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土地流轉發展態勢及效益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土地流轉是當下農村土地穩制、分權、放活的一項重要經營形式,本文通過全面的調查,對土地流轉形式、去向、用途進行統計,分析了大通縣土地流轉的特點和效益,以期達到今后土地流轉過程中經驗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土地流轉;態勢;效益;分析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規模經營發展,是新形勢下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也是推進農村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大通縣土地流轉逐步走向了高速發展態勢,結合現階段發展要求,為深入研究土地流轉效益分析,今年3月份,對全縣的土地流轉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本文對流轉規模在100畝以上的流轉大戶的土地流轉進行了重點分析,以期對多層次、多部門提供參考。
1土地流轉情況
據今年的調查統計,截止目前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達132438.99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9.33%,涉及戶數為25756戶,實現土地流轉收益11457.57萬元。流轉面積較上年增加9375.99畝,增長率7.62%。
1.1從流轉形式劃分
主要有五種形式:一是轉包形式流轉的面積為5706畝,涉及戶數為1218戶,占流轉總面積的4.31%;二是轉讓形式流轉的面積為1505畝,涉及戶數為244戶,占流轉總面積的1.13%;三是互換面積為542畝,涉及戶數為185戶,占流轉總面積的0.41%;四是租賃面積為118876.64畝,涉及戶數為22059戶,占流轉總面積的89.76%;五是入股面積為5809.35畝,涉及戶數為2050戶,占流轉總面積的4.39%。
1.2按流轉去向劃分
主要有七種:一是流入農戶面積為7819.58畝,占流轉總面積的5.90%;二是流入合作社面積為78021.81畝,占流轉總面積的58.91%;三是流入企業面積為17863.57畝,占流轉總面積的13.49%;四是流入家庭農場面積為13371.35畝,占流轉總面積的10.10%;五是流入種植大戶的面積為9265.8畝,占流轉總面積的7%;六是流入養殖大戶的面積為1350.6畝,占流轉總面積的1.02%;七是流入其他為4746.28畝,占流轉總面積的3.58%。
1.3按用途劃
分主要有:全縣流轉的132438.99畝面積中,其中流轉土地用于種植蔬菜面積為20547.68畝,用于養殖面積為1482.4畝,用于油菜種植面積為5931畝,用于入股面積為4277.35畝,用于建設生態園區3792.6畝,用于種植小麥面積為6586畝,種植苗木面積為8615.51畝,種植藥材面積為5322.03畝,種植飼草面積為43840.77畝,馬鈴薯面積為32043.65畝。
2土地流轉特點
根據統計調查分析,大通縣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由過去農戶零星自發流轉轉變為由政府引導的規模型流轉,主要是以租賃方式進行流轉,租賃流轉面積占總流轉面積的89.76%;且流轉去向主要由過去流轉給小型農戶分散經營轉變為家庭農、牧場和合作社等新型農民經營主體規模經營;流轉用途由過去主要種植糧食作物轉變為現在的種植經濟作物為主。土地流轉呈現出“三個轉變”:一是農民思想觀念發生了大轉變,由過去的“戀土、戀鄉”不愿流轉土地轉變為自發流轉土地。通過近幾年大通縣建立的現代示范農業園區帶動農民致富的先例,農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改觀,流轉土地的激情非常高,且依法流轉的觀念非常強,在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指導下,由過去的口頭流轉轉向合同化流轉,由農戶自發流轉為主的零星流轉,走向以土地流轉合作社中介服務組織為主的土地租賃流轉為主,土地流轉趨向“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農民簽定流轉合同,建立現代生產基地。二是打破區域流轉界線,由以前主要在外川地區流轉轉向淺、腦山地區流轉轉變。三是參與土地流轉的經營主體由單一主體向多元化轉變。根據《大通縣關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的意見》,大通縣扶持龍頭企業、產業、引進業主、培育大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全縣目前共有省、市、縣級龍頭企業47家,各類專業合作社665個,家庭農牧場275個,以此帶動土地流轉面積占總流轉面積的90.51%。
3土地流轉的成效
3.1推動了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大通縣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和挖潛改造,突出特色產業的培育和開發,狠抓基地建設,不斷提高經濟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的種植面積,既考慮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品質結構,又結合各鄉鎮的實際情況,避免結構類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鄉(鎮)域特色農業,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2擴大了規模經營
土地流轉克服了小規模家庭經營的局限性,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利用。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一是把零星的土地使用權從千家萬戶農民手中集中連片,進行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有利于農民間的分工與專業化,使農業生產逐步走上“專業化分工、規?;a、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發展道路,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二是加大了農業機械化推廣力度,促進了農業機械化耕作水平,降低了農業投入成本,實現了集約化經營,解決了千家萬戶分散種植無法實現的標準化生產難題,有效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三是通過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引進工商資本、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建基地、興加工、搞營銷,培育了一大批農村能人大戶,推動了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3.3促進了農民就業,解決了外出務工農戶土地無人耕作與企業、大戶無土地耕種之間的矛盾
土地流轉有利于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集聚,推動了城鎮化、工業化進程。農民在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以一定方式將土地流轉后外出進城務工,從事二三產業,加快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序轉移,促進了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改善。
3.4增加了農民收入
通過土地流轉,有力推動了土地集約化規模經營,推進了農業特色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促進了農業提質增效。
作者:李錦紅 單位:青海省大通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