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以人為本的原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基于這一指導思想,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必須將“以人為本”作為首要原則,致力于滿足鄉村廣大農民群眾物質、精神、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全方位提升其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靈活多樣的就業選擇、潔亮綠美的居住環境、完善便利的公共服務、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進步的社會觀念等,都應成為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追求的目標。
1.2因地制宜的原則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并不是一定要人為地將鄉村和城鎮割裂開來,將“黃土地”的傳統鄉村地區全盤變成“水泥地”的現代城鎮,而是在充分保留鄉村意象的前提下,有選擇性地依托旅游中心村培育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新城鎮,將散落的農村居民點適時適度聚集發展為新社區[6],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集約化利用,以體現出“因地制宜”的務實思想。缺少了鄉村意象,鄉村地區也就喪失了原有的旅游吸
1.3生態優先的原則生態環境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條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衡量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就是要樹立建設“生態城鎮”的理念,在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進程中始終重視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改善,重視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以契合新型城鎮化對“質”的要求。一方面,要明確空氣環境質量、水資源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等的控制目標和保護措施;另一方面,應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科學處理好鄉村地區生態斑塊、生態廊道和生態基質之間的關系。
1.4利益均衡的原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必然是一個多方參與建設的過程,地方政府、當地居民、旅游企業、旅游者等群體都扮演著重要的參與角色,同時也構成了多元化利益主體之間利益交織的局面,如果不能有效協調好其間復雜的利益關系,勢必將阻礙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的健康、穩定發展[7]。只有遵循“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群眾受益”的思路,構建起利益均沾、兼顧公平的“利益均衡”機制,才能保障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最終走向“和諧城鎮”。
2湖北省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國鄉村地區的旅游城鎮化建設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全國各地反復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在的黃山市、張家界市、武夷山市等都具有典型的旅游城鎮化特征[8]。當然,除了這些相對成熟的景區依托型旅游大市鎮之外,還有更多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鎮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9]。湖北省在2008年和2009年先后啟動了“湖北旅游名鎮”創建和“湖北旅游名村”尋訪工作,對納入創建扶持名單的鎮、村分別給予600萬元和100萬元的扶持資金,從而拉開了全面推進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的大幕。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6個鎮和100個村入選創建扶持名單,這些村鎮已經走在旅游城鎮化的前列,通過分析其發展路徑,總結其成功模式,可以為其他起步較晚的地區提供有益的經驗借鑒。所謂模式就是指一定地區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特色的經濟發展過程,每一種模式都具有典型的意義,能夠為解決同一類型的問題提供參考性的建議和思路[10]。本文從旅游產業作用機理的視角,提出四種具有代表性的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
2.1產業帶動模式———十堰“紫霄模式”以十堰市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紫霄村為代表。紫霄村位于武當山核心區域,方圓約90平方公里,與金頂、南巖、紫霄宮等著名景點比鄰相依。在當地政府的規劃安排下,紫霄村依托武當山道教圣地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在“旅游富民”和“旅游強村”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村民80%從事旅游服務,通過開辦個體農家賓館、農家樂餐館和經營商業攤位實現了致富夢想,旅游生意做得最好的村民家庭年收入逾百萬元;村集體也投資旅游業,旗下的旅游酒店和花轎公司每年可為村里增加10多萬元收入,收入所得均用來為村民提供福利。據統計,2011年全村旅游收入達2100萬元,人均純收入7300元。同時,紫霄村旅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也大幅度提升了村民的人居環境和生活水平。目前,全村戶間道路已全部完成硬化,生活垃圾及時清運下山,清潔安全的自來水通到家家戶戶,農村超市、衛生室、圖書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等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合率達到100%[11]。紫霄村是一個典型的依靠旅游業作為產業引擎帶動城鎮化發展的村莊,旅游業替代了農業的位置,讓村民從地頭走向街頭,農民的身份逐漸褪色,變身為店主、員工,收入也有了成倍增長,其成功在于充分發揮了背靠武當山景區“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利優勢。產業帶動型的旅游城鎮化模式以旅游服務業為絕對主導,適宜于在地理區位上依附于著名旅游景區的村鎮。
