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教育基地建設的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環境教育基地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但是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比較,甚至與我國港臺地區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作為實施環境教育活動的主戰場,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我國環境教育基地建設擬將發生重要且積極的變化。
1全社會對環境教育重要性的認知加強
1.1政府日益重視環境教育基地建設政府由于擁有行政權力和大量公共資源,是環境教育活動的主導力量。政府可以通過推動立法、制定政策、編制實施規劃、人才培養、預算投入等,推動、引導、規范環境教育工作的發展。在我國,政府在推進環境教育事業中的主導性作用會更強烈,各級政府可以廣泛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推動環境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對環境教育立法的國家,早在1970年就制定了《環境教育法》,進入80年代,有8個州制定了州教育法。在《環境教育法》中,聯邦議會宣告,美國的國土環境惡化,生態平衡破壞,對國力和國民的活力構成了重大威脅。為此聯邦政府應該援助那些向公眾進行有關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教育的事業。根據該法令,聯邦政府教育署設置了環境教育司。1990年,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美國《國家環境教育法》,對美國環境教育的政策及措施作了詳細規定。依據該法,在環境保護署下設環境教育處、國家環境教育咨詢委員會、聯邦環境教育工作委員會,并成立了非營利性的國家環境教育與培訓基金會。《環境教育法》的主要內容包括:要致力于環境教育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和普及;開展環境教育的在職進修;設置野外環境教育中心;編制環境教育課程。環境教育法制定之后,美國各地開展了以野外活動為重點的環境教育。日本文部省1974組織實施了題為《環境教育課程的基礎性研究》的項目,日本環境廳(即現在的環境省)1988年制定了作為環境教育指針的《大家共建更好環境》,文部省分別于1991年、1992年、1995年編寫發行了《環境教育指導資料(初中、高中使用)》、《環境教育指導資料(小學使用)》和《環境教育指導資料(案例集)》,2003年制定《環境教育推進法》,2004年頒布《環境教育基本方針內閣會議決定》。2011年4月22日,由環境保護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聯合發出了《關于印發<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的通知》,《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是首個以6部門名義聯合印發、指導全國環境宣教5年工作的規劃綱要。《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的出臺,表明了中央政府對環境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行動綱要》提出了“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的原則,要求“各有關部門要將環境宣傳教育納入職責范圍,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形成運轉順暢、充滿活力、富有成效的工作格局”,“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環境宣傳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納入工作全局研究部署、檢查落實。”,“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投入上切實加強”、“盡快在各地區建立完整的環境宣教行政網絡,分設行政編制的政府環境宣教機構和社會公益性環境宣教事業單位。”這一系列由原則、目標、措施組成的詳細具體、實際可行的行動計劃,必將對未來環境教育基地建設工作產生影響。
1.2國民環境意識增強國民環境意識是環境教育事業生長的土壤,決定著環境教育基地建設的速度和質量。近年,隨著我國國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加和社會的進步,關心環境問題、渴望投身環境保護活動的人群也在快速增加,政府、企事業單位、NGO等除了引導國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的環境友好行為以外,還應該將“什么是環境教育?”、“環境教育的意義”、“如何開展環境教育”等知識、觀念傳遞給國民。
1.3實施環境教育將會成為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20世紀80-90年代,“環境問題”成為了企業社會責任構成中的一個關鍵詞。現在,很多企業在環境保護領域的社會責任追求,已經不僅僅是節能減排、清潔生產,還包括以企業為基地實施環境教育、積極資助環境教育活動實施、資助環境教育人才養成。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會意識到實施及支持環境教育,不但是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塑造企業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徑。
2環境教育基地建設參與主體的多元化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部宣教中心2010年對全國186個環境教育基地的調查顯示,學校類占總數的8%(15個),政府機構類占11%(20個),公益事業單位類占16%(31個),社區類占4%(7個),景區與保護區類占28%(52個),企業類占33%(61個),非政府組織類環境教育基地未納入統計中。企業類環境教育基地中,主要是從事環境工程與環境治理業務的企業組建的,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企業等建立的環境教育基地,其中以污水處理廠建立的環境教育基地最多,共20個。景區保護區類環境教育基地中,依托旅游景區建立的有21個,依托保護區建立的有24個,依托公園等其它戶外資源建立的有7個。這些數據雖然不能完全反映我國環境教育基地建設主體的全貌,但還是能夠折射出這樣一些特征:建設主體中國家行政事業單位獨大,而且這些行政事業單位,主要是從事環境工程與環境治理業務的機構,以及具有開展環境教育天然優勢的自然景區及保護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參與環境教育基地建設、管理的主體將會出現多元化傾向,除了政府行政事業單位以外,企業、NGO、個人主體將逐步增加,建設主體將從以環境相關企業、自然旅游景區(保護區)為主,向全社會、全行業擴散。在現階段的中國,甚至會有一些商業機構參與環境教育活動,作為公共供給不足的有效補充。商業機構參與環境教育活動在國外也有先例,例如,2010年日本全國735間自然學校中,政府直營、指定或委托機構經營的是96所(占13.1%),以公司法人注冊的67所(9.1%)。
