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丘陵山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玉米是丘陵山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山地保水保肥能力差,加之夏旱連伏旱,在生產過程中隨時都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玉米產量很不穩定,投入與產出比較效益低。本文作者通過對丘陵山區玉米實行早育早栽、配方施肥、適度增密栽培等措施進行分析探討,初步探索出玉米高產栽培的對策,以躲過夏旱、伏旱而奪取玉米高產。
關鍵詞:
玉米;高產栽培;現狀;問題;對策
玉米不僅僅是主要食品生產的來源,也是化學工業、制藥工業的主要原料。在農村玉米青貯飼料的營養價值高于一般禾本科牧草,是發展畜牧養殖產業主要的飼料來源,玉米秸稈還可當做種植菌類的基質,通過秸稈還田,可以培肥地力,其市場價值很大、用途很廣。
1玉米生產現狀
1.1留守勞動力年齡偏大,粗放種植現象突出
隨著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留守勞動力能力有限,玉米生產面積雖然沒有減少,但是,除了部分好田好地進行精耕細作外,偏遠地方山坡瘦地只能勉強粗放種植。
1.2玉米生產科技含量低,制約了玉米生產發展
玉米生產科技含量低,生產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主要表現在:一是玉米新品種更換速度緩慢,一些高產優質新品種得不到快速推廣應用;二是農技隊伍知識老化陳舊,服務手段嚴重滯后,工作效率低,無法應對現階段玉米生產發生的不常見病癥,影響了產量的進一步提高。
1.3技術宣傳不到位,部分農民盲目選購種子
由于缺乏必要的宣傳推廣經費,加之零售商片面追求利潤,引導農民到不正規的種子經營管理部門購種,部分農民購買了假冒偽劣種子,較大制約玉米產量。
1.4機械化程度低,比較效益低下
由于丘陵山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雖然加大了投資力度,但資金少,投入不足,機械化程度低,玉米生產基本靠雇用勞動力,成本較高,嚴重影響了玉米生產的再發展。
2玉米生產主要問題
2.1品種結構不合理
品種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關鍵因素。伴隨著制種業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新的“種子法”的出臺,種子市場全面放開,農民由于不了解種子市場信息,購買種子無從選擇,沒有及時更換玉米品種,劣質品種和淘汰品種仍在使用;二是缺少主推品種,多、亂、雜現象突出,不同生育期、緊湊型、半緊湊型玉米品種相互摻雜,技術指導難以到位,這些都嚴重影響玉米產量以及總產的穩定和提高。
2.2勞力缺乏,耕作粗放,育苗技術退化
據調查,地處丘陵山區的一個鄉鎮青壯年勞動力有80%外出務工,在家種植的年輕勞動力較少,相當一部分土地都是耕作粗放、耕層較淺,一般只有10~15cm,土壤活土層薄,通透性差,保水保肥力低,不利于玉米根莖的生長。加之老年人多,接受農業科技新知識的人少,先進的玉米育苗技術難以保持,90%以上種植農戶都是實行“白水”育苗移栽,苗子長勢較差,難以抵御倒春寒、春旱等惡劣天氣的危害。缺窩、失苗現象嚴重,影響一系列配套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2.3農資價格較貴,生產積極性下降,種植密度嚴重不足
據調查,2015年玉米品種市場零售價格為30元/kg,比往年同期增加20%左右,相同品種化肥比往年同期增加10%左右,農民用工工資比往年同期增加20%左右,導致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玉米的種植密度平均只有2200~2400株,畝栽窩數在3000株以上的地塊很少,嚴重制約玉米產量的提高。
2.4盲目施肥,偏施氮肥,養分比例失調
在多年的生產觀察過程中,決大多數農戶在玉米施肥上隨意性大,只注重氮素化肥的施用,氮、磷、鉀肥未按比例施用,有機肥施用量甚微。對于玉米生長所需的中、微量元素,如鋅肥的施用偏少或根本未施,導致玉米產量不能提高。
2.5田間管理不到位,玉米病蟲防治效果差
在玉米生產過程中,除了肥水的管理外,病、蟲、草、鼠的防冶工作也是影響玉米產量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玉米螟蟲的防治,決大多數農戶不能掌握最佳的防冶時期,導致玉米枯心、雄花雌花不能形成而減產。玉米紋枯病發生面積大,農戶基本上沒有引起重視,造成玉米后期莖干和葉片早衰,嚴重影響了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3高產栽培對策
3.1選用良種,合理布局選用
經過審定的適宜當地生態條件的優質、高產、抗病玉米新品種,定期更換,合理布局。主要選用高產、優質、抗(耐)病性強、株型緊湊、莖稈粗壯、高產穩產的品種,丘陵山區水肥條件較差的地方,可因地制宜搭配種植耐旱、耐瘠薄的濟單七號、鄭單958、同玉11、貴玉2號等中早熟品種為主。
3.2適時早播,提高質量
3.2.1適時早播