2.2產業轉型模式———大冶“坳頭模式”以大冶市靈鄉鎮坳頭村為代表。坳頭村是馳名荊楚的礦業大村,曾一度依托村內豐富的鐵礦和石膏礦資源富顯一方,但與富裕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大量排廢造成的水土流失與環境破壞。在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枯竭危機”的現實挑戰時,坳頭村鮮明地提出“依托資源創業、超越資源發展”的轉型理念,并將旅游業作為產業轉型的主導選擇,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在旅游發展資金方面,依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村集體參與、鼓勵村民入股、吸引個體業主或外來企業投資等方式多管齊下,持續投入;在旅游產品開發方面,立足本地資源特色,通過礦冶景觀建設和礦井探險體驗產品設計,開發出滿足游客求知100和探秘體驗的旅游產品,使游客能夠獲得豐富的礦冶知識和獨特的旅游互動體驗;在旅游設施建設方面,先后大手筆引資建成4A級景區、四星級酒店投入運營,具備較強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場接待能力[12]。2012年,坳頭村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名村”稱號。旅游業大發展的同時也強力帶動了坳頭村硬件設施的改造、配套與升級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對優化村莊環境質量、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及加速其城鎮化進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比產業帶動模式與產業轉型模式,兩者同樣都是以旅游業為主導促進鄉村地區城鎮化發展,但前者產業結構單一,主要是通過向村鎮所依附的著名旅游景區提供旅游配套服務實現經濟發展;而后者涉及到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村鎮自身應該演變為旅游目的地,從而實現全旅游價值鏈收益。
2.3產業融合模式———鐘祥“彭墩模式”以鐘祥市石牌鎮彭墩村為代表。彭墩村自2006年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與湖北青龍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行產業聯姻,由彭墩村提供土地和人力,青龍湖公司提供資金和管理,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將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大力發展規模農業和鄉村旅游,走出了一條“遷村騰地、村企共建”的特色發展之路,僅數年時間就由一片窮山荒水的“貧困村”躍升為享譽全國的“明星村”,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國生態文化村、亞太地區鄉村旅游觀察點等稱號。“遷村騰地”使彭墩村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大幅增加,依據統一規劃建設,全村9個組317戶陸續遷入附帶庭院和車庫的兩層小別墅集中安置區,騰置出來的宅基地經土地整理后新增3000畝耕地;“村企共建”使彭墩村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展生產,借助產業融合拉長增粗產業鏈,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目前已建成6000畝優質稻、2000畝有機蔬菜、2080畝生態水蓮、2000畝健康水產養殖、10萬只蛋雞、12萬只種鴨、2000萬只鴨苗孵化的高效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國家4A級彭墩鄉村世界旅游景區。2011年,彭墩村集體經濟收入200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1.5萬元,與2005年相比,6年翻了3番[13]。彭墩村高效的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離不開關聯企業的主體作用和產業融合的增值效益。產業融合型的旅游城鎮化模式強調傳統農業生產與現代旅游服務的聯動并舉,適宜于具有一定農業基礎和資本介入的鄉村地區。
2.4產業集聚模式———黃陂“木蘭模式”以武漢市黃陂區北部旅游特色鄉鎮群為代表。近年來,黃陂區堅持旅游興農富民戰略,充分利用北部地區鄉鎮資源、品牌和區位優勢,推行黨政主導、企業主角、農民主體、行業主管、品牌主打的“五主模式”,著力打造“木蘭山水之鄉”、“木蘭杜鵑之鄉”、“木蘭泥塑之鄉”、“木蘭茶香古鎮”、“木蘭民俗古鎮”、“木蘭明清古鎮”等一批特色旅游鄉鎮,通過“名鎮效應”推動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使北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45%以上,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區向旅游強區、名區的蝶變[14]。目前,北部地區鄉鎮已建成華中地區最大的生態旅游景區———木蘭景區群,其中國家4A級旅游景區7家,3A景區3家,現正在合力創建國家5A級景區;已建成休閑特色集鎮6個,休閑專業村58個,休閑山莊168家,星級農家樂579家,其中五星級休閑農莊9家,位列全省第一。2013年,全區旅游接待人數達1007.9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30.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45%和50.55%;有10萬農民吃上了旅游飯,涉及旅游產業的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15%。黃陂區北部旅游特色鄉鎮群如同一個有著強大磁力的“旅游場”,吸引了大量民營企業家們紛紛回歸投資,景區數量不斷增加,旅游人口不斷聚集,形成了良好的規模效益。產業集聚型的旅游城鎮化模式需要“資源、資本、市場”三大要素共同提供原生動力,適宜于大城市周邊環城游憩帶上的村鎮打造“旅游衛星鎮”。
3結束語
推進鄉村地區的旅游城鎮化發展是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選擇,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本文選取湖北省內幾個具有典型特征的旅游名村、名鎮作為研究對象,對其旅游城鎮化發展的路徑和模式進行了規律性總結,希望能夠對其他鄉村地區的旅游城鎮化實踐起到一定的啟發作用。然而,囿于研究樣本在區域和數量上的局限,本文所提出的四種鄉村地區旅游城鎮化發展模式并不具備全國范圍內的代表性,各種模式的適宜性和可持續性等問題也還有待進一步地研究。
作者:周霄單初單位: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