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土地流轉與勞動力的就業變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動的行為日益增加,一些土地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不斷地出現,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動中存在著顯著的差別、流動規模小、交易不規范、侵權現象嚴重等,影響了農民生產的主動性,也阻礙了正常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
1農村土地流轉不斷增加
隨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的召開,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也呈現全面進步態勢。在這個過程中,農村經濟改革是重中之重,是各界關注的重點之一,而有關農村經濟改革的程度和成績,主要是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進展如何,是否符合有效率化的發展方向。由于現階段研究多以土地、村莊、為對象,很少注意到土地流轉中的農村中老年人這一重要群體。而在我國當前3.5億農業人員中,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已經達到了50歲已上,可以講,在農村中老年人已經構成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以考察土地流轉對中老年勞動力的影響,就業形勢也就不斷增加。
2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式
目前,農村土地流轉的形式:農村內部農民自己進行小規模土地流轉,這主要是鑒于互利關系形成的,可以稱之為“互利型”土地流轉;另一種是工商資本下鄉轉土地,本文將以2014年在M村調查土地流轉情況為個方案,集中來討論這兩個土地流轉形式與農村中老年就業關系。M村處于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地理上屬于盆地、丘陵地帶,下轄31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850戶3000人,耕地面積286.67hm2,人均約800m2耕地,農作物主要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是一個純農業型村莊。20世紀90年代開始,M村一代就不斷有農民到廣東和湖北地區打工,需要是從事建筑行業,2001年以后,外出打工已經形成了一種流行趨勢,大批的村民進入城市打工。隨著M村大量農民外出打工,外出打工者會將土地流轉將轉給在村務農的農民,該村的土地流轉市場因此得到一定發展。這種土地流轉形式有下面這些特點:流轉的對象大部分是在親戚、鄰居、朋友之間;流轉范圍很少超出村民區或自然村界限;流轉規模比較小,而且地塊也比較分散;流轉的方式不是很固定,也沒有具體的期限,大部分是口頭約定,而且流出方是可以隨時收回;流轉的租金不是很多,或者是無需支付租金。對于流出戶來說,這種靈動的流轉方式既可以避免土地荒廢掉,以便自己將來返回鄉村的時候可以耕作。對于流入戶而言,他們大多年齡較大而無法外出打工,在家務農收入將成為他們家庭的主要收入,通過流轉外出務工的親戚、鄰居或朋友的土地,可以擴大經營規模,明顯地增加家庭收入。現階段,村民間自發的土地流轉還沒有形成一個激烈的土地租賃市場,這種土地流傳任然遵從這“熟人社會”的規則,依賴與農村中的血緣和地緣地聯系,是農村人情互惠互利的重要體制。
3農村土地流轉承包權中存在忽視農民利益的問題
現在農村土地流轉的速度明顯加快、規模明顯加大,根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相關法律可知,《土地承包法》和《流轉管理辦法》中規定了承包方有權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能夠流轉和流轉的方式,同時,采取轉讓方式流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應當經承包方同意。由此可見,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農民利益。
4農村中老年勞動就業機會擴大與“互利型”土地流轉
相關研究表明,在農村中,農村土地流轉資源可以轉給邊際產出很高的農戶,從而使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達到最好,提高農村的農戶土地邊際量的產出,進而使其家庭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
4.1擴大耕地規模在“互惠型”土地流轉形式下,農村的耕地面積得到擴大,以M村的自然村S為例,S自然村共有農戶50戶,耕地面積為13.33hm2。此中,舉家外出打工農牧17戶,這17戶都是全年在外打工,而且把小孩也一起帶過去了,在每年春節的時候回村,他們的土地都給了在家務農的親戚、朋友或鄰居耕種,很少有人收取土地流轉租金,一般都是以稻谷作為春節期間的糧食,在S自然村的34戶在村務農戶中,55歲的老年戶有17家,流轉入土地的有11家,他們的相關情況如表1。從表1可知,外出打工戶的土地主要轉給了55歲以上的中老年農戶。對于55歲以下較為年輕的農家來說,他們可能會有很多的務工就業機會,務農只是一種兼業形式,但作為家庭經濟的補充狀態,家庭收入來源還是可以以務工為主,這樣可以維持一種“半耕半工”的雙業模式。大部分都滿足與耕種模式,并沒有流轉土地的意思。而對于那些55歲以上的農家來說,他們大多覺得外出打工需要繁重體力,但自身普遍缺乏相關技術,而且在這個年齡階段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所以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外出,只能靠自己在家承包別人的小塊土地的收入來維持溫飽,不過他們有足夠的勞動能力和精力,可以去耕種更多的土地。另外,有些人可能掌握熟練的農業植物技術,有豐富的種田經驗,但有的老人還是會說“現在的年輕人肯定干不過我們這些老頭子,但是去外面打工我們比不過年輕人?!彼裕r村中老年農戶有較強的流轉入土地的意愿,希望擴大耕地面積,增加家庭收入,從而讓他們成為“互惠型”土地流轉的重要受益人。
4.2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隨著現代小型農業機械和新技術的普遍,給農業生產環節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水稻種植是我國南方拋秧技術的推廣,插秧繁瑣環節的繁重勞動力得到很大改善,完全可以利用機械來代替,這使水稻生產環節最大只需要個工作勞動。土地流轉所帶來的耕地面積的擴大,明顯地增加了留守在家的農村中老年人的就業機會。
4.3提高家庭生活收入在非農業的教育情況下,擴大耕地規模,以及勞動量投入的加大,能夠明顯提高家庭生活收入。如果從事水稻等主糧類農作物經營,農戶的純年收入很可能超過6000元,而在1.33~2hm2的耕地面積下,由中老年夫妻兩個人耕種,則務農的純收入很可能達到2~3萬。同時,中老年農民可以發展家庭其他的副業經濟,比如種植蔬菜、養雞、鴨、豬等,如此,既可以維持家庭日常中的需求,也可以拿到市場上出售蔬菜、肉、蛋等,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如此一來,使農村的中老年家庭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5結語
現階段,在中國人地關系高度緊張的背景條件下,仍然有大量的中老年勞動力停留在農村。但是,為了使農村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應當使中老年人就業得到保障,以充分發揮農村中老年人勞動力的作用,充分保障或提高小規模農業經濟收入。所以,為了改變當前現狀,在制定土地流轉制度時,必須充分考慮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并切實結合農村就業形勢,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農村帶來更多就業需求,為中老年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以合理地安排農業生產系統,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作者:鮑小平 單位:蘭溪市赤溪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