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丘陵地區農業物流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分析了影響四川丘陵地區農民增收的物流因素,認為農民物流自組織體系不健全、農村物流信息化發展滯后、農村物流市場主體比較單一、農業區域市場建設滯后、農業供給側矛盾、農村物流方式單一落后是制約農村物流發展的因素,進而影響農民增收,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發展農村物流的對策:應該加大農業供給側改革,發展特色農業,建立區域性農業市場、大力發展農業物流,實現農產品物流增值、大力發展農業經紀人隊伍,扶持農民銷售合作社發展、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
[關鍵詞]
四川丘陵地區;農村物流問題;對策研究
四川丘陵地區在四川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四川丘陵地區大多數縣是農業大縣、人口大縣,2013年末,四川183個縣區中丘陵縣(區)有67個,占全省縣(區)總數的36.6%,幅員面積890萬hm2,占全省面積18.31%,其中耕地面積230萬hm2,占全省57.6%;人口543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59.5%,農村人口4017萬人,占全省的61.8%(根據2014四川省統計年鑒數據統計分析)。因此,深入研究四川丘陵地區農民增收問題可以有效解決四川丘陵地區三農問題。影響四川丘陵地區農民增收的因素很多,但農業物流體系的缺損是影響農民增收的一個關鍵因素。農業物流體系不健全,農業物流的有效發展可以通過產生時間價值、場所價值、加工價值,促使農民增產增收。但由于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物流體系建設遲緩,使農業物流的這三種增值效應沒能實現,農業發展收益向流通環節“外溢”,農民增產不增收問題十分普遍。
1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物流存在的問題分析
1.1農民自組織物流缺乏,農業發展收益向流通領域“外溢”農民生產面臨雙重風險,歉收有生產風險,豐收有市場風險。由于單戶經營是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的主要經營業態,農戶規模偏小,戶均土地面積2000m2以上的僅占39.6%,667~2000m2的占49.5%,人均只有耕地只有507m2,單戶農戶實力有限,加上農民自組織較差,導致農產品物流渠道嚴重不暢,產需脫節,中間環節過多,農產品流通主要依靠各種商販,農業生產者與農產品流通之間沒有利益紐帶,農業收益向流通領域“外溢”。一方面是城市市場價格高企的農產品價格,而另一方面卻是農產品的賣難與賤賣,農產品流通缺乏有效渠道與區域市場體系支撐。由于農村物流體系缺失,農民購買農用生產資料高價格與農產品銷售低價格,過高的農業物流成本,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影響了農民收益的提高。
1.2農村物流信息化發展滯后農業發展必須依靠信息的引導,但整個農業物流信息化體系不健全,存在信息孤島,基礎設施較差、網絡不健全,市場分析預測和信息收集處理嚴重滯后,信息流動、傳遞渠道不暢通,總體上還處于相對閉塞的狀況。信息資源不能共享,對農民的信息服務不到位,造成生產和流通的盲目性,難以有效溝通產需、調節生產與產品流向,農產品賣難問題始終是影響農民收益的一大瓶頸,在互聯網時代農村物流信息化硬件建設落后,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嚴重滯后。
1.3農業物流市場主體比較單一和分散,物流成本較高目前農業物流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低,組織規模較小,運作不夠規范,商、批發商等市場中介組織不發達,農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和從事農產品物流的專業協會沒有真正發展起來,龍頭企業發展不夠,農業物流市場的經營主體大多是個體商販和農民,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增加了流通和交易費用,再加上運輸中間的破損率和汽車的空駛率很大,無形中增加了農業物流成本。
1.4農業單戶經營,商品化程度不夠,農業區域性市場發育不夠由于農業一直單戶經營,加之農村勞動力外流嚴重,農業呈現出兼業化、粗放化經營的態勢,商品率不高,缺乏區域性規模經營,缺乏特色化,也就導致農業區域性市場沒能有效建設,更加重了產需的有效銜接,農產品生產與物流缺乏市場的支撐。
1.5農業供給側結構矛盾突出,導致農產品難以貨流其暢經過30多年的農村改革,我國農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已經基本滿足現階段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伴隨消費結構的轉型,出現了農業供給側結構矛盾,低端農產品出現了階段性供過于求,品質不完全適銷對路,四川丘陵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緩慢,農產品供求結構存在一定失衡,市場開發受阻,部分農產品賣不出去,潛在著更大的危機。直接表現就是不時出現局部的"賣糧難"、"賣瓜難"、"賣果難"等農產品銷售困難,引起農產品價格下跌,影響了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結構側矛盾的主要表現是:①一般性產品多,大路貨多,而名優產品、特色產品偏少,比例不高;②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深加工、精加工產品少之又少,農產品加工附加值不高;③農業科技含量低,生產增長受到制約。與工業等其他產業相比,農業有機構成不高,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業發展受到一定制約。④地區優勢沒有發揮出來,差別不顯著,特色農業受制。根據對射洪縣、南部縣、上臺縣等20個丘陵大縣的粗略統計,各縣(區)一般都確定將綠色種養殖確定為農業發展戰略,農業主導產業趨同化。分別有17個縣將優質糧油、14個縣將生豬、15個縣將瓜果、7個縣將牛羊、13個縣將蔬菜、11個縣將水產養殖、9個縣將藥材、6個縣將花卉苗木作為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平均每個縣(區)有4.6個主導產業。這種無特色的低效農業必然導致農產品結構性流通困難,價格低,這就給農業物流增值帶來困難,影響農民增收。
1.6農產品物流方式單一、傳統四川丘陵地區受地域、人的素質及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影響,物流方式、營銷手段還擺脫不了傳統坐等上門收購、集市銷售等傳統物流方式,交易量、交易范圍、交易價格及影響受到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再加之農村勞動力成本增高與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傳統的農村物流方式更加制約農產品流通,產銷脫節矛盾日益突出。這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這種物流方式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制約農民收入的增加。
2發展四川丘陵地區農村物流的對策思考
