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政務生態環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行政生態學是以生態學理論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與其周圍環境的一門科學,它主要研究各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傳統等因素對公共行政的影響以及公共行政對該國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影響。電子政務是一項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系統工程,發展受到經濟要素、社會要素、溝通網、符號系統和政治構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電子政務(本文中使用的電子政務概念,均是指廣義的,即政府信息化。它包括狹義電子政務和電子化政府)已經成為一種積極先進的變革力量,它對我國的國家行政體系、價值觀念、政治生活、個人參與和評價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態度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我國的行政生態建設提出了新課題。深入研究這些問題,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經濟要素是電子政務的發展的基礎
行政生態學把經濟要素列為影響行政的第一位要素,認為一個國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由該國的經濟結構所決定的。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從就業結構看,像農業經濟;從產值結構看,像工業經濟;從帶動結構看,又像信息經濟。正如徐中奇指出的那樣:從整體上而言,中國的社會形態是處于過渡型社會。
中國區域經濟實力的差別帶來電子政務發展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在同一個社會中同時存在不同的行政制度、行政行為和行政風范,從而出現極不調和的現象。一方面各地區域經濟實力、網絡基礎不盡相同,對應著各地電子政務的發展也相應的差別化,造成新一輪的電子政務的發展上的地區差異,這個問題解決的不好將減弱電子政務全局上總體效益。另一方面電子政務在中國現階段的發展處于初級階段,通常是流程沒有完全改善,電子政務與傳統政務并存,無法發揮電子政務的優勢卻更添了政務負擔。
東部沿海城市由于對外開放的程度比較高,更容易接受到國際的壓力會主動地接受電子政務的觀念,來推進電子政務的發展,以便改進地區的服務環境,吸引更多的項目與資金,為了迎接國際化的挑戰,這些城市會更積極地推進電子政務。這些地區環境比較好,項目也容易成功,因而也容易保持高的積極性,西部一些落后地區則相反。
2社會組織的變遷是電子政務的發展動力
行政生態學注意到社會組織在不同社會形態中的不同作用。社會組織是社會個體為了一定的目標自愿組成的社會結構體。電子政務的發展構建于互連網等先進信息技術的發展,互連網使全球化的程度深化,產生了一種新的全球性的社會組織形式——“網絡社會”?;ミB網使社會組織不同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等等的沖撞與融合成為必須面對的事實。這樣對于保障社會主體的自由權利,制約國家權力提出了新的問題。
社會組織與政府傳統溝通模式是國家通過壟斷和控制傳媒向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教育和灌輸來形成社會的認同意識、政治意識和道德意識。主要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一是壟斷和封鎖那些不利于政治穩定的信息,用強有力的措施來控制傳媒,經過篩選過濾的信息以營造統一輿論,控制輿論導向;二是通過訴諸道德、倫理和思想意識等方式的說教和灌輸來強化公民的國家意識,以贏得民眾對憲法的忠誠,對制度框架的認同和對政府的能力、政績的肯定;三是政府控制民眾的政治參與程度,使之與政治發展水平相適應。
價值取向方面,網絡交往的虛擬性和非人性化導致科技與人文的割裂加劇。信息時代“數字鴻溝”的凸現,無疑使這種割裂的負面效應空前顯著?!皵底著櫆稀比找鏀U大意味著信息貧困者生存、發展的權利受到限制,極有可能或正在被數字化時代所拋棄。網絡一族分享著統一的知識和語言,而排拆外來者。毫無疑問,數字鴻溝正導致網絡化的新的“種族歧視”的產生,人的存在被虛擬化、機器化,導致網絡一族忽略他人的存在,把他人當成符號看待,無視他人的尊嚴等等,人文關懷冷漠、倫理道德弱化。
思想觀念方面,互連網的物理結構讓信息自由傳播,使網上實施言論控制成了一種不太容易的事情?!盁o政府”、“個人至上”、“絕對自由”等口號充斥著網絡社會,邊緣文化的泛濫,以及各種虛假信息和無聊信息的傳播,對主流社會構成了威脅。
生活方式方面,電子空間的出現和發展極大地擴展了人的個體能力和交往能力。互聯網給人們營造了豐富的話語權利,個人的自我表現不知不覺代替了主流文化的說教。公眾享有大部分行動的自由,逐漸適應了獨立思考,更加強調自己的權利而保持思想的獨立性。政府對于民眾信仰、宗教和政治觀念,變得越來越不好控制了。任何一個網民都“能夠”隨意參加國際網上社團,“能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地發表個人意見,“能夠”閱讀國家嚴格禁止入境的各種信息。
3溝通網的虛擬化增加電子政務發展的復雜性
行政生態學關注的另一個要素是溝通網,包括社會的文化水平、使用語言的狀況、社會輿論的力量,以及通訊和交通的狀況等使整個社會互相溝通的手段。電子政務發展的載體是互連網,是一種虛擬環境的溝通網。
從社會的文化水平的角度來說,行政生態學認為溝通網的狀況直接影響到一個社會的“動員性”(Mobilization)和“同化性”(Assimilation)。所謂動員性指社會人口參加龐大的溝通網的程度,所謂同化性則指全社會人口對同一價值體系與目標等的認可程度。在變化的社會中,尤其在工業革命之后,特別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使社會前景與社會取向的問題變得更加尖銳。人們之間,以及人們與事物之間的新的關系正在被強烈地感受到,大量事情固然被說起,但只是出于一種社會內部被限定的立場,新的信息和種種新的取向獲得了廣泛深入的需要比任何專門化的政治、軍事或商業信息所引起需要都更為廣泛和深入。顯然,一個社會的溝通水平高,則容易在更多的問題上更快地達成共識。反之,政府在行政過程中就面臨著比較多的不同意見和麻煩。
