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環境修復社會機制范文

環境修復社會機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修復社會機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環境修復社會機制

【正文】

滇池是云貴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屬長江水系內陸高原湖泊,因滇族、滇國而得名。滇池位于昆明市區西南,距市區約5km。滇池流域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地處長江、珠江和紅河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流域面積為2920km[2],其中滇池水面298km[2]。滇池流域南北長114km,東西寬(平均寬)25.6km,地勢由北向南逐漸降低。如今,這顆“高原明珠”由于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而變得暗淡了。廓清滇池流域環境變遷的歷史軌跡是改善滇池環境質量的前提。

1滇池流域的環境變遷

1.1滇池水面面積的歷史變遷

滇池屬斷陷構造湖泊,迄今已有約1200萬年的歷史。在古地質年代,湖盆北起今松華壩,南至今晉寧十里鋪,面積約為1000km[2],最大水深可達百米以上,湖岸線約比現水面高出10m。

據史書記載,13世紀中葉,水位約為1892m。元朝官吏開挖??诤?,疏通螳螂川,降低了滇池水位,湖水退至今得勝橋、巡津街一帶。從正面看是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還“得壤萬余頃,皆為良田”,擴大了耕地面積。至明末清初,滇池水位繼續退至今大觀樓、明家地一線,正常水位約為1888m。滇池水位在700年間的人為干預下,共下降了6.85m。至光緒14年,昆明終于成了云南最大的壩子(盆地的俗稱),良田沃土一馬平川。

隨著滇池水位的下降,其水面呈迅速變小的趨勢。由于元朝疏挖??诤?,河床變低,水面加速縮小。由510km[2]縮小為410km[2];明朝350km[2];清朝320km[2]。

清代學者孫髯翁還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贊美滇池的《大觀樓長聯》,稱:“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莫孤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可見,清朝時滇池的景象。

20世紀50年代,滇池還是一個美麗而清潔的大湖,和昆明古城一樣,湖和城是高原人類歷史文化遺產,滇池的“水文化”、“水經濟”曾一度成為高原的驕傲。

20世紀70年代,“以糧為綱”,向滇池要田、向滇池要糧的圍海造田運動,使滇池水面又縮小20多m[2]。

根據1982年專家分析航片和資料,1938~1957年滇池被圍去15.5km[2],1978年又比1957年減少23.3km[2]。從1938~1978年的湖水面積共減少38.8km[2],平均每年減少近1km[2]。

目前,滇池湖面面積約298km[2],湖岸長163km,總容水量15億m[3],平均水位1887.5m,平均水深4.4m,“海眼”最深為10.4m。

1.2滇池水體質量的歷史變遷

滇池水域面積的不斷縮小,使滇池環境容量迅速下降,同時由于滇池流域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嚴重破壞了滇池的水體質量。

如果說滇池環境容量的縮小主要在古代,那么,滇池水體污染則主要在當代。民謠道: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質變壞,80年代魚蝦絕代,90年代還在受害。這是滇池污染漸變過程的真實寫照。

根據昆明市環境檢測中心站和昆明市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分析,滇池的主要污染是嚴重的富營養化。20世紀60年代滇池無論草海還是外海水質均為Ⅱ類,70年代為Ⅲ類,70年代后期,水質進一步惡化。8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質分別為Ⅴ類和Ⅳ類,90年代草海和外海的水質分別為超Ⅴ類和Ⅴ類。30年代,滇池水質下降了3個等級,草海異常富營養化,局部沼澤化。外海嚴重富營養化,全湖水質超Ⅴ類,污染十分嚴重。表征富營養化的總磷(TP)、總氮(TN)、葉綠素a、透明度及表征有機污染的CODMn、BOD[,5]指標濃度呈明顯上升趨勢。1986~1996年富營養化特征最高年均值比最低年均值幾乎翻了一番。

筆者在調查中獲悉,滇池水體的透明度20世紀50年代時草海可達2m,外海為1m左右,有的地方可以清澈見底。1983年測試,草海只有0.40~0.60m,外海為0.65~0.75m。最差時草海的透明度只有0.25m(1993年),而外海的透明度只有0.41m(1994年)。