四川丘陵地區是農產品種養殖集中的區域、農村人口集中的區域,大力發展農村物流對促進農民增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促進四川丘陵地區農村物流發展發展對農民增收的積極作用,應當采取以下對策:
2.1加大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強農業特色化發展,建立區域農業市場,以流通促進農業發展必須加強農業區劃,根據各地資源條件及市場需求,按市場化、優質化、特色化、高效化的原則,布局各地特色農業發展,改變農業有效供給,實現“一鄉一品”“一村一品”,支持與鼓勵農業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規模經營特色有機農業的發展,通過土地流轉社會資本的介入,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產業化集中發展,并根據區域特色發展農業,一方面需要建立區域農產品交易市場,促進區域特色農產品可以快速進入市場交易流通,便利農產品貨流其暢,使農業生產有交易作為支撐;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通過農超對接、農工多接、農業與消費者直接對接,建立農產品城市直銷市場,連接產需,通過農產品流通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健康發展。
2.2大力發展農村物流,實現農產品物流增值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農村物流是一項有效手段,要通過農村物流實現時間價值、場所價值、加工價值。由于農產品生產的季節性往往導致在農產品集中上市時低價爛市,要通過提高農產品種植技術使農產品可以錯峰上市、通過農產品儲存技術的改進就可以使農產品實現時間價值增值。如金堂金溪水果專業合作社三溪臍橙開發公司通過臍橙留樹保鮮、臍橙打蠟保鮮等技術實現了臍橙“錯峰銷售”,取得了明顯經濟效益。蒲江近年來獼猴桃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一些商家通過獼猴桃氣庫保鮮、分揀包裝,錯時銷售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時間增值;由于農產品生產具有地域性,要通過建立各種農產品物流渠道,順利實現農產品從產地到消費地的流通,努力實現場所價值;要根據各地農產品生產情況,大力扶持農產品深度加工、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實現農產品價值的加工增值,確保農產品銷售價格穩定。
2.3大力培養農業經紀人隊伍,扶持農民銷售合作社的發展要解決農業增產不增收及增收收益向流通領域“外溢”問題,大力發展農民流通自組織建設刻不容緩。一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克服單個農戶無力面對市場、“等靠銷售”的問題,利用農村自己的經紀人確保農產品銷售價格。成都市近年來大力加強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村經紀人近3000戶,經紀從業人員14321人,聯系帶動農戶113.5萬戶和近7萬hm2農田,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紀人+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在郊區生產的農產品年上市量中,90%以上的畜禽產品、80%的蔬菜、60%的淡水產品和30%的瓜果通過產業化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或營銷經紀人進入市場,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雙流地瓜研究協會理事長陳順安,他和他帶領的協會聯系會員928人,聯系指導農戶5800戶,年產地瓜種子150~200萬kg,遠銷大半個中國和東南亞地區,農民直接經濟收入達3500萬元。牧馬山的農民增加了收入,陳順安也從一個經紀人成長為種子公司董事長;二是要建立依托農業合作社、協會、農村經營大戶,建立農民自己的營銷合作社。各級政府要對農民自物流組織的發展給予政策扶持,建立綠色通道,加大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
2.4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在信息技術條件下,農村物流的發展要十分重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溝通產需信息,引導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生產資料與農產品銷售雙向良性互通。既要緩解農產品的“賣難”問題,使特色農產品生產與需求有效對接,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又要緩解農民的“買難”問題,使農民能夠購買到價廉質優的農用生產資料,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農村物流的發展需要各級政府搞好物流發展規劃,以農村供銷合作社、郵政、農信社、物流公司網點、農村合作社等為基點,開展物流網點布局建設;各級政府要鼓勵農業企業、農民依托已有電子商務平臺,開辟各地各種特色農產品網上商城,如淘寶青神特色館、京東商城仁壽“枇杷行”預售活動,就有效地推進各地特色農產品銷售。各級政府要根據各自大宗特色農業生產,在政策上積極扶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在其區域布局物流配送基地;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能夠有效溝通產需的物流信息系統,傳播農產品生產、銷售、加工、包裝、運輸信息,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要集成與協同農村物流各方力量,建立農村物流聯盟,更好服務農業,降低物流成本,更好促進農民增收。要利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環境,鼓勵大學生、農村知識青年回鄉利用電子商務創業,推銷特色農產品,助力農業發展。政府要在農村普及電子商務技術,鼓勵農民互助開展農村電子商務。
3結論
要實現四川丘陵地區農民增收,大力加強農村物流的發展是一項有效手段,必須根據各地的實際有針對性的發展農村物流,針對丘陵地區農村物流發展的短板,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推進農村物流發展有效支撐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季輝.農民增收中的物流問題研究[J].經濟師,2006(01).
[2]季輝.促進農民增收的組織問題研究[J].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2).
[3]張云熙.農民增收問題述評[J].學理論,2012(23).
[4]呂玉花.新農村建設中的農產品物流問題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8(03).
[5]羅士喜,閆俊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農產品物流發展問題研究[J].中州學刊,2006(06).
作者:季輝 王冰 秦儉 單位:成都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