3環境教育基地數量和規模的增長
隨著政府《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的有效實施,開展環境教育活動的政策、法律環境的優化,政府、企事業單位、NGO、個人等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我國環境教育基地數量和規模必將會有一個大的增長。例如,發端于歐美的自然學校,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在日本出現,而截至2010年,全日本已經有735所,我國直至今日尚無一所自然學校,只需政府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自然學校”這一形式的環境教育基地發展機會和空間都十分巨大。
4環境教育基地建設理念的更新與進步
目前我國許多環境教育基地對環境教育的理解,尚處于一種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的單向度、簡單化、說教式宣傳的階段,今后,必須借鑒國外經驗轉變理念,并將理念付諸于環境教育活動實際。例如,國外自然公園地區的環境解說牌,強調“不能夠充斥專業術語”、“過量信息會造成游客的曲解和疲憊”、“簡潔、條理”、“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激發受眾的興趣與好奇”、“與受眾日常生活引發關聯”、“用小學5年級詞匯水平來書寫”、“鼓勵互動與參與”等理念。我國已有一些自然公園(參見國內案例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設置環境教育基地的解說牌,開始踐行這些理念進行設計和制作。
5環境教育形式、內容、方法的更新與進步
目前,我國各類環境教育基地的教育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解說手段落后,缺乏完整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第一,形式上,我國環境教育基地主要采取參觀游覽的方式,和普通旅游觀光沒有多大區別。參與者跟隨講解員參觀室內展示或室外自然環境,展示和解說以靜態為主,缺乏多樣性的教育活動形式,不能給參與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國外很多的環境教育基地,會針對不同訪問團體,設計不同內容、不同活動時長的項目(參見國外案例部分),既保證了訪問者能夠在一個較短時間段內集中精力和興趣,進行某一具體方向或領域的環境學習,同時,短時段、分主題學習,也能夠保證再次訪問率,以及再訪問時的參觀、學習興趣。第二,環境教育內容上,我國的環境教育基地集中在環境保護宣傳、環境污染防治等方面,而對于環境倫理、自然環境知識的教育關注較少。大多數基地的環境教育仍停留在單向度、自上而下式的環保意識宣傳上,環境教育內容較為單一。而國外成熟的環境教育基地,一般會針對不同議題領域、不同訪問人群,設計實施不同的環境教育內容,而且要求環境教育的內容貼近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例如,美國黃石公園為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一般公眾分別設計了符合各自特點的環境教育內容和教學形式(參見國外案例黃石公園部分)。第三,現階段我國大多數環境教育基地教育手段較為落后,仍以傳統平面展示手段為主,缺乏體驗性、互動性、參與性內容,鼓勵訪問者動手制作產品等內容幾乎沒有。國外的環境教育基地非常重視參與、互動,尤其對于中小學生群體,主張在“玩”的過程實中激發孩子們對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的養成,并且十分強調展示、展覽、活動實施過程本身的環境友好。在日本京都環保中心,有很多制作簡單、成本低廉、環境教育效果突出的展覽展示項目,如通過對不同季節生產相同質量的蔬菜的能源消耗量的比較,鼓勵人們冬季多吃應季蔬菜或秋儲菜,而教具僅僅是一個畫板、2個可樂瓶和幾個西紅柿模型(參見國外案例京都環保中心部分)。第四,比起歐美日及港臺地區,我國環境教育基地的活動內容體系建設尚處萌芽狀態,亟待引導和完善,只有極少數以青少年素質教育為主的環境教育基地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活動項目體系或課程體系。讀者可以在本案例集國外部分中看到大量各個國家環境教育基地的活動項目體系或課程體系,這也是我國環境教育基地建設質量提高的必由之路和必然方向。
6環境教育基地建設的后援支持力量的成長
環境教育基地建設,需要有研究、教育、資助、認證等系統性的后援力量,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環境教育重要性認知度的提高,這些方面的發展、變化也是可以預期的。例如,國內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已經開始在本科教學計劃中講授環境教育、環境解說等課程,也開始培養環境教育、環境解說方向的研究生。
7環境教育基地建設中國模式的探索
各個國家歷史文化傳統、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社會制度、管理體制的不同,要求各個國家環境教育事業的推進,須在遵循環境教育基本規律的基礎上,結合國情發展各具特色的環境教育事業。例如,學校作為環境教育基地連接主要訪問群體———學生的渠道,在香港就有比在日本更加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在中國大陸地區,這一聯系渠道的重要作用還會更大。例如,杭州市依據《杭州市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行動計劃》,每年向每位學生發放六張第二課堂券,票面額總計22元,其中學校券兩張,每張券票面額為5元(含2元交通費聯),學生券四張,每張票面額為3元。各校在下發第二課堂券前,要在學校券(學生券)與存根騎縫處加蓋學校蓋章,以方便上報時統計學校活動情況。凡參加學校組織和學生自主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必須通過《學生成長記錄冊》(中學生記錄冊市教育局已經統一下發,小學生的可以各校自行設計)進行記載,內容包括活動時間、地點、內容、指導老師或家長。學校可在學生參與活動時讓學生攜帶記錄冊到場館登記蓋章。學生憑第二課堂券到被列入杭州市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場館名錄(包括西溪濕地、九溪水廠等環境教育基地)的公益性場館活動實行免費。學校券由參觀的公益性場館蓋章后,交學校帶回,學期末由學校匯總統計后上報區教育局。學生券由學生個人參觀的公益性場館蓋章后,交回學校,記錄入《學生成長記錄冊》。杭州市的做法,就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嘗試。
作者:焦志強 單位: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