20世紀50年代,滇池的水生高等植物十分豐富,植被占湖面的90%以上。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植被面積不到20%。海菜花群落為滇池的主要特征之一,20世紀60年代前,草海曾因海菜花繁茂而被稱為“花湖”。20世紀70年代海菜花已寥寥無幾。今天,海菜花已被水葫蘆取代,水體向富營養化發展,藻類增殖,藍藻、綠藻在整個水域占了優勢。

1.3滇池流域人口的歷史變遷

滇池流域是昆明市居民最密集、活動最頻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人口增長最迅速的地區。

滇池流域的人口統計資料難以獲得,但通過昆明市的人口變遷資料基本上可以說明滇池流域的人口變遷趨勢。據史料記載,明正德五年(1510年),云南府(大致相當于現在的昆明地區),人口14.47萬。清乾隆七年(1742年),云南府人口為21.39萬人;至清道光十年(1830年)增長至144.81萬人。以后因戰亂而人口劇減,清末民初(1911年)昆明地區人口74.63萬人。1949年末昆明人口增至175.06萬人,從此進入人口快速增長時期(如表1所示)。昆明市人口已由建國初期的175萬增加到1998年的467萬,大約增長了167%。

可以發現。每個昆明人擁有滇池水面面積從1510年的2430m[2],下降到1998年的63m[2]。目前昆明人均擁有滇池湖面的面積只有500年前的1/40。

1.4滇池流域經濟發展及其污染排放的歷史變遷

滇池在昆明市和云南省有著特殊的地位,其流域內農業及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全市的78.9%和82.2%,而昆明市的農業及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全省的32%和44%。滇池環境急劇惡化的階段,正好是昆明市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迅速發展的階段。強烈的發展愿望使得2920km[2]的滇池流域承載著過重的生態負擔。從表1可以看出,到1998年,昆明市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562億元,是1952年1.56億元的360倍;1998年昆明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12117元,是1952年83元的146倍。

與經濟高速增長相伴隨的是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侵占。從用水指標就可以看出滇池流域的生態負擔之沉重。1965年昆明市的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別是505萬t和757萬t,而1998年分別上升到10946萬t和7926萬t。在33年中生產用水增加了21倍,生活用水增加了10倍。用水量的迅猛增加一方面使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擠占了滇池流域的生態用水;另一方面,生產用水和生活用水用過后又以污水的形式排放到滇池,加劇了滇池水質的惡化。與此同時,生活垃圾和糞便均呈現遞增勢頭(如表3所示)。

昆明市是全國14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全國為2700m[3],云南省為6400m[3],而昆明市只有302m[3],只相當于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1%,低于全國主要缺水地區“京津塘”地區的人均占有量。在滇池遭受污染,飲用水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在滇池流域截流潔凈地表水是首選方案。昆明市政府從1996年開始,用2年時間,投資2億元,從滇池周邊地區調水5000萬方,解決昆明80萬城市居民的飲水問題。目前,“2258”民心工程已經完成。滇池水已經由原來占自來水供給量30%以上,減為僅占4.4%,實現了昆明市民基本不喝滇池水的目標。但與此同時,也使得流進滇池的潔凈地表水少了。而生活污水和生產污水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見表3),每天排入滇池的生產和生活污水逐年遞增,而且已超出了滇池的自凈能力。同時,城市生活垃圾和糞便同樣呈逐年遞增趨勢,使得滇池不堪重負。

滇池流域人口、經濟的高速增長與滇池水面面積的迅速縮減,使得滇池流域經濟社會活動超過了環境容量閾值;滇池流域潔凈地表水的截流與城鄉生產、生活污水向滇池的肆意排放,使得滇池缺少源頭活水而成為污水池。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矛盾不能妥善處理的結果是滇池的環境污染。

滇池環境惡化的本質:過多的人競爭有限的環境容量資源,導致滇池環境容量的過度侵占。人與人之間資源占有的沖突,導致人與湖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

2滇池環境修復社會機制

滇池流域居民是滇池流域自然資源的共同享受者,也是滇池水體環境污染的共同施害者,流域內居民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特點,因此,通過社會機制可以喚起滇池流域居民的利益共同體意識和環境意識,從每個人的行為習慣入手來保護滇池。通過對近千名滇池流域調查對象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87%的人認為個人利益與滇池環境保護密切相關,87%的人認為滇池環境保護必須從自己做起。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單位體制不斷弱化,大量的“單位人”逐步轉變成“社區人”;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眾多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的“農村人”逐步轉變成“城市人”;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經常會有人由“在崗人”轉變成“下崗人”。因此,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加強社會機制建設,提高居民的環境意識,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運行機制。

