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規劃發展未來走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環境規劃體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國目前環境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對舊的環境規劃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學的環境規劃體系是我國環境規劃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指出在建立新的環境規劃體系過程中,應加強環境規劃理論、環境規劃法制建設、環境規劃教育以及環境規劃管理及實施等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環境規劃;發展趨勢;中國
引言:
環境規劃是人類為使環境與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而對自身活動和環境所做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導人們進行各項環境保護活動,按既定的目標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減量,約束排污者的行為,改善生態環境,防止資源破壞,保障環境保護活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最小的投資獲取最佳的環境效益,促進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規劃擔負著從整體上、戰略上和統籌規劃上來研究和解決環境問題的任務,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環境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歷史并不長,但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人們對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作為協調人類環境和發展的環境規劃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接受。60年代以來,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法國等先后在環境規劃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建立環境規劃委員會,指定并實施全國的、州的、城市的和工業區的環境規劃。
我國也于70年代末開始制定和實施環境規劃,并開始進行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的研究。經過眾多環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初具規劃的環境規劃體系。然而,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劃體中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嚴重影響了環保工作的進程,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針對目前環境規劃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我國的環境規劃應該朝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1、建立新的環境規劃體系
規劃體系用以概括規劃工作內部各技術層次的遞進關系。我國當前的環境規劃體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環境規劃法規體系、環境規劃行政體系和環境規劃技術體系。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研究漸漸跟不上步伐,當前的環境規劃體系已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暴露出種種弊端,比如法制不夠健全、政府職能不夠完善、心態未能擺正、環境規劃質量不高以及環境規劃與管理脫節等等。因此對舊的環境規劃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學的環境規劃體系必然是我國環境規劃的發展趨勢。
未來的環境規劃體系應包括環境規劃體系、環境規劃行政體系和環境規劃運作體系,其中環境規劃運作體系包括環境規劃技術體系、環境規劃管理體系、環境規劃理論體系和環境規劃教育體系。新的環境規劃技術體系應分為三個層次,分別為:戰略性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規劃實施方案。對于省級以上的環境規劃要以總體規劃為主,只作戰略性的指導,給地方環境規劃留以足夠的靈活性;而對于區縣級以下的環境規劃,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盡可能詳細地編制,并給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同時要加強大區(如經濟區)、流域、鄉鎮、小區(控制單元)及企業的環境規劃編制工作。
2、加強環境規劃理論研究
環境規劃理論研究比較枯燥,因此對其研究相對較少,在我國更是如此。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劃編制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用以前的模式,對一些新出現的環境問題考慮不夠,例如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城鄉結合部的規劃、近岸海域的環境保護規劃等。規劃中所用的方法也都比較落后,對規劃中所包含的大量不確定因素未能進行系統分析,而許多較先進的規劃方法卻未能得以推廣。總之,我國的環境規劃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規劃的實踐,是目前環境規劃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急待加強。
3、加強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結合
加強環境規劃與環境管理的結合包括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加強環境規劃的管理和實施;二是加強環境規劃工作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的結合。
3.1、加強環境規劃的管理和實施環境規劃是環境管理的首要職能,擔負著從戰略上、整體上和統籌規劃上來研究和解決環境問題的任務。但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是依靠環境規劃管理,依靠環境規劃的具體實施。實施規劃,讓規劃在社會生活中變成現實是規劃工作的真正重點。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規劃實施方面的理論研究,從理論方法、原則、工作程序及支撐手段等方面建立一套動態的環境規劃管理體系,以適應環境規劃不斷更新調整修訂的要求。
3.2、加強環境規劃工作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的結合環境規劃工作是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我們要先弄清規劃與規劃工作的區別。規劃是預測和決策的產物,而規劃工作則包括準備工作、審批工作、執行和檢查以及規劃的評價調整等,它是預測、決策、管理、控制的綜合體,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環境規劃的管理和實施。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在環境規劃工作中應追求資源、環境和經濟的有效結合,而ISO14000的基本思想,就是從根本上解決發展生產與保護環境和資源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因此,加強環境規劃工作與ISO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尤其是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結合就顯得很有必要,這也是進一步完善我國目前環境規劃工作的需要,相信這將為我國今后的環境規劃管理工作開辟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4、完善環境規劃法制建設
國家法律及各項相關法規、制度、條例、標準等是制定實施環境規劃的依據。但我國在環境規劃的法制化方面做的還很不夠,具體的《環境規劃法》尚未出臺,國家一級的環境規劃法規體系剛成雛形,地方性的環境規劃法制建設也還未全面開展,因此在環境規劃的編制實施過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據和約束。未來的社會是法制社會,一切都要以法律為準繩。我們應將環境規劃真正納入法制化軌道,并使其運作規范化、程序化。環境規劃的法制建設不僅要對環境規劃從編制的實施的各個環節中規劃管理部門及相關行政機構的職權內容和范圍進行設定,還要制定各個環節中所必須遵守的程序規定。為此,我們應盡快出臺《環境規劃法》,同時制定各種地方性法規條例,把規劃申請、授權許可、公眾參與、規劃上訴等各個過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形成全面的環境規劃法規體系,做到依法編制、依法行政。
5、加強環境規劃
教育環境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它的影響因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難以預測的變化,不可能完全徹底地實現目標,因此目前有些領導把環境規劃看的一文不值,認為是搞形式主義。也有一部分領導過分看重環境規劃,希望把它編成具體操作手冊,對其橫加干預。環境規劃畢竟是一種不確定性很強的宏觀規劃,追求的是規劃的整體性、綜合性和長遠性,不可能編的過分詳細。因此這兩種心態都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我國部分規劃人員也存在“思想錯位”,在編制規劃的過程中過分注重規劃的編制技術,而對規劃的實施考慮不夠,從而使得本應是政府行為的環境規劃變成了編制人員技術行為,增加了規劃實施的難度。新晨
為使政府部門及規劃人員對環境規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為了促進環境規劃理論方法的研究,我們應加強環境規劃教育。對于一個完善的環境規劃體系,環境規劃理論研究和環境規劃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統的、完善的環境規劃教育體系將有助于環境規劃學科的健康發展。未來的環境規劃教育體系應包括環境規劃普及教育、規劃專業高等教育、規劃職業準入制度和規劃師職業聯盟組織,如學會、協會等。在環境規劃教育體系的建立過程中,應重視規劃人才的培養。
結論
環境規劃是我們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綱領和依據,是起指導作用的,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我們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我國目前的環境規劃體系中還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影響了環保工作的進程,同時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加強環境規劃體系建設,建立一個科學的、健全的環境規劃體系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未來的環境規劃體系應包括環境規劃法規體系、環境規劃行政體系、環境規劃技術體系、環境規劃管理體系、環境規劃理論體系和環境規劃教育體系等多個方面,將是一個比較系統和完善的體系,能使環境規劃真正起到促進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國家環境保護局計劃司《環境規劃編寫組》。環境規劃指南。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11
傅國偉。當代環境規劃的定義、作用與特征分析。中國環境科學,1999,19(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