從使用語言的狀況來說,互聯網英文信息優勢使網民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價值理念。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無國界數字化空間”中難以控制的信息跨國流動,信息輸出大國更容易將本國的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通過數字化空間傳遞給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擴張。
從社會輿論的力量的角度來說,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量大、成本低、簡便易行、無國界和不受時空限制等特點,每一個上網者都可以通過一定的技術程序和網上協議程序傳播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要求,這勢必對傳統媒體造成沖擊。當網絡作為一種文化和信息通道時,利用它對不同制度、觀念的國家進行意識形態乃至全方位的文化滲透就成為一些國家推行國家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ヂ摼W作為信息多媒體工具,具有強大的消費和娛樂功能,極大地刺激了大眾文化的發展,它對于政治文化、精英文化的建設有消解作用。此外繁雜的信息網絡中,不僅存在無用的垃圾信息,而且存在危害性頗大的虛假信息,導致社會輿論的力量離散化。
從通訊和交通的狀況角度來說,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中,人們易沉溺于虛擬環境,將增加與外界隔離的危險,有可能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疏遠。另外,如果把一種虛擬的環境當成真實的來體驗,在某種程度上會逐漸脫離真實的實在,對現實世界產生某種疏遠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
電子政務發展的載體互聯網對意識形態和政治文化的傳播與弘揚造成了強大的沖擊,對人們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熱情有消解作用,導致政治觀念的淡化,增加了主流政治文化建設的復雜性。
4符號系統和政治構架在文化滲透的過程中迫使電子政務的發展適應全球性政府效能競爭
電子政務作為一項科學技術研究成果而被發明。它作為一種政務媒介的力量有可能改變了所有先前的行政和政治運作方式;作為一種社會傳播媒介的力量有可能影響社會關系的體制和形式;作為一種電子媒介的固有屬性改變了我們對現實的基本感知,并由此改變了我們互相之間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系;作為一種強勢的政務媒介,在改變我們社會的規模與形式的過程中,借助極大增長了的政務信息流動性而獲得了它的地位。
社會政治符號系統,包括政治神話、政治法則和政治典章等。這些實際上就是關于政治意識和政治游戲規則的影響。行政生態學認為政治神話中包含一些直接影響著人民的政治意識。電子政務的發展的載體互聯網已成為文化滲透,尤其是意識形態滲透的工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制度、政治體制、道德倫理、價值觀念等會大量涌進別國網民的眼睛,人們把互聯網上的政治體系、政治文化同本國的政治文化進行比較,并做出評價,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網民的政治導向和信仰的變化,造成了對主流政治意識沖擊。
秉承古德諾的政治——行政兩分思想,行政生態學認為政治與行政應該是分離的,政治領導行政,而行政則實現著政治的目標,這種關系決定了政治結構也是影響行政生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網絡化全球語境中,無中心、反體系、多樣化、個性化的后現代性正在瓦解現存的以等級結構和統一規范為特征的工業體系。在這種社會轉型時期,原有的相對靜態的政治模式和價值體系不再適應變化著的社會現實,它對個人生活逐漸失去規范力和促進力。對于有錢或有知識的人來說,國家的界限開始模糊,他們可以在世界范圍內選擇棲身和創業的場所。網絡使公民的民族國家意識日漸淡薄,國家必須有強大的力量才能吸引住越來越沒有祖國觀念的精英人才,精英人才的大量流失從根本上毀壞了國家強大的重要基礎,精英人才對祖國的漠視,知識和財富領域的弱者卻給國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產生了更嚴重的依賴;因此呈現全球性政府效能競爭的態勢。
行政管理領域,已約定俗成地存在一些國際標準,如行政決策優化標準、行政效率標準、行政功能評價標準。行政作為政府的功能和活動,是一種“生態現象”,必須考慮到國際因素這一影響變量。在世界主要國家政府已移至“信息化生存”時,如果我國的電子政府實現不力,在全球政治的互動體系中處于邊緣、吸附地位,將有礙國家利益與愿望的表達,以及國際訊情的接收。
5結論
行政生態學認為以上要素之間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交叉作用、互相影響的,因此在實際考察中,情形是錯綜復雜的,既要注意單個分析這些重要因素,又要注意到彼此之間的互動性。
行政生態環境所包括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不僅僅是人文社會環境,還包括自然社會環境;不僅僅包括國內環境,也應包括國際環境;不僅僅包括一國的宏觀環境,也應包括一省一縣的微觀環境;不僅包括靜態的行政環境,也應重視動態的行政環境。
通過對電子政務的發展對行政生態的影響分析,筆者認為,首先要正確認識我國行政環境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不能忽視次要方面的負面影響。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工具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其次正確認識我國行政環境的外在表象與內在實質的不一致性,在電子政府發展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制定電子政府發展措施。僅從表面現象出發制定電子政府發展措施,就很可能造成行政秩序和經濟秩序的混亂。再次正確認識我國行政環境的多樣性,注意各地、各級政府行政環境的差異性。我們只有因地制宜、因級制宜、因行業制宜地制定改革措施,才能使電子政務良性發展進而優化行政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