筆者認為,有效的社會運行機制應包括以下內容:

2.1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居民環境意識

問卷調查顯示,在所有調查對象中認為人們的滇池環境保護意識非常強的占5%,比較強的占33%,兩者之和不足40%;相反,認為非常弱的占10%,比較弱的占31%,兩者之和超過40%。在滇池流域人口基數如此巨大的情況下,一半人的不保護完全可以抹殺另一半人保護的全部績效。因此,滇池流域居民環境保護意識不夠強是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行為科學研究表明,人們普遍存在一種“良心效應”。所謂“良心效應”是指任何一件外部性事件的產生,都或大或小存在著良心效應,即良心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當外部性產生者給他人的福利帶來不利影響而且不給予補償時,良心效應將會降低自身的整體福利水平。進行社會準則的教育是解決外部性問題的一種辦法。由于人們的行為是互相影響的,所以人們要時時刻刻用社會準則來要求自己。

實際上,良心效應強調的是一種道德教育,屬于“精神文明”教育。通過教育,強化良心效應,盡量減少產生外部不經濟效應。運用這種“思想教育”方式來協調外部性問題在某種范圍內、在一定條件下的作用。通過社區的宣傳教育,使社區居民增強環境意識和環境觀念,養成良好的環境道德、環境習俗、環境習慣等。

筆者認為,強化環境意識包括以下內容:“高原明珠”意識;“保護滇池,人人有責”的意識;“小的是美好的”意識;“綠色消費”意識;“綠色生產”意識;

2.2支持綠色社團。推動綠色運動

作為民間群眾性組織的綠色社團,以環境利益為宗旨,親善自然,關注未來,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是推進環境改善的巨大力量。甚至成為“公域”(政府)、“私域”(市場或企業與家庭)之外的“第三域”,它們以追求環境質量的改善為宗旨。

按照綠色社團的宗旨和本意來建設綠色社團,推進綠色運動,是當前社團管理體制改革所面臨的一大任務。通過綠色社團,可以開展下列綠色運動:反公害運動;反開發運動;反“公害輸出”運動;環境保護運動;

2.3向社會公布環境信息。增強社會輿論的監督力度

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財產,流域環境是流域內社區居民的共同財產。每個公民都與生俱來地享有分享環境資源以維護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權利。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指出:“人類有權在一種能夠過尊嚴和福利的生活的環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條件的基本權利,并且負有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莊嚴責任?!?/p>

了解環境信息,擴大居民對環境狀況的知情權,是體現居民環境權益的重要方面。信息公開可以使居民能夠基于充分的信息作出選擇,從而對有利于環境的產品和服務產生更大的需求。生態標志的應用,就是表明它們是以不影響環境的方式生產這一產品。那些環境保護主義者寧肯多花錢而選擇具有生態標志的產品。對污染排放的信息公開也使得公眾能夠監督單個廠商的行為以及他們對環境標準的遵守(或不遵守)程度。居民作為納稅人,有權要求政府公布環境信息,政府也有義務公布有關環境信息。

2.4生態環境建設注重廣開言路。環境影響評價發動公眾參與

環境影響評價至所以要有公眾參與,一方面,行動建議人評價、專家評價不可能窮盡該項目可能對環境的全部影響,公眾參與可以提供給主管部門更充分的資料作為決策依據;另一方面,與開發建設最有利害關系的是當地社區居民,從公民環境權的角度出發,居民有權對開發計劃提出反對或修正意見。另外,政府在改善環境中的作用往往是基于公眾對環境狀況的強烈不滿和改善環境的強烈愿望。因此,鼓勵公眾參與是一個重要方面。公眾參與也是對環境基礎設施進行成功管理的關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不卡|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蜜桃视频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精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免费**的网址| 美女胸又大又黄又www的网站| 国产在线h视频| 亚洲h在线观看|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软件| h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操.com| 免费看三级毛片| 纯肉高H啪动漫|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香蕉啪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久|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1819sextub欧美中国|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好紧好爽欲yy18p| 中文天堂最新版www|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校花被扒开尿口折磨憋尿|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无遮挡gif| 八木梓纱老师三天两夜|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国产一区韩国女主播| 越南大胆女人体337p欣赏|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