在玉米的適宜播期范圍內爭取早播。要做到“春爭日,夏爭時”。實踐證明,早播是提高玉米產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早播方法:①地膜覆蓋:主要適用于海拔600m及以上無霜期短、積溫不足的地區。采用此法一般可提早播種10~15d。②間作套種:適宜于海拔400m以上一年兩熟區,一般在前作收獲前7~15d播種玉米。
3.2.2提高播種質量
隨著玉米產量的進一步提高,對播種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①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要求3粒種子保1棵苗。②精選種子。播種前精選種子,剔除秕粒、病蟲粒。播種時按種子大小分級播種,使苗子大小一致。③足墑、勻墑播種。土壤墑情不足或不勻,是造成缺苗斷壟或出苗早晚不齊的重要原因。特別是覆膜栽培,足墑就顯的尤為重要,甚至是決定此項技術成敗的關鍵。④播種深淺和覆土厚薄均勻一致。播種過深,出苗時間長,消耗養分多,出苗后苗瘦弱;播種過淺,容易落干,出苗不全。⑤種、肥隔離。播種時若帶種肥,要注意種、肥不能接觸,以免燒種。
3.3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在生產實踐中,玉米通過增加種植密度,確保收獲穗數,達到高產,比其他作物更重要。玉米的適宜種植密度受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氣候條件、土地狀況、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確定適宜密度時,應根據上述因素綜合考慮,因地制宜,靈活運用。一般應掌握以下原則:(1)株型緊湊和抗倒品種宜密,每畝栽3000株左右;株型平展和抗倒性差的品種宜稀,一般可控制在3500~5000株/畝的范圍內。(2)肥地宜密,瘦地宜稀。(3)陽坡地宜密,低洼地宜稀。一般陽坡地,由于通風透光條件好,種植密度宜高一些;低洼地通風差,宜種得稀一些,一般每畝可相差300~500株。
3.4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玉米持續增產的戰略措施。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是深耕,降低土壤容重,加深耕層。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是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在小麥播前結合整地深耕30cm,不僅可以使小麥增產4.5%,而且可以使玉米增產10.2%~14.3%。
3.5測土配方,科學施肥
肥料是農作物的糧食。玉米形成一定的經濟產量,需要從土壤中吸收相應的養分,在一定范圍內種植密度越大,需肥越多。玉米施肥四階段:翻地前在預留空行每畝施玉米專用配方肥40kg加農家肥1000kg進行條施;玉米移栽后每畝淋施2000kg清糞水,加10kg玉米專用配方肥再加1kg鋅肥;在玉米生長到6~7片葉子開始拔節時,每畝施玉米專用配方肥20kg、尿素5kg加清糞水1500kg進行窩施;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間,施攻苞肥每畝30kg玉米專用配方肥加7.5kg尿素。
3.6間苗定苗,保證密度
玉米出苗后要及時間苗、定苗。間苗一般在3~4葉期進行。為了保證苗齊、苗壯,間苗、定苗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注意天氣情況。間苗、定苗應在晴天下午進行。雨后要結合苗情及時間苗、定苗。(2)要根據苗相決定取舍。間、定苗要掌握去弱留強、間密存稀,定向、留勻、留壯的原則。(3)保證密度。為保證密度,對缺穴、斷壟處,可在相鄰穴(行)留二個苗。雙苗要盡量大小一致。
3.7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在玉米生育期內,一是適時開展化學除草,在播后芽前(5月9日),畝用50%乙草胺乳油100~120ml對水30~50kg噴施地面防治。二是分階段搞好病蟲害藥劑防治。播種期,在地下害蟲危害比較嚴重的地方,每千克種子用50%辛硫磷2ml拌種防治;在種子下地前用吉農4號種衣劑拌種可防治玉米粗縮病、苗枯病、絲黑穗病及地下害蟲等。苗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7月10日)每畝用殺蟲雙水劑0.5kg對水40kg噴灌心葉防治,也可以用Bt乳劑300~400倍液噴霧防治。穗期,用50%的百菌清500倍液噴霧有效地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發生和危害,提高葉片的光合效率和延長功能期,可減少菌源,控制大小斑病的再生。
參考文獻
[1]杜永林,等.無公害玉米標準化生產[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2]李天雙.影響玉米高產的因素及對策[J].四川農業科技,2009(12):23-24
作者:孫勝 黃川 單位: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陳家鄉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