小麥面積變化率與年數的線性相關性沒有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變化率與年數的線性相關性明顯.其他特色種植業面積變化率隨年數的增加而線性增加,表明隆德縣隨著后續產業的不斷深入展開,藥材、馬鈴薯、蔬菜瓜果等特色種植業面積逐漸增大,特色種植業規模逐步增加,當地正在有計劃地對特色種植業進行規劃.而當年造林育苗面積的變化則表明退耕還林(草)后的整體狀況比較穩定,2005年退耕結束后,每年在確保耕地保有量的同時只是對退耕還林死掉的林木的補充,以保持退耕還林對水土保持的效益.
2.4生態效益后續產業在生態方面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生態環境效益,主要表現為農作物和林草業的CO2固定量及林草業的蓄水量.林草產業CO2固定量年平均增長率為5.66%,林草產業蓄水量年平均增長率為18.68%,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但由于技術和資金的限制,部分藥材、草畜和設施農業管理粗放,撫育、管理與保護跟不上,部分花卉生長環境等條件控制不到位,保存率較低;退耕地林藥林草間作發展不均衡,有的地塊雜草叢生,致使幼樹生長緩慢,抑制了間作牧草和藥苗的生長,使得后續產業的生態效益相對不明顯.
3討論
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包括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3個方面,這是學術界所公認的[10].對比現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對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進行嘗試性評價時,涵蓋了完整的3個部分;選取的綜合評價方法和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符合寧夏南部山區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評價實際;評價結果與實際情況具有一致性,能夠反映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取得的效益成果.本評價體系是在借鑒相關評價退耕還林(草)工程效益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因為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本身就是對退耕還林(草)工程的鞏固、延續與支撐.雖然評價結果只能反映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的變化趨勢,但與當地實際情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證明研究結果能夠對現實的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產生指導意義.本文只是從宏觀方面籠統地對隆德縣后續產業所取得的成效進行了探討,限于數據獲取的限制而未從具體的后續產業著手分析,且未對后續產業所面臨的開發滯后、牧草與藥材加工貯藏手段落后、部分群眾對間種的藥材管理粗放、產業鏈短、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等問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這些將成為筆者今后研究類似問題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4結論
通過以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以下關于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效益評價的結論:(1)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總體效果良好、成效顯著,是當地生態環境脆弱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之一.(2)隆德縣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的經濟效益相對最為顯著,后續產業的推進加快了農戶脫貧步伐,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3)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帶來了人口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有效分配,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對當地的社會生產方式產生了比較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有利于推動和諧新農村的建設.(4)退耕還林(草)后續產業有力地支撐了退耕還林(草)工程的實施和鞏固,但因技術、資金的限制和管理粗放等因素,使得后續產業的生態效益相對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言,較不明顯。
作者:張娟娟單位: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